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敏
[摘 要]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以致时常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亟需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阐述了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并重点探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关 键 词]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素质;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068-01
近些年,在外界各类无形压力与内部因素的干扰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得不太乐观,常发生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对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俨然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心理危机的定义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利用普通的机制或者应激形式还无法处置当前所碰到内部或者外界应激的时候而产生的一类表现。假如某种遭遇或者事件产生了应对机制和个人自愿所没法处理的困境时,即会产生焦虑、烦躁和紧张等心理危机。如果第一时间得不到缓和,极可能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举止的功能失调。所以,心理危机的实质属于矛盾、冲突导致的一类心理紧张状况。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心理危机干预指给予处在危机当中的群体或者个人有用的支持与帮助的一类必然的应对措施,属于利用调动处在危机当中的个体本身潜力来再次建立或者恢复到危机产生之前的心理平衡状况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技术。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对不同时期产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大二和大三开展恋爱观、人际关系教育,大四开展就业考研教育等。其次,多渠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比如开展专家讲座、心理健康选修课等。再者,很多学生不具备危机意识与识别危机的经验,所以有必要举办心理危机教育,提升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产生的危机先兆,并进行上报和干预。最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教师要一直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要尽量发现大学生的潜能,引导其乐观的评价,打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应该具有时代精神,但由于面对多种价值和文化的艰难选择,许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经常内心寂寞、痴迷网络、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和动力,导致心理危机。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很好地协调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为解除大学生心理危机给予了更佳的渠道,同时丰富了心理危机干预。
(三)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打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与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利用暗示、舆论、认同、感化等社会心理体制,让处于其中的任一成员的个性品行、道德思想、行为举止、价值观、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均发生某种层次的认同,进而塑造人的心灵、精神和性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
教师要时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潜在危机的询查、预知、评估与提前干预,给每个学生搭建心理档案,将日常观察与阶段性普查相联合,在新生报到时就进行心理测试和建立档案,在临近毕业时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查找存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及时干预辅导。同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个体。
(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学校可搭建班级—学院—心理中心—学校的层级危机干预体系。就班级而言,可组建由宿舍心理员、班级心理委员等组成的心理自助组织,对班级学生心理信息进行搜集和汇报,一旦发现危机先兆,即及时向上反映,并对危机个体提供心理指导和干预。就学院而言,可搭建由辅导员、团书记、党总支书记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监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处理危机事件,确保学生安危。就心理中心而言,则负责举办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判断与评估心理危机,执行有效的心理引导解除危机,并做好危机后续的管理和跟进指导。就学校而言,要设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的危机干预领导组,负责整体协调、指挥和部署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六)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联合的支持体系
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危机干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紧密联合学校、家庭与社会,打造多渠道的支持体系。辅导员需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彼此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状态,搭建良好的家长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发生危机时,能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让家长参加危机干预,提升支持体系的效用。学校还可连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治疗等协作,为大学生打造和谐的成长氛围,提升危机干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雪.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策略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
[2]吳丽芳.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 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