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摘 要] 田径运动在我们国家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其他运动的产生与开展的基础。近年来,田径运动的发展也出现不同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田径运动的训练,也对学员的训练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田径运动训练的改革迫在眉睫。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田径运动;训练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184-01
我国是一个运动大国,伴随这几年我国在奥运会取得的显著成绩,对田径运动的发展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并不是单靠学员努力训练就有所改观的,训练的成果和政府、学校部门的支持力度也有很大关系。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的浅析与探讨,在分析高校大学生田径运动訓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田径训练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度不高
在高中升入大学这个阶段,由于高中的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忽略了身体的锻炼,在田径这项运动中,学生也不是以积极的参与态度进行训练的,不是为了得德育分就是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老师对田径运动训练的开展,既浪费人力也浪费教学资源。
(二)没有规范的训练模式
在大学里的田径运动训练中有一部分是专业的,一部分是非专业的。对于专业的,没有专业的训练模式,只是指点大概的东西,并没有专业的指导。比如说,在练习跑步的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换气,怎样摆臂、迈腿,只是告诉学生今天训练应该跑多少圈,所有学生会以跑完多少圈为目的,并没有达到最初跑步锻炼的目的,最后不仅费时而且费力,也没有达到训练本质目标。
(三)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实力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练习体育的天分,为了训练好这项运动,日积月累,甚至会急于求成,而造成自己身体上的伤害,例如肌肉拉伤等小的伤害,另外,还有许多学生是后天成长的,发现自己有运动的天赋,但是没有通过及时的训练去挖掘,也浪费了一部分的资源。
(四)政府、学校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田径训练中,许多大学并没有充分关注,出现器械老化、落后,往往摆在上面的运动器材都是虚设,虚有其表,没有实质性作用。除此之外,也没有专业的训练模式,管理上也存在散漫的现象。在田径训练的运动中,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调控的作用,没有专业的支持,也没有资金的鼓励,只是在大方向上要求,这一系列的不重视导致了我国田径运动训练出现了危机。
二、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政府可以出资承办一些训练所需的设施,对田径运动的比赛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不断汲取外校的经验,不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得以提高,促进各个学校田径运动的发展。
(二)提高田径教练员的教练水平
以往的大学田径运动的教练员都是在校体育老师组成的,凭借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训练。时代在进步,田径运动也在不断地发展,要想发展大学生的田径运动,首先,田径教练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得提高,应定期跟专业的田径教练员进行学习,和自己同级别的教练员进行对比,找到对学生有用的训练方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田径细胞
运动有时不仅需要自身寻找,有时也需要别人的助力,在对大学生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应尊重因人而异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把所有人分到一起跑,也要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自己主动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好处,积极参与训练,因材施教,例如根据身高、腿长、体重、臂展、身体充实度等制订相应的训练方法,如:(1)游戏化、趣味化的技术训练法;(2)耐力持久训练法;(3)轮班转换训练法;(4)良性竞争训练法;(5)心理测试训练法;(6)劳逸结合训练法。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提高,对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加大对田径运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些大学中存在运动设施老化、不全面、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田径运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田径运功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场地、器械等要有质的飞跃,不能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而影响到田径运动的训练,要从实质上抓矛盾,找根本原因,仅停留在表面的教学改变对田径运动的训练毫无益处,反而会降低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田径运动的训练,不仅关系到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还有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做到这些,必须有政府、学校、学生等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学生给予更多的对待,还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才能最终使我国高校的田径运动事业得以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卫.我国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
[2]李建涛.中学生田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体育师友,2013(3).
[3]周红萍.浅论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及其控制过程[J].四川体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