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

2016-10-21 21:11薛娇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弥勒净土佛教

薛娇

弥勒信仰在近代的复兴,还是首推太虚大师及其弟子印顺导师、星云法师。但是,关于弥勒信仰的研究还有太虚大师提出的复兴弥勒信仰、弘扬弥勒净土的思想也很少受到学人的重视。仅有的几篇论文是:刘鹿鸣在《“慈宗”构建与近代弥勒信仰复兴中的理论抉择——太虚法师一段鲜为人知的佛教新宗派构建活动》中提到太虚大师试图以慈宗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并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另有,罗同兵的博士学位论文《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中,指出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的现代化改革——人生佛教中净土抉择时,提到大师专重弥勒净土信仰,并从宗教义理和修行实践上阐发了对弥勒净土信仰的推崇。侯印国《略论弥勒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兴衰》一文中,就提到弥勒信仰复兴与太虚、印顺法师,并指出两个的净土观念都与其人间佛教思想息息相关。由于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净土”的理念,因此有学者在研究人间净土理论构建时,对大师的弥勒信仰也多有提及。如,李明《从弥勒信仰看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以太虚大师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太虚的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试图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切实的理论连接点。之后,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他有关太虚的文章几乎都只是关注“人间佛教”的社会建构层面,没有注意到太虚的弥勒信仰复兴思想。因此,往往忽略了弥勒信仰对人间净土(人间佛教)建构的密切关系,忽视了佛教建构的核心思想。本文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考察近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的缘起与趋势,梳理“人间佛教”发展的脉络。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与方家。

一、太虚的弥勒信仰复兴运动

太虚在“祗洹精舍”跟随杨仁山学习期间,深受杨仁山佛教思想的影响,无论是佛教唯识学的思想还是佛教改革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日后宗教信仰、个人修习和宗教改革中都得到充分地体现。太虚作为佛教徒,他学宗唯识,弘扬唯识思想体现在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改革上——复兴弥勒信仰和人生佛教改革,即由理论研究上升到精神信仰,最终落实到信仰弥勒菩萨上。因此,大师毕生都以复兴弥勒信仰为己任,成为现代弥勒信仰复兴的首推人物。

(一)思想渊源

太虚大师一生宗奉弥勒,发心求生兜率弥勒内院,宣扬弥勒净土法门。但是,有关大师信仰弥勒、归宗唯识的特点一直被学界忽略,未引起重要。太虚的弥勒信仰,可以追溯在普陀山闭关时期(1914—1917年),因研究唯识要义继而开始尊奉弥勒。太虚因读《唯识述记》而大悟真俗交彻的佛学奥义,并确立了他学宗唯识的个人理论倾向,进而归心慈恩宗,宗奉唯识宗始祖弥勒菩萨。正是基于这种佛学思想基础,太虚提出复兴弥勒信仰,构建“慈宗”新宗派的思想运动。

(二)太虚复兴弥勒信仰实践

太虚大师不仅从思想上,学宗唯识、归宗弥勒。在行动上,也积极进行弥勒信仰复兴运动,以其两次“慈宗”构建活动和人生佛教改革足以说明。

1.两次“慈宗”构建活动

太虚于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提出“慈宗”名义,确立“慈宗三要”,开始了第一次“慈宗”构建的具体行动。

武昌佛学院时期,太虚制订了学院的早晚禅诵为“称念弥勒、回向兜率”,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这些都标示了太虚专宗弥勒信仰的特点。武昌佛学院期间,太虚讲授了唯识一系经论,包括《成唯识论》、《弥勒上生经》以及《瑜伽菩萨戒》,并组织编辑《慈宗三要》,正式提出“慈宗”名义,并“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确定了“慈宗”行持的境行果内容。所有这些的确立标志着太虚构建“慈宗”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也标志着复兴弥勒佛经与信仰的开始。

太虚大师的第二次慈宗构建活动是在主持雪窦寺时期。这段时期,是太虚大师“慈宗”构建的成熟期,与第一次慈宗构建相比,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明确的对“慈宗”进行了定义,与“慈恩宗”区别开来。《慈宗的名义》中说:“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萨以上生内院。……中国净土初祖庐山会员大师的师父道安法师,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内院,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事实。……唐朝以先还是修弥勒宗的特多;……现在依慈氏为宗的慈宗渊源甚古。”换而言之,把唐以前以宗奉弥勒、上升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信仰作为“慈宗”名义的根本内涵,而不局限于基于唯识宗建立慈宗的思想。这样一来,慈宗的内涵就扩大了,就能从弥勒菩萨总持全部佛法内涵来阐释。其次,太虚提出:释迦为本,慈氏为宗的理论。弥勒作为释迦佛亲自授记的未来佛,是释迦牟尼全部教法的继承者。因此,具有弥勒信仰的慈宗具有总持,贯摄全体佛法的涵义。因而,其超越了各宗派特点,具有含涉所有宗派,将全部佛教教义融为一体,这与太虚抉择全体佛法而开出新的佛教方向的思路相吻合。

太虚大师的两次慈宗构建活动,足以表明大师复兴弥勒信仰的决心。在两次慈宗构建活动中,其对慈宗的理解和阐释由浅入深,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从早期基于唯识为基础的慈恩宗,发展到对慈宗名义的清晰界定。弥勒形象也从早期的唯识学初祖转变成为承上启下、继承释迦牟尼全部佛法教义的一生补处菩萨形象。太虚本人也从早期学宗唯识,归宗弥勒的唯识学思想转向在唯识与全体佛法之间寻求一种贯摄和融合,并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佛教发展道路。这就是太虚大师之后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

