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雯
摘 要 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其能够装得下大千世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情怀,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它承载了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和文化脉动,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出数以万计的壶艺形象与艺术生命。紫砂“联璧壶”吸取和借鉴了我国传统玉雕工艺的优秀文化资源,赋予作品瑞玉般的灵气和润泽,以形美、韵味构成了独特的容颜,呈现玉韵清华、古色生辉的艺术效果,让人在“紫玉金砂”的天地里遐想联翩。
关键词 联璧壶;玉器文化;造型设计
宜兴紫砂壶与文人结缘、与文化联姻,在喝茶养生、玩壶养性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历明、清两代以来数百年的繁荣直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紫砂壶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可以在紫砂壶的捏制中表现其物象精神,通过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完美整体,蕴含了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东方特色。这款创新设计的“联璧壶”(见图1)就是茶文化、陶文化和玉文化三者融合的产物,彰显润玉般温泽、光滑、细腻和仁德的秉性,反映出了宜兴紫砂壶的纯朴和优雅,现就以“联璧壶”为例谈谈紫砂壶的创作心得。
1 紫砂“联璧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包容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元素,不少民间工艺都为紫砂艺术拓宽了创作题材和壶艺领域。在设计构思“联璧壶”的时候,借鉴了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制作出的紫砂壶具有玉一般的质感与审美意趣。具有八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玉文化沉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古人对玉所拥有的性情和特质评价很高:“玉在山而草木润,人藏玉则万事兴”,所以玉是吉祥之物,富有灵气。战国时期,《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称为“六瑞”。在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存中,曾出现大量的玉璧、玉琮,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为历代历朝所罕见。于是,紫砂“联璧壶”突出玉璧这个元素,以此为主题放大它的文化影响。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不少先辈和大师也曾经以玉为题材创作出经典作品,如陈曼生的“环福壶”、冯桂林的“龙头玉环壶”、顾景舟的“提璧壶”、顾绍培的“龙凤联璧壶”、吴震的“合璧如意壶”等,在庄重稳固的外形上使人感受到玉质浑朴、意趣清美的韵致,在古典和象征的创意中凸显视觉的美妙。
“玉璧”的用途很多,其主要的有三种:一是祭器、二是礼器、三是佩饰,它是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玉器,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李白说:“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黄庭坚也写道:“北苑春风,方圭圆璧,萬里动京关。”这款“联璧壶”直观地释放了玉文化的内涵,将宜兴紫砂所享有的“东方紫玉”的美誉度提升,营造紫砂壶的玉润与仁德。这是紫砂壶的创意基点,也是壶艺蕴含的精华所在。
2 紫砂“联璧壶”的造型设计
紫砂“联璧壶”的创作过程也是思维、理念、学识、技艺融会贯通的过程,紫砂壶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可观的形象、物化的产物。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仁、义、智、勇、洁”的“五德”,正好与紫砂壶的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内蕴美和功能美相吻合。紫砂“联璧壶”运用壶艺造型,弘扬紫砂与美玉的品质,在平谈、内敛中讴歌玉之“五德”,壶之“五美”。
紫砂“联璧壶”不搞仿作,在设计上另辟蹊径,努力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和壶体形式。这件作品采用全手工制作,简洁纯净,不加任何装饰,方中寓圆,圆隐于方,壶身如圭,壶盖如璧,谓“方圭圆璧”,既寓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体现“圭璧相联”的赏玉观。作品展现纯正紫砂泥的泥质肌理,表面光洁、线条流畅、弧度柔和,不用陶刻、镶嵌、彩绘和微塑等装饰手法,回归“素璧”的风貌。在古代,玉璧有素璧和饰璧之分,素璧的表面光素无纹,与紫砂壶素面素心的风格相符;饰璧,在表面有蒲纹、谷纹、云纹、齿纹等纹饰,选择“素璧”的纯净更贴切紫砂壶的自身特质。
紫砂“联璧壶”通过“素璧”这个主线,使壶的嘴、盖、钮、把与壶体协调、统一,仿佛是数件玉器与璧相联,用紫砂艺术的语言和技法产生艺术性的灵秀与神韵,提炼玉璧与玉器的精神,演释成赏用皆优、文化气息显现的壶艺作品。
3 结 语
紫砂“联璧壶”综合了玉文化和陶文化的符号,又融入作者的思维和构想,它既有自身的艺术个性,又有远古玉璧的美妙魂魄。这种文化清趣浸润了“茶道净思淡如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情画意,不但主题鲜明,而且形佳意妙,在风姿俊俏中传递给壶迷、茶友的是一种婉约的美、凝重的美,抚之爱恋、赏之悦目、用之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