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怡
摘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历史不同的阶段上确立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通过这些指导思想的具体实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现实作用,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最终使我国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思想比较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涉及到生物措施,水利工程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城市能源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由于其任务重点不同采取的措施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本文试图对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做初步归纳和概括,并对作简略比较。
1毛泽东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1兴修水利,综合治理
历史上,不少古籍及民问传说都记录了我国因水涝灾害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因此,治理水患当成也是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的一件大事。毛泽东同志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设入手,根治水旱灾害杜绝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灾难。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①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今后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秉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对依然严重的洪涝灾害现状进行水利建设、综合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淮河、黄河、荆江等水域的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这些利于防御水域灾害,保护人民安全的水利设施,对促进日后的工农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倡导勤俭节约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勤俭节约这一观念,他认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不应浪费,②因此毛泽东大力提倡勤俭节约。“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主张在全国发动增产节约运动。一要节约生产;二要节俭消费;三要综合利用;四要反对浪费,并把浪费与贪污并列,主张严惩贪污的同时也必须严惩浪费。中共中央为适应这些要求发出的指示,要在各行各业中大规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杜绝浪费现象。在大力建设与推进和谐社会的今天,厉行节约方针有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无疑是有深刻启示的。
1.3植树造林
从建国开始,毛泽东就基于我国国情和现状对中国由农业向工业国过渡准确定位,并建设性地提出了消灭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白然面貌要改变过来。”④ 在中央其它同志都先后不同的建言献策提出優先发展农业,想要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饱饭的问题时,毛泽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了。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了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了的相互依赖的道理。”⑤毛泽东这一植树造林思想的深入贯彻,使得我国绿化面积持续增加农、林、牧业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林业发展、绿化事业、环保事业,有益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的协调发展。
2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2.1依靠科学技术
邓小平曾指出在四个现代化中,重中之重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无一不是以资源的高度开采与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清醒的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邓小平认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变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⑥在邓小平同志看清现状,理清事实后认为,要想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因此,我国必须寻求环境污染小、资源浪费少的依靠科学技术谋求经济发展的道路。
2. 2倡导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认为这样做可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⑦ 他站在保护国家生态平衡的战略角度倡导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祖国,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邓小平同志倡导并带领全民植树造林,他认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了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白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⑧ 邓小平不断坚持地倡导与鼓励发展林业,都充分体现出他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心情。1981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全体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自此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上升为一项国家的基本国策。
2.3实现人口、经济、环境、社会的有机统一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意味着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统一。因此,为了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党中央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的关系上,确立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三同步”的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邓小平大力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是走这条道路的首要环节,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可以降低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所造成的压力。并他主张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开发与节约并举,既要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又要满足了孙后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在邓小平的这一主张下我国于1992年正式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2.4完善法制建设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好可以使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⑨为了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他从“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指出,法制建设的加强可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好的发展。1978年,邓小平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⑩在党中央的十分高度重视下,我国各项法律制度都在逐步的不断健全,这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发展更有保障。
3毛泽东与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主要异同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和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吸收了国外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此外,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继承体现在:在发展理念上,他主张“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方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环保理念;在社会构建上,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文明形态上,倡导全民植树造林,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化祖国,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同时也发展了毛泽东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体现在:变革了思维方式,扭转传统社会固有的歪曲的白然观,规范开发使人类和大白然成为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由驾驭征服向共生共存转变;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倡导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主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双重优势,创造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环境;弘扬科学的消费观念,营造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既坚持了毛泽东时代积累下丰富经验的计划调节,也遵循着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奠定的市场调节,为生态经济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和健全了刺激其发展的好的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环境建设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能。
4.小结
对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建设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的切实增强推进我国民众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此使我国早日实现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13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20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01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5頁
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33页.
⑩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36页.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