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军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方法,在教学中,切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的提问,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原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无效的提问,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故此,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教学文本巧妙切入问题,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后,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提出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能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能主动参与探究,并能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可以说,教师提问水平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也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有极高的课堂提问艺术。
问题的设置要选择在文章的重点部分,重点的部分即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此处设问对全文的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需要教师在教学前精心挖掘教材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反映巧妙地提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当文中写到太子丹“不忍”时,有什么用意?教师在此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理顺荆轲献计的背景以及所选的时机后,就可以明白其用意是:反衬荆轲智谋的非凡。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荆轲在私见樊於期的时候采用了什么的策略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再度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听课中,通过仔细的思考,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首先荆轲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依次晓之以情,进行初探,其次从“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晓之以义,引而不发,当樊将军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荆轲才和盘托出,可以说选择了最佳的时机。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的智谋有了清晰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思辨的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李商隱《锦瑟》的课文教学中,“庄生、梦”此三字在《庄子》中本来就有,但李商隐加了“晓”和“迷”二字,此句的感觉完全被改变了。“晓”意思是破晓,天快亮了,“晓梦”说明这个梦很短暂,将要醒来,梦中美好的一切将不复存在,随露水一同蒸发。“迷”字既可以说蝴蝶轻轻飞舞起来的姿态很迷人,是十分美丽的一种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痴迷”,梦到蝴蝶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情境之中。不管作为哪种解释,它都是梦中的幻影,都是“晓梦”。一切皆成虚幻的梦境,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细节处设问进行合理的延伸,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高中课文中的每一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对于每一个主题、每一处语言描写、每一个字的描写都是作者精心锤炼过的,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对于表情的变化、心理活动的微动、情绪的转变等都是作者细心揣摩的,隐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能够表达作者用意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注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通篇借助作者的游踪来进行描述,很容易给学生营造一种看得见的写作明线,而对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遍黑暗,作者无法疏解心中的苦闷,即彷徨又看不到希望,借此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疏解自己的心情,做一个自由人。于是选择了荷塘这个地点,以明暗两条写作思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诠释作者内心的情感。文章写到“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散发出一些香气”时,教师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其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学生遵循作者暗含的情感写作路线来进行思考,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教师在文章中的细节处设问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进行思考,还能给学生传递这种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灵活地运用。
三、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和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复习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通常是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交替,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缩短新知识与学生理解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讲授新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新授课《鸿门宴》一文时,首先教师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会篇文章来进行预热,这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名篇,属于历史的散文,都是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此时教师就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回顾旧的知识:“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的?都采用了哪些手法?”教师选择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地方进行设问,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当学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就顺利的让学生来学习新文章《鸿门宴》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这篇文章又是怎样描绘人物的形象的?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设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核心,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思考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注重问题面向对象的全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行来,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通过文章中语言的描述能够体现出贾府的气势显赫,门禁森严。此时教师通过问题:“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小心翼翼以及引荐的各种礼数都影射了什么?”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能得出答案,而且这种礼数上的规矩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关,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思考以及回答的空间比较大,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成效。
总而言之,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一堂高效而精彩的语文课不是教师扮演的独角戏,而是教师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生活和做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市厚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