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梅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作业设计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成绩。因此,个性化的作业设计直接关系着课堂知识的巩固,要讲究科学合理:题型丰富,避免重复;开拓眼界,培养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作业越来越多,而且千篇一律,使得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故而传统型的作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现针对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意义与方式,做一个探讨。
一、个性化作业设计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产物
针对当前学生的作业负担重、作业质量低、作业无创新等情况,设计个性化作业显得非常必要。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必须要学生主动完成作业,让学生感觉完成作业有一种成就感,而不是厌恶感。当前的初中生本来每天的学习任务就很重,学习的科目也多,如果把时间和精力分摊到各个学科,恐怕学习语文的时间更难把握,于是学生的作业繁多,题型重复,没有创新,没有拓展性,不但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有时怕写作业,厌写作业。因此,为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愿意完成作业,而且让学生愿意接受更高的挑战,个性化作业设计成为了时代性发展的产物。
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的方法
为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个性化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教育学强调“为了一切孩子”,这就要求每一位孩子都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来。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让每位孩子都要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份作业。但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们通常只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示出色。现实学习实践中,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快、聪明、喜欢创新,加之自己的认真,作业完成得非常好,好习惯已养成,往往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相反,接受能力差的,甚至写字慢的,如果和上述学生一起完成同样的作业估计有些“吃”不消。鉴于此,个性化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使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让每一位孩子在属于自己的作业空间,得到乐趣与优越感。
(二)积累课内知识,搜集课外知识以求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1.可以通过积累常用词语、优美句子、名言警句等课内知识,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让学生养成一看到新词语、好句子就仔细品读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重点分析的词语以及优美的句子,应让学生先标注出来,然后可留作抄写、听写作业,让学生从多方位熟悉好词好句的妙处,同时习惯性的摘抄,既可以练字,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2.抓住课堂外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不错的,只要细心语文便随处可见。最好是养成摘抄的习惯,精彩文章、精彩的语句段落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内容的真实,美感。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阅读与摘抄,让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段落,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点评等。相信这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会带来无尽的乐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
学生本身就对信息技术充满了好奇,加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作业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养能力。灵活应用百度这一搜索软件,几乎只要输进关键词,基本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學生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通过相互交流对比,面对这样的作业会认真对待,他们个个拿着自己的作品评比。这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多的是锻炼一种能力,培养一种信心,增加一份乐趣。
(四)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提倡三主教学模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让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与经验。自从学习了《智子疑邻》一文后,学生对古文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无疑是自主合作加探究的成果。
(五)通过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细节描写、时代背景特点、故事具体情节等合理想象,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六)学生通过做好系统性归纳单元总结来提升自我价值
指导学生互相提问,共同整理其单元重点,通过互相提问、互相猜题、互相批改,最后做总评,共同提高,以求提升自我价值。
(七)利用大量的语文实践丰富语文教学活动
体验性学习不仅仅表现在用脑子去想,通过自己的身体中眼、耳、口、手的经历学习语文的活动,努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动力以及内驱力。
(八)通过布置拓展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阅读,多背诵,好的语感自然形成。但是一味盲目地背诵与朗读又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平时多补充些拓展型的题目,开拓学生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形成是时代的必须,“个性化”的学习理念,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公平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促进个性化的作业有层次,使所有孩子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被关注,不断被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使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陡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