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贵林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困境
陶行知说:“唯有平等,才能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完全消除,才会发生人格的互相感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班上的学生既是师生,亦是合作伙伴。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所谓的权威,与时俱进,了解当今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他们的内在巨大潜能,想方设法加强和学生的各种交流,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若是真正爱护学生,那就首先理解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平等的立场上同他们谈话、同他们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更加有效。
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学困生的问题。班主任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学困生看到希望,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困生,仅有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热心的辅导是不够的,他们极易自暴自弃,尤其是当优生、好生受到表扬,获得荣誉时,他们更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学困生有他们的特点,他们对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很珍惜。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所受的批评和指责相应的多于表扬和赞美。如果教师能多给予他们表扬,他们的表现会令人刮目相看。总之,无论这些学困生的成绩是多么的渺小,或只要他们不惹麻烦事,有一点闪光之处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其作用远远超过苦口婆心的教育和严厉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的体现,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理念。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伴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毋庸置疑,课堂既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我们进行开展德育工作的阵地,所以,班主任要在这个平台和阵地上积极灵活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德育功能。作为班主任,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当然,进行德育,班主任还要很好地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讲授的教学内容,深挖隐藏在其中的思想精华,科学合理地渗透品德教育。根据笔者的经验,有一点必须重视,那就是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把德育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譬如,笔者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灵活主动地开展生动有趣的集体游戏、主题班会、旅游、参观等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进行富有成效的德育。实践证明,这种课内外的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情感是德育的关键
根据笔者的经验,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离不开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具体而言,就是在于情感的渗透和激励。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对道德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的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以情感为核心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不用回避,在我们的班主任管理方面,由于情感因素的流失,从一个层面上导致了学生对德育的厌学情绪,也进一步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成效。
班主任在开展日常工作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要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笔者通过和学生接触,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情感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總之,德育的真谛就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心中有爱、脑中有创新,脚踏实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肖桂英.浅谈初中班主任的育人工作[J].湘潮:下半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