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娟
本真是自然存在的,绿色的形态。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形态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教育成效。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式加减运算时可引入如下随例:
①计算:
对于①可能有学生逐项计算来求结果,对于②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深入。教师可先告诉结论,让学生产生这么复杂的算式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逐项分解写出详细解答。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由于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实践就是解答、思考、演算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题海战术”断不可取,以下方法尽可一试。
1、归类选题,举一反三。
例2 (1)125×125×125×……×125[100个25]积的尾数是几?
(2)(21×26)×(21×26)×……×(21×26)[100个(21×26)]积的尾数是几?
分析 (1)因为个位5乘5,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以不管多少个125相乘,个位还是5;
(2)每个括号里21乘26积的个位是6,我们只要分析100个6相乘,积的尾数是几就行了。因为个位6乘6,积的个位仍然是6,所以不管多少个(21×26)连乘,积的个位还是6。
当教师处理完例2后,学生仿照例题便能独立迅速地完成以下变式练习:
①,21×21×21×……×21[50个21]积的尾数是几?
②,1.5×1.5×1.5×……×1.5[200个1.5]积的尾数是几?
③,(12×63)×(12×63)×(12×63)×……×(12×63)[1000个(12×63)]积的尾数是几?
归类选题,抓住重点,举一反三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
2、引导联想。联想是由感知、想象或思考某些事物而形成的这些事物表象间的联系所引起的其他的表象或思维。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数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即可以促进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有人说1米等于1厘米,其理由是:1米=1分米×10 =0.1米×0.1米=0.01米=0.01×1(米)=1(厘米)
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当然不会相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第二、第三个等号不成立即1分米×10≠0.1米×0.1米≠0.01米。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1个平方单位和1个长度单位中“1”有着本质的不同,即长度单位与平方单位不仅概念不同,而且进率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联想, 学生会很快掌握平方单位与立方单位的异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不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就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加速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逆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概念法则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运算法则的熟练应用,仅靠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来源于问题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的互逆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素材。
2、注重公式的逆运用。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在数学上不少公式是由已知知识逆向思维,通过猜测并验证而得到的,解题中,一些所谓技巧和灵活性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紧扣在教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