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
【摘要】中职院校的考生目前已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高职教育存在着重复教学和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教育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中高职衔接工作势在必行。
【關键词】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口专业中职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职院校的考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又一主力军。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职院校对口专业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学的比较粗浅,在再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教学要求。其次由于理论基础的欠缺,在大赛等拔高学习中,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其后期的发展非常受到局限。
所以,中高职衔接工作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高职与中职院校对接的“3+2+1”的模式。
一、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
高职与中职院校对接的方式可采用“3+2+1”的模式,即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学生在第5个学期结束后,要通过规定的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考试由我校与合作中职校联合命题,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取消“3+2+1”班的学习资格。进入我系继续进行两年的深入学习,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达到培养目标,从而进入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方面的衔接
(一)校校、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部分实训条件有限的合作中职校,可利用我校实训条件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二)课程体系统筹,六年融会贯通
我校与中职校根据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机电工程专业(3+2+1)为例,所对接的中职机械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等相关基础知识,为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阶段开设二维三维软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等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检验和提升中职阶段学习效果,为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做准备;开设PLC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等拓展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和社会,为后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衔接
(一)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每学期要与中职校联合举办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2+1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3+2+1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二)了解学生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班级信息员、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三)教师队伍共建共享
建立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制度,高职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试点中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中职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学院跟班学习,形成 “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建立中高职共同培训教师和兼职教师共享制度,试点院校联合培训教师常态化,高职学院兼职教师根据需要到试点中职学校兼课或进行教学指导。强化试点专业教师大团队建设,形成由牵头高职学院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试点院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试点专业教师大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四、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及课程标准衔接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 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 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尝试高职预科教育
建议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这样可以使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香玲编.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外延转到内涵 [J].机械职业教育,2014(6).
[2]冉隆平编.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J].重庆医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