2.人生佛教改革

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与太虚的慈宗弥勒信仰密切相关。首先,人生佛教的根本内涵是以瑜伽菩萨行为主线而贯摄圆融各派。其次,在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中,建设人间净土以创造弥勒下生的现实条件作为“人生佛教”的重要内容,可谓是人生佛教是理念,人间净土是目标。因此,“建设人间净土”成为“慈宗弥勒信仰”与“人生佛教”在信仰实践上的共同点,由此将人生佛教与弥勒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生佛教”能夠最终确立把“人间性”与“超越性”圆融于一体的理论基石和信仰结合点。

太虚倡导“人生佛教”,也就是将佛教菩萨行落实到人生、扩展到人们具体的实际行动中,深入人间社会,建立一个人间净土。只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菩萨行,实现德行一致,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因此,太虚认为人间净土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不是实践方式,佛教真正契应人生社会的实践方式是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之后,其弟子印顺、星云继承并发扬了“人生佛教”理论思想,提出新的创见将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二、印顺、星云的“人间佛教”思想

(一)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渊源

印顺法师专于研究印度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称得上的是20世纪中国佛教史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佛教是学者之一。他深入研究印度佛教历史,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传教的本怀,1941年在汉藏教理院写成《佛在人间》最早阐释“人间佛教”的作品,成为他“人间佛教”思想的代表作。但是此时的“人间佛教”只是具有佛教在人间或佛陀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的观念,与他晚年强调的“人间佛教”独创观有所不同。

1.对太虚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印顺法师是太虚的学生,深受太虚的人生佛教的影响和启迪。所以,印顺对太虚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也极为赞同,但并不是全盘接受,印顺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以说既有继承也有批判。

印顺对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给与高度评价。印顺说,“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生而成佛,显出了大师‘人生佛教的本意。”另外,印顺对太虚提出的人生佛教的理论背景也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太虚倡导的人生佛教主要是为了对治中国佛教末流的一死二鬼现状,即重视人生价值,既然都有一死,那么更要重视生的质量,重视现实的人生、完善具体的人格、实现德行的圆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间佛教状态。

印顺法师虽然极力推崇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但是并不是完全赞同。印顺法师认为,印度晚期的佛教已步入老年化,天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已经丧失了佛教的生命力,背弃了佛教的真义变得神秘、消极。所以,他提出“人间佛教”来对治这种佛教变化。他认为,这不但对治了佛教的重死和鬼的思想,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的观念。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他认为人间才是真正的净土,弥勒最终下生人间也是要净化人间,所以真正的净土在人间,而不是人们往往认为的兜率天宫,只有上升兜率天才能到达净土。

2.“人间佛教”理论

印顺法师考证整个印度佛教史,指出佛陀崇拜的发展轨迹是从人到神的崇拜。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刚创教时,只是一位获得觉悟的导师形象。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大乘佛教以后,释迦牟尼最终被神化或理想化,变成了绝对意义上的神,高高在上远离人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出世色彩被加重。加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鬼神的思想,使得佛教越来越神化,甚至将解脱与死亡划上等号。印顺正式看到了佛教面临的困境,为了挽救佛教的发展,提出“佛在人间”,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

(二)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

虽然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最早的倡导者,印顺法师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真正将人间佛教弘扬发展壮大的人是星云法师,他可谓是人间佛教最大的践行者。星云从年轻时起,就自觉地接受了太虚佛教新思想的影响。早期体现在僧制改革方面,后来受印顺法师的影响。他弘扬的人间佛教主要体现在:(1)星云的人间佛教最重要的体现在其僧团建设和教团制度创新的实践方面。(2)星云的人间佛教强调人间佛教的实践性格,并充分展现佛陀人间教化的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多元化社会实践。(3)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虽然主张打破宗派之见,诸宗并弘,但是仍不失中国传统为本位,并注重与汉传大乘佛教的禅净修持传统的继承与弘扬。(4)星云的人间佛教着重于现代佛教事业的开展、各种新型弘法方式与弘法事业的探索。五、星云的人间佛教是圆融的,不仅注重契理,而且也非常注重创造性地契机。

三、结语

明以降中国佛教便开始了他的衰败之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佛教更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濒临灭绝的边缘。许多知识分子不愿意接受全盘西化,渴望在需求中国佛教复兴的浪潮中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回顾百年中国佛教复兴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文化抗争史。其中,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复兴的主要旋律,是中国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太虚领导的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是一场革命式的运动,它不仅为弥勒信仰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理路抉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更对当下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太虚建立在弥勒信仰基础上的人间佛教思想,后由其弟子印顺、星云不断深化,发展壮大,并为后来觉光、圣严等高僧大德大力推展,被海峡两岸逐渐接受。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是佛教团体内部展开的一次革命式运动,它不仅为弥勒信仰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理路抉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此,对现代弥勒信仰复兴运动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9册):第十九编文丛·自传[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 释印顺.华雨集(五)[M].台湾正闻出版社,1993.

[4]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5] 刘鹿鸣.“慈宗”构建与近代弥勒信仰复兴中的理论抉择——太虚法师一段鲜为人知的佛教新宗派构建活动[J].宗教学研究,2011(01).

[6] 罗同兵.太虛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

[7] 侯印国.略论弥勒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兴衰[J].法音,2014 (01).

[8] 李明.从弥勒信仰看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以太虚大师为中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1).

猜你喜欢
弥勒净土佛教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佛教艺术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豁然开朗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留一方净土,修一世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