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①

2016-10-21 05:54刘颂浩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华文汉语教学模式

刘颂浩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①

刘颂浩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专栏主持人语:

《华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于2014年第2期推出了教学模式讨论专栏,发表了刘颂浩、吴勇毅、郑艳群、汲传波、马秀丽等5位学者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模式创建问题所写的文章。专栏一经推出,即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教学模式不但与教学有关,更与管理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研究问题中,教学模式研究可谓重中之重。第一期专栏虽然很成功,但讨论不够深入,甚至没有探讨到的问题还有很多。鉴于此,《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决定推出第二期教学模式讨论专栏,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期在学界引起更广泛的兴趣,让学者和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现有模式的弊端以及构建新模式需要的条件和困难,进而加快创建优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进程。

能够再次主持教学模式讨论专栏,本人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一如既往的信任以及参加讨论的各位学者的全力支持。本期专栏采取“学者独立撰文+主持人评述”的方式。组稿过程中,我们依然秉承了“力倡学术争论和交锋”之思想。此外,本期专栏还体现了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探讨。我们提前把全部文稿发给作者互阅,并请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对相关看法进行回应。在评述文章中,本人从学术环境建设的高度来观察学术争锋问题,建议对外汉语教学杂志采取具体措施,为正常的学术争锋提供便利。我们希望,“学术争锋是常态”这一思想能够得到更多认可,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改善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刘颂浩)

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专题讨论专栏;学术环境

概述了《华文教学与研究》两期教学模式讨论专栏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深入分析了尚存的分歧和原因,并对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文章的后半部分,集中探讨了《华文教学与研究》设置专题讨论专栏这一举措对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具有的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对两期教学模式讨论专栏发表的文章进行简单综述(重点放在本期文章上),然后从教学模式构建以及学术环境维护两方面探讨两期专栏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引用本期学者的成果时,不再标注时间和页码(页码信息在写作时尚无法看到)。

1.两期教学模式讨论专栏简述

第一期专栏于2014年6月推出。先有主题文章《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刘颂浩,2014;以下简称《构建》),4篇讨论文章就主题文章涉及到的不同方面进行有侧重的评述:《关于汉语教学模式创建之管见》(吴勇毅,2014)探讨教学模式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关系;《再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汲传波,2014)从中外模式对比的角度审视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郑艳群,2014)重点探讨技术因素在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地位;《教师培养意识和教学模式》(马秀丽,2014)则着力研究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培养意识问题(包括研究生培养和教师自我发展两个方面)。

教学模式不但与教学有关,更与管理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研究问题中,教学模式研究是重中之重。因此,第一期专栏一经推出,即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过,鉴于教学模式的复杂性,第一期专栏中讨论不深入甚至没有探讨到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在筹划第二期专栏时,我们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方式,不规定具体的方向,专家在阅读第一期专栏之后,就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撰写成文即可。因此第二期专栏讨论到的问题就更广泛,既有对具体模式的介绍和评述(王初明,鲁健骥,周健),也有对新模式的设计和构思(宗世海),还有对模式本身的思考和探讨(吴中伟,曹贤文)。

王初明(2016)认为,教学理念创新在构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因为理念的改变会给教学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他归纳出4个高效促学语言的条件:交际意图、互动协同、语境相伴、理解与产出相结合,这些思想也构成了“学伴用随”模式的核心理念,为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效率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

周健(2016)介绍的是自己主张的语感教学模式。周文认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目的,这种能力又可以概括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发展语感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他提出了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4条主要原则:扩大输入、熟读背诵、交际语境以及教师点拨式的讲解。

鲁健骥(2016)指出,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适合它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个教学模式能不能推广,对它如何评价,都要从这一点出发。鲁文在详细分析了分技能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其优点之后,强调指出,最初的分技能教学模式是“分工又配合”,从总体设计到教材均是如此。此外,鲁健骥还强调,在教学模式上要搞“改良”,而不能动辄就谈“革命”。

