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家乡秧歌“跑”起来

2016-10-21 16:55刘志海
山东画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帮带秧歌乡野

刘志海

过大年·特别点击之三

传承两千多年的秧歌,“跑出”的是齐鲁乡野上,勤劳质朴的农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与期盼,更是乡野中独特的年的情绪——

商河县殷巷镇潘家村的鼓子秧歌已经断了三十年了,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张罗着重新“跑”起了秧歌,他们的日子富裕了,鼓子秧歌的锣鼓声从鲁北平原大沙河畔传了过来——热烈、奔放。

鼓子秧歌最初起源于济南市商河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秧歌场里,祖孙三代共舞,屡见不鲜,可见其流传之广,普及之深。

“三十年没跑秧歌了,今年一说跑秧歌,全村人都踊跃参加,有的一家出好几口人。”殷巷鎮潘家村的负责人说。据了解,潘家村是一个三百来口人的小村庄,一个成型的秧歌队伍得大小需要近百口人,由于人员少,导致跑秧歌的习俗一断就是三十年。“原先,如果大人见秧歌队里没有自家的孩子,会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人们都觉得跑秧歌是光荣的事情。”潘家村负责人说,“现在日子好了,大家自发组织跑秧歌,年轻人也积极参与,主动要求推迟外出务工时间,震天的锣鼓声从大年初一就在村里擂响,老老小小齐上阵,传帮带,热热闹闹的秧歌就这么跑起来了”。

冰雪尚未消融,但那艳丽的服装,那震天响的鼓声,那豪放的舞者,传递出春风拂面的讯息,这是一群喜不自禁的人们。此时,他们因劳动而疲惫的身影欢呼雀跃,他们那一双双粗大的手掌灵动如飞,在他们舞蹈之中,是一个个个体生命的张扬与激越。他们舞给自己看,舞给别人看,他们用劳动的身体自语、自赏,他们用劳动的身体来呈现、释放,是自娱也是娱人,而在此过程中,他们沉醉于丰收的喜悦,沉醉于自己创造的文化成果,沉醉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辛勤的汗水以及创造的智慧。

猜你喜欢
传帮带秧歌乡野
如何助推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
春天的乡野
高校体育教师传帮带的实施措施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油菜花开
回到乡野的路上
对话奚美娟:“传帮带”模式没了,新的引导力量在哪里
浅论中职院校“传帮带”教师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