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钱塘江畔,G20杭州峰会圆满落幕,吸引全球眼光;湄公河岸,东盟峰会与系列会议,透露世界合作动向。从中国杭州到老挝万象,一个是共商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一个是共话东亚区域合作的年度盛会,不约而同证明了发展与合作依旧是世界的主题。9月6日到9日的东盟峰会与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主要动向是什么?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甄选编辑相关主题以飨读者。
中国-东盟关系的五个“第一”
这些“第一”,反映了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对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双方强烈的合作意愿和引领区域合作的远见卓识。
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五个“第一”,这五个“第一”到底是什么?《财经界》一一为您解读。
中国和东盟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始终高举发展与合作旗帜,坚持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双方关系大踏步前进,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
过去的25年,是中国-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的25年。在讲话中,李克强总理称,“作为域外国家,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公开表示愿同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第一个同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进程。”
一、作为域外国家,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1976年2月24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五国,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签订,东南亚10国已全部加入此条约,此时,东盟10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与国家,并不能加入。
直至1998年7月25日,东盟外长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第二修改议定书》,宣布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可加入该条约。
2003年10月7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在会上宣布将上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域外国家。
二、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2015年1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将坚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东盟是推动东亚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东盟共同体将是本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它的建成将对本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7月28日,在回答中方如何看待和支持新形势下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时,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符合地区发展现实需求,符合世界多极化潮流。中方始终坚定支持东盟的团结壮大,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保持中心地位。
三、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伙伴国。
1997年12月16日,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
四、第一个公开表示愿同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
2012年1月20日,东盟轮值主席国、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贺南洪召见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驻柬代表,希望这五个核武器国家尽快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明确表示,一旦《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开放供签署,中国愿率先签署该议定书。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议定书早日生效。
五、第一个同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进程
1992年1月,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0年10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同时下调农产品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关税降为零。
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着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着主要谈判结束。
2010年1月1日,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这些“第一”,反映了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对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双方强烈的合作意愿和引领区域合作的远见卓识。
中国-东盟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东南亚是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和必经之地,双方很多大型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先行先试”意义,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升级,必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
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通过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被认为在中国-东盟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系列峰会也对东亚地区合作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促进“一带一路”与东亚地区的发展对接,将加快东亚地区建立“快速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清润发文指出,此次纪念峰会会议发表《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为中国-东盟关系勾勒出全方位合作的新蓝图,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产能、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这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是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和必经之地,双方很多大型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先行先试”意义,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升级,必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
中国和东盟在纪念峰会上相向而行,协同努力,力促南海问题降温,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出现新的曙光。此次纪念峰会发布的关于海洋(南海)的声明和指导方针,向外界证明了,在不需要域外大国美国、日本插手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有能力管控好分歧。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重申回归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的正确轨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促进地区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南海安宁,地区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中国和东盟有望在明年年中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南海和平稳定,是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提,问题越少,合作气氛自然就越好,“海上丝绸之路”就有望走上快车道。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要是中国与菲律宾、印尼等东盟海上国家的合作。同时,在与东盟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东南亚的陆地国家)合作方面,李克强总理在纪念峰会上指出,中方倡导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诸多合作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因而,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有望出现陆海联动、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而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上快速推进,必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广阔的区域拓展。
同时,“一带一路”要加速建设,互联互通是“先行官”,需要“先行领跑”,为区域一体化注入新动力。“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东盟及东亚区域的跨国互联互通水平总体较低,是制约区域合作的“瓶颈”之一。李克强总理在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的讲话上指出,“中方支持东盟制定《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愿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一规划对接,在此基础上推进东亚整体范围的互联互通。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出力,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为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互联互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中方将办好10+3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研讨会。”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一届东亚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愿与各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互联互通。
以邻为壑,彼此难以连通,结果只能是双输;以邻为伴,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基础设施投资耗大,建设周期长,中国和东亚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统筹协调,齐心协力,才能尽快建立贯通东亚地区的陆、海、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才能带动区域内的人员、物资、资金大融通,有效配置区域资源。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区域国家要联合自强,实现共同的经济快速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缩小区域贫富差距,逐步建立“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区域各国人民。
这些年来形成了哪些成果?
近年来,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近年来,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新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进展顺利,中日韩合作保持发展势头,给区域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东亚各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非传统安全威胁突出,影响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中国与东盟
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开始对话进程。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其他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东盟关系充满活力,发展前景广阔。
政治上,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12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2009年,中国设立驻东盟大使。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和平解决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南海合作达成共识。2011年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同应对。并在各种重要峰会中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
经济上,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4436亿美元。2014年8月,双方同意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的重要平台。
领域合作方面,双方确定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其他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新闻媒体、知识产权、东盟东部增长区、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等十余个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框架。2011年12月,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2012年8月,中国驻东盟使团成立。双方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中国与东盟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双方共同推动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
东盟与中日韩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已成为本地区一个重要的合作机制,自1997年建立以来为本地区稳定和繁荣,推动地区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挝总理通伦在主持东盟与中日韩举行“10+3”领导人会议说,“10+3”领导人会议为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之间的关系和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与会领导人还将就2017年“10+3”合作机制建立20周年开展庆祝活动进行讨论。他表示相信,通过“10+3”国家的有效合作和积极贡献,本次会议将取得成功。
今年的“10+3”领导人会议将重点讨论老龄化问题,呼吁认真履行东盟有关文件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对老龄化问题的承诺。会议将就老年人护理和保健、经济赋权、建设包容性社会等提出具体建议。
1997年12月15日,首次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东盟各国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与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广泛共识,“10+3”合作进程由此启动。该合作机制是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推进东亚合作的主渠道。
“10+3”已经建立了65个对话与合作机制,其中包括外交、财政、经济、劳动、农林、旅游、环境、卫生、打击跨国犯罪、文化、能源、信息通信、社会福利与发展、科技、青年、新闻及教育共17个部长级会议机制。
东亚峰会
自2005年成立以来,东亚峰会为增进各方理解与互信、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东亚峰会已迈入第二个十年。
2005年12月至今年9月,东亚峰会上签署了众多具有建设意义的合作宣言,如《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建立中国-东盟中心谅解备忘录》……
促进与维护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为东亚各国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关注气候、能源和环境、医疗、教育的协作交流,无论是在文化、旅游,还是技术方面,东亚各国的合作与分享都在不断加强。
财经界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