宗世海(2016)认为,学界所说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模式,即“综合+分技能”模式和“狭义分技能”模式。前者除技能课外,还包括一个综合课,后者纯粹按技能的不同设课。他通过调查发现,在34所高校的51个教学类型中,“综合+分技能”教学模式比例最高,达80.4%;其中又以“综合+小四门”分模式为代表。这一调查,摸清了家底,使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宗世海认为,“综合+分技能”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在配合方面更是如此。他强调指出,一个教学模式中,课头越少,需要的配合越少,效果也越好。因此,狭义分技能模式中的“听说+读写”模式应该大力推行。

吴中伟(2016)和曹贤文(2016)重在从理论角度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讨。吴中伟认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模式需要集成、创新,更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完善。吴文重点分析了形成优秀教学模式的困难所在,也指出了创造优秀模式的主要途径。吴文认为,构建新模式固然值得尝试和努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化和完善,也是非常重要并且难度很大的工作。这和鲁健骥强调的要慎谈“革命”、要搞“改良”有异曲同工之处。

曹贤文(2016)指出,教学模式包含教学法和语言项目两个层面。教学法层面涉及到的因素相对简单,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操作程序,一般由任课教师主导。语言项目层面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项目系统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环境、师生员工、项目管理、经费支撑、测试评估等相关因素以及项目效益等目标因素。语言教学项目模式关注的是整个项目的运行成效,需要对语言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协调各方力量整体实施。曹贤文认为,从语言项目视角考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能只看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否先进,更重要的是看哪一种教学模式最适合特定语言项目的师生和具体教学情境。

2.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优秀教学模式构建

通过两期专栏的探讨,在一些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学者们形成了共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尚有比较大的分歧。下面先探讨这些共识和分歧,然后对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一些说明。

2.1两次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综观两期讨论发表的文章,在以下问题上,参与讨论的学者分歧较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了共识:

(1)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单义的术语,而是一个可以分层级的系统;从不同层级去观察,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当然也有差别。

(2)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多种多样,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会牵涉到教学模式的大局,因此不存在最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

(3)国外教学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优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本土出发,考虑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大陆,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的情况(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师构成等)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从而构建多元的、而非定于一尊的教学模式。

(4)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并没有直接关系,教学理论的新潮与否不一定是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关键。

(5)教学管理是教学理念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优秀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得力的管理手段。在目前的教育和学术环境中,构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的作用。

(6)语言环境在教学模式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中国学习汉语,语言环境也需要经过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7)就现状而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中,虽不断有人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但总体说来,已有的技能教学模式呈现出问题多多、难以为继的趋势,但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尚未出现,这一现状亟待改观。

上述这些共识,是构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也是两次教学模式讨论为学界留下的重要成果之一①什么是“共识”,其实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两期专栏讨论中的文章,各有侧重,不像调查问卷那样可以有一个数量化的定义。鉴于两期专栏均以《创建》为基础展开讨论,《创建》涉及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本文采用如下做法确定“共识”:《创建》中提到的看法,如果参与讨论的其他学者没有明确反对,且至少有一位学者明确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就视为“共识”。比如,鲁健骥先生指出,明德模式中的理念“在我们这里,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因此本文把“教学理论的新潮与否不一定是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关键”列为“共识”;再如,王初明先生指出,“明德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是注重精心打造语言学习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安排汉语教师与学生互动”,因此本文把“即使在中国学习汉语,语言环境也需要经过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列为“共识”。这两处的观点在《创建》中也提到过。。

2.2目前尚存的分歧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些共识固然不易,但尚存的分歧更需要关注。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共识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外围的一些理念和判断;而分歧则集中在构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核心领域(目前的模式是什么,缺乏优秀模式的症结是什么等),因此,解决起来也更难一些。不过,明确分歧所在及其原因,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2.2.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评价

