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面对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大学英语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通识教育类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连续体模型。通识教育类英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英语文化和人文精神;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结合专业内容,英语的学习才更有效;连续体模型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提出了基础英语、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一条龙”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类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连续体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11
Thinking on College English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LI Hua
(Law Schoo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hree possible directions: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in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and continuum model. General education English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mastery,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culture and humanistic spirit; special use English stressed with professional content, English learning is more effective; continuum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tudents level uneven proposed basic English, general English, specialized English use of "one-stop"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education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ontinuum model
0引言
我國于2003年3月举办了关于对高等教学开展改革及质量的专题讨论会议,通过研讨对其确定了革新的方案及思路。公共英语是大学本科的重点学科,也是该工程进入正式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进入2004年,我国高校就掀起了对大学英语革新的浪潮,正式步入了试点工作,大学英语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序幕。转眼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改革的内容上也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调整为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重点,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堂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倡导最终的考评由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结合确定。这场由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改革却最终并没有得到外语界的一致认可,在孙有中2010年的研究中是这样评价的:拥有各类英文证书的人们在中国随处可见,但在专业会议上却找不到称职的口译人员,对于各类专业学科外文书籍也没有能够可以完美笔译的人员;在出口产品上贴着让外国人都看不懂的英文介绍,各类学术探讨中能够流利使用英文发表论文的学者屈指可数,在国际上能够发挥自如地进行英文雄辩的谈判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反映,是值得我们唏嘘和反思的。
1 可能的发展方向
1.1 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简称EGE)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旨在促使学生自主、独立地对事物进行思索和考虑,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且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最后实现整体、全面发展的人(Berry, 1987; Palmer & Zajonc, 2010)。或者说,通识教育是将人的完全和完整健康发展作为终极理想的一种自由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
在2007年我国制定的关于大学英语教程要求中这样指出: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以英语语言和应用为核心,以教授学习的策略和中外文化的交际、交流为辅开展。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阅读量小,除了一本教科书应付考试,基本没有其他阅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老师被统一的教学进度所限制,课堂迫于有限的时间,只能教授几个语言知识点,就语言论语言,无法顾及对英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探索。这些对于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是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已经无法再次达到语言训练的升华,应将语言进行科学的认知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帮助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
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学者都积极的对外语课程及通识教学的功能发挥开展多个方面的探讨和汇总。在2011年黄源深等人的研究中就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跨文化交流、交际的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伸张学习者个性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厄斯金提出的经典名著课程型(赫钦斯,2001)更是对英语教学方案的一种清晰化和明确化。在这个教学的课程中指出,对大学生提出每周内必须完成一本经典著作的阅读要求,并对此展开2~4周的讨论。在这种课程教学中,经典著作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内容,也是老师开展教学的唯一手段,在中国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厄斯金的教学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借鉴的。
1.2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正在迅猛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必须面对新的挑战。蔡基刚(2012)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和亚洲地区的国际化课程,对比了我国的国际化课程,他指出国际化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因为一方面学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有全英语课程,有专业文献的阅读,同时还有国外留学的潜在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进行了修订。大纲修订的中心内容是做了考试导向的转变,将具有国际化的学术英语作为重点内容,旨在全面提升专业领域内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蔡基刚认为大学的语言学习必须和专业相结合,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国际上一直盛行的,将内容作为进行外语教学的载体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地证实了ES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蔡基刚(2013)提到了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的转型。他认为以衔接高中英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通用及日常实用的英语类教学课程,都是难以达到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提升或适应以后从事职业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应及时做出调整,回归传统教学本质,更新教学模式等,简言之就是要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目的,将奠定英语基础和提升素养转变为对专门用途及专业英语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台湾成功大学的经验,即在大学一年级就将英语的教学定位在了通用学术英语上,随着年级的递增,渐渐过渡为学术英语。
1.3 连续体模型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开始转移,ESP等后续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刘梅(2013)指出,在考虑到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差异,以及地区内部和高校内部之间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将基础英语课程、通识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双语课程等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对于部分来自高考不考听力省市的和英语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要先进行基础性的英语教学,对语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力度,教师适当加大输出型课程的教学力度。当学生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后,可以进入ESP课程,设置General(初级类)和 Advanced(高級类)的学习内容。本阶段初级类的学习,教学内容不要太难,掌握基本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高级类为全英文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要在听、说、读、写熟练掌握,并能融会贯通地在专业领域上应用,是对语言和专业知识融合的高能力驾驭的最高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既考虑到了英语教育所处的现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了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很自然地就将基础英语(EGP)、通识英语(EGE)、专门用途英语(ESP: General和ESP: Advanced)形成了具有流程性质的课程体系。
2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在大学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发后的30年内,由于四六级英语考级制度使大学英语得到教育界及院校的重视和发展。现如今,随着国际化课程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也迎来发展的春天和尖锐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定位迫在眉睫,也就是说对打语言基本功的普通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尝试新的转型。本文提出了大学英语可能发展的三个方向:通识教育类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连续体模型,希望能对大学英语的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Berry, W. The Lost of the University [M].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1987.
[2] Larsen-Freeman, D.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4).
[3] Palmer, P. J. & A. Zajonc. The He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 Call to Renewal [M]. Jossey-Bass.2010.
[4] 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76.
[5] 蔡基刚.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7-11.
[6]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1(10):11-16.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 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3(1):27-31.
[10] 孙有中.创刊词[J].中国ESP研究,2010(1):i-ii.
[11] 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