如何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

2016-10-21 03:38左芳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漓江语文课语文课堂

左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30-01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看看我们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外来的东西往往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语文课堂。实际上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味"即是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才是扎扎实实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这才是基于文本的以生为本的课堂,这才是还课改本来面目的课堂。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呢?

1.净化语文课堂,追求简单

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张庆先生语)。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它有太多的使命:情感、道德、价值观……于是――与人文攀太近的亲,与综合结太深的缘,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课堂活跃,表面"繁荣",但语文训练薄弱,训练过程欠扎实。语文课有点像活动课、思品课、音乐课,缺少了浓浓的"语文味"。"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给语文课减负,净化语文课堂,让我们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更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2.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课堂

2.1 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與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的母亲》中体会母子情深,从《紫藤箩瀑布》中体会手足之情,从《我的信念》中领悟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天净沙.秋思》中体悟"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2.2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目前,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2.3 语文味的课堂追求真切的美感。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再次,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敢于"玩教材",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同时,还应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美:教学过程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在诸多的美的形态中,教材(文本)美和教学语言(表达)美,无疑将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4 创生灵动课堂,追求深切的情感。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让激情燃烧课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5 揣摩品味,品出语言的真味。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鸬鹚》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然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再如,品味《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漓江水,在抓住"清、静、绿"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将句子改为"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起落,一起变化,变成"清""静""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猜你喜欢
漓江语文课语文课堂
漓江情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