宗世海(2016)的调查说明,目前大陆高校中存在的(广义)分技能教学模式,主要以“综合+分技能”为主。对这一模式应该如何评价?研究者的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对分技能教学模式,有各种批评(参看刘颂浩(2014)的概述),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各课型之间不配合”。不过,作为“分技能教学模式”的设计者,鲁健骥(2016)先生最不同意的可能也是这一点。鲁先生指出,这一模式产生之初,是以综合课为主干,听力练习(贯穿全学年)、汉字读写(上学期)和阅读理解(下学期)为配套的课。就是说,课型之间有分工,更有配合;这种又分工又配合的关系,也表现在教材上。换句话说,要求各课程、各教材之间互相配合,是这一模式的本质特点。不过,鲁先生也提到,即使在北京语言大学,目前采取这一模式时,各课型之间的配合也不理想。鲁先生认为,问题可能主要出在教学管理上:一则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没有相关内容,教师之间互相配合的意识不强;二则教材不配套,不同的课选用属于不同系列的教材,甚至把选用教材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任课教师。这样,课程之间当然互相配合不起来。教材不配套导致的无法配合,从实践的角度看确实很难解决,因为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刘颂浩,2014:4):“理想的语言教学项目必须进行规划,……项目内各个课程的关系要进行总体设计。”选择教材,也是总体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将教材选择权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沿用的是院系管理专业课的方法,对语言教学而言并不合适。

北京语言大学进修学院的张莉(2014:93)分析说,这一模式“对于不同技能课程配合的教学设计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这种模式要求每一个教学单元都以精读课的内容为共核,其他课程要在对精读课的内容进行复练和巩固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发展分技能。这就对教材的配套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不同课型的教材往往由不同的教师编写,难免各自为政,难以默契咬合,很难体现共核。”张莉所说,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管理。如果要编写的是配套教材,但编者却各自为政,这只能说明教材编写时的管理不到位。

曹贤文(2016)的分析也许比较中肯:“目前的分技能教学模式饱受诟病,我们认为并非该模式缺乏理论依据,而是由于该模式在设计时没有从项目管理上严格界定实施的条件,或者说在实际运行时要达到其理论要求存在种种障碍。”

2.2.2中国缺乏有影响力优秀教学模式的症结何在

教学模式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系统工程,建立模式也困难多多。正如吴中伟(2016)指出的那样:“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基于清晰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分析;需要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其核心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需要管理机制等外部条件的保障;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改进、完善。”不过,需要提问的是:对构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这一任务而言,这些因素是否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会直接影响模式构建方法、过程以及走向。

吴勇毅(2014)认为,教学模式的创建需要外部保障,但依然要从教学本身出发。他强调,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从汉语、汉字及汉语应用的特点出发,要体现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王初明(2016)也强调,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有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引导;不管是学习外语还是第二语言,也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均应遵循一些不变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对模式构建起指导作用的教学理念。周健(2016)也指出,教学模式是特定的语言获得观和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理念至关重要。鲁健骥(2016)、宗世海(2016)也是从教学角度来谈论模式问题。这几位学者强调的是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因素。

汲传波(2014)认为教学和管理应该并重。他指出,构建优秀教学模式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强有效管理,规范教学程序。不过,他也强调指出(2014:20),“导致国内缺少有影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导致教学与科研分离,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脱节。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基本上只看科研成果,这导致很多教师不太重视教学或不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只能重视科研。”吴中伟(2016)虽然没有提到哪个或哪些因素重要,但强调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更接近教学与管理并重这一角度。

曹贤文(2016)从教学法和语言项目两个角度来观察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语言项目视角。这一视角涉及到的因素比教学法视角要多很多。曹文提到的就有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环境、师生员工、项目管理、经费支撑、测试评估等。《构建》与曹贤文(2016)的语言项目视角比较接近。除曹文提到的因素外,《构建》还提到了语言环境、教师培养、教育技术、语言教学专用图书馆,甚至学期设计等。可以认为,这两位学者更关注的是管理。

