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困生”走出“沼泽”

2016-10-21 02:59冀慎玲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困生习惯教育

冀慎玲

摘 要:所谓“学困生”是说学生属于正常智力范围内的,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普遍性智力落后的结果,而像是在行走途中一时迷茫,陷入学习沼泽,如不及时引导,无法正常前进。

关键词:学困生 良好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最大障碍是转化学困生,而且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是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担任班主任,体会到转化学困生应从微观入手,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性为切入点,从点滴小事做起,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持之以恒,必有效益。那么如何带学困生走出沼泽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

“教学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世界上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教育,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教育。积极进取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学困生同样具有较强烈的进取心。由于成绩不理想,是班级评优的“绊脚石”,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果每天都用微笑面对他们,在课堂上尽量采用鼓励信任的目光来关注他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寻找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重新点燃他们自信的火种。

如本班学生郝丽莎,平时懒散贪玩,作业一贯不能完成,缺乏自信心,无自学能力。每次语文检测都在50分左右,无论搞什么课外活动都拖拖拉拉。本人多次与其谈心,细致了解才知道,她是爸爸收养的孩子,没有母爱缺少亲人的关心、照顾。此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处处关心、照顾她。还让她当小组长,让她不但管好自己,还管好本组的同学,搞好各项活动,抓好学习。从此她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后来她的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数学还考了95分。

实践证明:师爱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催化剂,教师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花、善良的行为是果。

二、用班集体的凝聚力温暖学困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组和提高。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组建学习小组时,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帮助、提高。排位也是一样,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学困生与优等生同桌,并提出具体要求一帮一、一对红。

三、克服薄弱点,增强自信心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要面向全体,面向学生实际。教学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转化学困生,必须善于看到他们身上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其改正。本班学生马佳慧,不能自主完成作业,课堂上总走神,还有旷课的毛病。经了解,她迷恋上了“游戏机”本人找她谈话,进行了一番说服教育,在批改她的作业时最后写上“你会成功的,老师相信你”并给她画上一个圆圆的笑脸。几周后的一天早上,她又缺课了,本人及时赶到她家里,原来她生病了,发高烧、呕吐,那天下午她打完针后,坚持到校上课。本人在班里表扬了她带病坚持上课的精神,她听后非常高兴,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此后她再也没有逃过学,彻底改掉了不能自主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后天养成是個性发展的决定条件。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而这正是困扰学困生发展的薄弱点。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以帮助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脱困”的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最需要考验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在培养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结合学困生个性特点,注重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辩证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制定适应自身的措施。引导学困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指导他们制定明确、具体的计划,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习惯,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促进学困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降低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心理、生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人才。在评价“学困生”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原来对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5分,这次得了56分,就应鼓励,让他知道这11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各方面的提高而升高,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精神奖励为主,及时利用墙报等方式加以宣传鼓励。

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学困生只当课堂上的观众,不敢发言,课堂上难以体会到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功与愉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让他们回答问题,选一些容易或重复别人回答过的问题,重视他们对问题理解的语言表达,及时表扬,让其从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逐渐达到积极发言的目的。

学困生“脱贫”是一项细致、艰苦、具体、经常、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做好并不容易,但又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需面对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其中责任心尤为重要,像有慈母爱子般的爱心、雕刻家一样的细心、长跑运动员一样的恒心。要热爱、尊重、关心、体贴他们,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增强其自身的学习勇气和力量,以严师之教,不放松对他们的鼓励和鞭策,师爱之心,循循善诱,让“学困生”把受到的教育和爱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帮他们早日脱“困”, 带他们走出“沼泽”。

猜你喜欢
学困生习惯教育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好习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