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必学的内容之一,童话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拟人、夸张、描写等艺术表现方式来刻画各种生动鲜明的主体形象,具有较为强烈的幻想色彩,童话故事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宣扬真善美和惩恶扬善,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浅显易懂的童话有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小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善恶美丑,为小学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80-02
童话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体裁,因其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生动离奇、引人入胜,契合了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而备受儿童欢迎。教学实践证明,童话对于儿童的语言表达、想象、审美等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童话作品,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儿童领悟童话故事的真实意义、实现教学目标呢?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童话在低年级出现比较多,在中高年级出现极少。打开小学语文课本可以发现,童话在低年级出现比较多,在中高年级出现极少,甚至有的高年级语文书中就没有童话故事,不能坐到从学生的角度来编写教材。课本的编写者是教育研究者,他们会从成人的角度来编排课本。而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我们成年人觉得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长大了,要多接受以现实社会为背景的课文,童话故事太简单,不适合学生们的学习。但是,经过访谈,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童话故事,更容易理解童话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寓意。
1.2 课本中对原著童话故事修改过于严重。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童话故事,被我们的编者进行了修改加工,改变了原著童话故事的原汁原貌,有的偏离了原著的主旨。原著童话故事篇幅往往都比较长,有的甚至能达到上万字,而我们都知道,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因为版面必须要有篇幅限制,不能过大,所以编者就对原著童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经过删减的童话最终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但是它已经和原创童话有了巨大的差别。
1.3 入选课本的童话故事有着太过严重的道德说教。童话故事在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时,就被赋予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在童话故事教学的最后主旨大都是赞扬主人公善良、勇敢、守信、博爱、宽厚等性格品德,即使在原有的童话故事中没有这些主旨品德,编者也要把这些主旨品德强加到童话故事中。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后结局就是让小学生在情感的发展上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却不能有机会去体会不一样的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童话故事的教学演变成了道德品质的传声筒,让学生的情感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2.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措施和建议
2.1 指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童话。童话语言优美、明快、自然,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非常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之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为童话配音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在自我朗读中也会有所感悟,也就有利于学生的语感等各方面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猪、小牛、小猴、土地公公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这样让全班都参与进来,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使他们在这样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教师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童话语言的情感美和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2 利用表演,加深学生对童话的理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简洁生动,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態、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如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就可以采用哑剧表演。哑剧,就是脱开语言的交流,用神态和动作等来表现内容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领悟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让学生只是读关于小木偶由于笑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学生们是很难体会出小木偶内心的悲伤和委屈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哑剧《小木偶的遭遇》,当表演者演到小木偶在向熊警察解释书包被抢的经过却因为自己的笑而得不到他的理解时,作为表演者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以及很无助的神态让同学们都为他而感到着急,这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世间只有笑这一种表情往往是不够的,要想得到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还得具备更多的表情"。
2.3 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童话故事是通过幻想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因此,教学童话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教育。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是以小孩子兴趣无常、办事有始无终、顾此失彼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又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四次出现幻象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孩子冻饿而死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写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为了使学生能体会到童话反映的基本思想,受到教育,教师要做好由童话的内容、思想到联系现实的引导。
3.结语
总之,童话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也是一个儿童向往的世界,儿童对童话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童话所给予的美好熏陶中,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想象力更加丰富,善恶标准更加分明,思维更加开阔。本文所提出的几项教学策略是结合笔者的童话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愿其服务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为童话教学增添更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陈瑛.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阅读浅析[J].新课程(中),2011,(6).
[2] 朱国忠.童话教学需要启用"童话思维"——-苏教版小学童话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C,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