对汲传波(2014)的观点(教学科研体制使得教师不得不专注科研,不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上,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缺乏优秀模式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看法是:大学对科研的重视确实使得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一直缺乏优秀教学模式。原因也不难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专注于教学研究,也不缺乏教学热情,参加本期讨论的鲁健骥先生就是如此。这些学者为什么无法带来优秀的模式,或者带来的优秀模式(鲁先生的“分技能教学模式”)逐渐沦为不那么优秀的模式,原因也许只能从管理方面寻找,而和教学、科研体制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2.2.3如何构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正如上文所述,我们需要构建的,并非定于一尊的某一个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多种模式。因此,对于推动优秀模式构建进程而言,对症结何在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模式构建路径的不同主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鉴于《构建》一文提到的思路比较新,涉及到的问题也比较多,这里再进行一些说明,同时回应一下其他学者的意见。

《构建》重在探讨教学模式中管理的重要性,这是针对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而发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已有60余年的积累和探索,而优秀的教学模式仍然“千呼万唤出不来”,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跟不上;而且长久以来,我们几乎就没有意识到管理对于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浓墨重彩,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这里边暗含的意思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有的理念中,优秀的不在少数,只要管理跟上了,就能形成优秀的教学模式。当然,如果有更先进的理念,配以更科学的管理,形成的模式就会更好。我们并不忽视更不是反对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探索,也没有低估理论和理念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

《构建》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配合需要落实到最低的层面。设立教学主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这样的配合能够落到实处。因此,在《创建》构想的模式中,教学主管处于核心位置,全权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聘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单位的教学与管理是分家的,负责教学的是老师,负责管理的是院系。院系来进行管理,出发点是行政,而不是学生和语言学习。因此,《构建》提出,院系要把组织教学的权利彻底下放给教学主管,要将自身的工作重点从负责日常教学行为转到为教学(特别是教学主管)提供服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将“与教学并列的管理”转变成“为教学而进行的管理”。这需要整个体制的改变,而不是在现有体制内的修修补补。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60余年历史的今天,在学界研究重点一直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背景下,如果不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构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样来看,《创建》的观点其实是教学、管理并重,只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管理太弱,所以需要大声呼吁加强管理。而在管理到位以后,教学模式的优劣又必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理念。因此,本节提到的3种不同看法,并无本质矛盾,在更深的层次上是可以统一的。

对于创建以教学主管为核心的模式,吴勇毅(2014:10)曾担忧:“国内许多高校留学生成百上千,甚至几千人的规模,如果教学主管人人‘自由发挥’,从行政上会很难管理;若要统一在一个‘标准样式’下,亦非易事。”《创建》曾经指出,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之所以难以形成自己的模式,根源在于采取了大学里通用的专业课教学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由发挥。按照我们的设想,每位教学主管负责大约2~3个班的学生。因此,即使允许教学主管自由发挥,从院系总体上看,也是减少了自由发挥的变数。另一方面,院系聘任教学主管,是认可其在业务和管理两方面的能力,既然如此,当然需要为教学主管自由发挥提供条件,而不是施加限制。可以认为,《创建》强调“将组织教学的权利彻底下放给教学主管”,就是为了给教学主管自由发挥创造条件。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院系专业管理的模式。相应地,院系的管理重点也从组织教学转变到为教学主管提供服务。《创建》对此已有详细说明,兹不赘。至于教学主管是否会采用一个“标准样式”,则完全可以留给实践来解决。

