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婷 张俊爱
【摘 要】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作者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某医学院校科研兴趣小组为例,针对目前科研兴趣小组的情况,阐述了科研兴趣小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医学院校;科研兴趣小组;思想政治教育
最早在本科阶段尝试通过开展本科研究计划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校也逐步探索和开展形势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兴趣小组是研究型学习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定的科研课题为牵引,通过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积极钻研本专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建立科研兴趣小组体系已是高校增强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增加该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以某医学院校科研兴趣小组为例阐述其存在的问题。
1.1医学院校课程紧张,投入科研时间相对较少。医学院校分为四年制、五年制教学,在校学习时间为3.5-4年,校外实习时间0.5-1年。课程安排紧张,课余时间基本集中在周六周日,投入科研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实验周期较长的连续性实验完成效率较差。
1.2学生自身主体地位不明确。大一或大二期间学生根据兴趣报名经过筛选进入科研兴趣小组,但本阶段相关专业课程尚未开设,理论知识缺乏,对参与研究的领域没有一个宏观整體的了解,甚至没有明确自己在科研兴趣小组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听从指导教师安排,被动接受,懵懵懂懂中选题做研究。学生若不明确自身主体地位,不主动学习,只是一味掌握某项实验技能,便充当了“打工者”的角色。
1.3兴趣小组成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科研兴趣小组成员来源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课程安排不一致,能以团队形式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团队合作意识不强。高年级的成员经过指导教师三年至四年培养,大都已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兴趣小组的主力军接下来面临实习、毕业,由于小组内部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低年级的成员科研能力尚在锻炼中,科研主力断层。
1.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急功近利。当今大学生物质生活富裕,独生子女居多,受环境、背景、社会形式等影响,从小缺乏吃苦锻炼的机会。牺牲个人休息时间面对枯燥的实验,进展不顺时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大学生进入科研兴趣小组大部分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得到锻炼及培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日后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同学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不屑于做基本工作,工作不踏实,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发表文章、申报课题。
1.5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教师一般是专业课或专门从事科研的老师,科研能力强,负责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安排实验场地,帮助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并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等,主要倾向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研指导老师不及辅导员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的培养较为缺乏。
2.通过对某医学院校科研兴趣小组特点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在科研兴趣小组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张耀灿等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人结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对于科研兴趣小组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几点思考:
2.1培养兴趣小组成员道德情操为首要。医学生课程紧张,自身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精力,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牺牲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投入到科研中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责任感比兴趣更能持久的激发学生科研的动力,具备责任感才能耐得住寂寞把枯燥的实验做好;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科研队伍,团队合作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事情不能靠单打独斗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个成员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互相鼓励,高年级成员主动带动低年级成员,当面临参与科研时间不能统一、实习、毕业等情况下,在团队合作意识的驱动下,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2.2培养兴趣小组成员心理素质。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3培养兴趣小组成员科学精神。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想通过从事科研活动发表论文或申请到课题从而提升自身价值,不排除有些学生为了一己私利在科研中弄虚作假,不利于团队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那么加强大学生科研团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是必要的,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对于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的培养其目标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思维活跃,做科研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从科研的选题设计、文献查找、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学生贯穿其中,积极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571007);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pdjh201
6b0224);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重点项目(2014ZZDC
006,2015ZZD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