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二孩政策”),该政策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后正式实施。“二孩政策”将对基础教育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我有以下观点:
一、“二孩政策”对宏观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生育政策调整的是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人口的构成情况。“二孩政策”将会对人口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教育人力结构和教育布局结构产生变化。
1.学龄人口止降趋涨,小学的期待与挑战
我国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后,生育率开始逐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年出生婴儿数变动总趋势呈现减少状态;进入21世纪后,年出生婴儿数进一步减少,0~14岁学龄儿童数量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6.6%。这种情况导致学龄人口下降,有些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国家实施“二孩政策”后,虽然人口总量增加不会太大,但是由于第二胎的出生,学龄人口上升,学校的生源将得到保证。对此,很多学校管理者持乐观态度。近年来生源数量下降成为制约城区薄弱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孩政策”给城区薄弱学校及乡村学校带来了希望。一些社会口碑较好的优质学校的管理者也认为,“二孩政策”使学龄人口不会出现一定幅度的的波动,对学校的接纳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总体来看,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均对“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在招生方面的影响有所期待,但是对于优质学校,更是一种挑战。
2.学龄儿童分布不均加剧,教育布局结构需调整
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是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状况。通常情况下,普通小学应该按照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考虑设置学校网点;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处于弱势的偏远地区,由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可以考虑设置小规模学校。
在我国,0~14岁学龄儿童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即不同区域儿童总数及儿童占当地人口总数的比例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高,发达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低;农村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高,城市儿童所占比例低。“二孩政策”实施后,上述情形可能会加剧。因而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需要顺势作出调整。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城区中,儿童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密集,但是新城区的教育服务经常落后于其发展变化的脚步。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出发点,在新城区中合理设置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和教育机会均等。
二、“二孩政策”对微观教育的影响
“二孩政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可能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女性青年教师生育二孩意愿及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二是一些家庭因为生育二胎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
1.青年教师集中的学校将出现暂时性教师短缺
“二孩政策”给学校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如何解决由于生育带来的任课教师暂时性短缺、教师专业成长受到阻碍等问题。我县有一所刚刚成立的学校,年轻女性老师居多的小学,其校长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二胎所带来的对教师队伍的冲击和影响,令人在欢喜的同时感到一种焦灼不安。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从开学到现在,学校人员始终稳定不下来,在连续聘用了6个代课老师的情况下,依然缺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保胎、休产假的老师太多,远远超出了学校每学期2—3人的考虑和安排。这学期本身已经有两个在家休产假的老师,加之已经怀孕的4位老师,学校都做了精心的调整和安排,应该是正好能够衔接上。开学后却陆陆续续听到5位老师怀孕的消息,带着身孕上班的老师一下子就增加到了9个,其中有4人是二胎。因这9人当中的半数之多都在学校的意料之外,加之平时还有因病、因事请假的老师,还有一些必须要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使得学校原本刚刚够用的人手突然紧张了起来,教导处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调课、安排代课。”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二孩政策”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倾向于“二孩政策”有重要影响,并明显感觉到压力。“二孩政策”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仅是通过青年教师生育二胎体现的,还会通过六至七年后生源增加对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来体现。“二孩政策”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管理者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影响,将会导致采取不恰当的应对策略或因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
2.传统家庭结构得到修复,教育在挑战中迎来新契机
“二孩政策”实施后,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结构將得到部分调整,这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有挑战也是机遇。某小学教师说:“有些老大(指一胎)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有所减少,会有点失落感,在上课时候也能感觉到他们有些心不在焉”
有学者认为,“二孩政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二胎社会到来,也会逐渐恢复传统家庭文化中朴实的伦常关系……而不仅仅是基于权利的索取和理所应当。”
三、“二孩政策”下小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二孩政策”已经全面实施,但是对于“二孩政策”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教育行政管理者、小学要做好准备。
1.着眼全局,适当调整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大约六至七年后学校生源会有所增加,教师需求量将扩大。而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多为60后、70后,80后教师较少,这可能会因为教师集中退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对此,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宏观、微观角度对教师供需情况作长期的、全局性规划。在教师需求量猛增时期,可适当推迟高素质年长教师退休年龄。
2.根据0~14岁儿童地域分布,调整学校布局
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充及乡村城镇化建设,0~14岁儿童(包括一胎和二胎)可能会集中分布在城市新区或新兴城镇。为此,学校布局结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避免城市发展中的教育服务滞后现象,做到“学有所教”,努力达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3.针对学校暂时性教师短缺,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二孩政策”可能导致教师暂时性、产假性短缺,学校管理者应对此有所预见,并提前作好安排。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引导符合“二孩政策”的教师做好规划,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激励没有生育需求的教师承担更多教育工作。
4.小学生的教育的变革
首先对于二孩政策下的农村小学生,基本没有影响,在农村二孩是很普遍的。但城镇的小学生在思想上、思维上尚未有充分的准备,学校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于有抵触情绪的小学生进行辅导和安慰。
其次,学校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应的活动,使得小学生们懂得去关爱、关怀身边的同学,以及即将到来的弟弟妹妹们。“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教育也是很好的教育案例。未来期待更多的活动、思想教育,甚至是教材改革来逐步进行改革,使得小学生懂得去接受,并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