如果说,《创建》一文的出发点是加强管理的话,宗世海(2016)的出发点则是:只设“听说”和“读写”两门课,从而减少课型之间的配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其实是可以互为补充的。减少课型,确实是解决课程配合难的有效途径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只有“听说”和“读写”两门课,这两门课之间也是需要配合的。关于这一点,宗文指出:“至于听说与读写之间的配合,只要基础研究做得好,它们是可以很好配合的,就是说会大体同步,有一定复现,但是到中高级阶段更多的是分流:口语和书面语的分流。”换句话说,听说课和读写课应该如何配合,至少在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方案。本人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较短的一个教学周期(比如一两个星期内)①语言课程的配合,必须理解为较短时期内的配合。假定在A课学习到的某个语言现象,两个月之后出现在了B课中,这种“配合”意义不大。原因在于,如果该语言现象已经学会,配合不配合已经关系不大;如果尚未学会,两个月之后残留的记忆痕迹也所剩无几,近于新学。,“听说”和“读写”两门课应该如何配合②在这个问题上,本文与宗教授的观点差别较大。本文认为听说课和读写课的配合需要有明确的方案,要将配合落实到具体的语言要素上,而宗教授在来信中则认为:“听说内部、读写内部必有自己的共核。至于听说和读写的配合,只求大概,不求很配合或者共核。”?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这两门课之上进行综合设计和管理。

2.3优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创建》只提“优秀教学模式”,而不提“高效教学模式”,是有深层原因的。高效,一般是单位时间内学习了更多内容。优秀,既可以体现在效率卓著上,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更愉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扎实等等。仅仅关注效率的提高,就会忽视语言教学中很多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提高学习效率,原则上应该没有人反对。但这里边存在着一个逻辑困境:提高到什么程度算“高”?什么时候就无法再高了?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陈贤纯(1999)提出过“词汇强化教学”的设想,杨惠元(2000)提出过“从听力入手强化教学”的模式,二者的相同点是要在一年之内教会学生一万个词汇。我们知道,旧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规定,四年汉语本科毕业需要达到的词汇量是8822个。就词汇量而言,陈、杨的设想或模式,意味着在一年之内做完四年的事情,这应该是很快了。问题是,这算不算最快、最好的?如果不算,那多长时间才算?十一个月、十个月或者九个月?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详细讨论请见刘颂浩,2006)。当然,效率低下的模式一定不是优秀模式,但也并不是只有效率超高的模式才能称为优秀模式。

就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写作习惯而言,在参与类似的讨论时,本人更愿意探讨更加具体的问题。但是,这个专栏讨论是面向全国的,作为主持人,也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学术兴趣,当然也不能仅仅站在本人工作的单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角度。因此,《构建》一文是针对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而写的。考虑到国内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目的、生源等方面的多样性,《构建》一文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参考意见,以便为多种优秀教学模式的出现留下空间。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些类似的参考性意见。我们希望,优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能够包含这样几个因素:融入、享受、成长。

2.3.1融入

首先指融入学习社团,和班里的同学以及老师亲密相处,珍惜在中国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习社团中出现的语言学习机会。一个优秀的班级或社团,具有强大的内在活力。其次,学习者要尽可能多地融入周围或更大社区,充分利用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汉语资源。融入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外在学习动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入”是日常意义上的“融入”,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融入性动机”中的“融入”不同(参看刘颂浩(2007)第12章)。

2.3.2享受

教学活动组织者要尽力使用有趣的语言材料,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创造幽默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习者享受学习过程。学习者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课堂之外,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并从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庄舒雯(2012)指出,趣味性问题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但英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却并非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推测,这和对外汉语教材一直缺乏趣味性有关。别的不说,仅仅从印刷和版面设计一个环节,就可以知道国内教材和国际教材的差别。现实如此,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构建中更加注意趣味问题,为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趣味和享受,是内在的心理过程,强调这两点,意味着对内在学习动机的关注。

2.3.3成长

图1:供语言教学使用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刘颂浩,2007)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其汉语文化能力。成长,也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成分认识到,成长不是单维的直线过程,而是多个维度上的复杂变化的过程。在设计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时,需要对成长的内涵做出清晰的规定。对成长的定义,既是教学模式设计的起点,也贯穿在教学模式各项活动中,其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不过,定义成长又殊非易事,下面稍微展开加以论述。

制定语言学习的成长目标时,需要参考有关交际语言能力的研究。一般认为,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现代语言教学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如此(程棠,1999)。不过,学者们对交际语言能力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本人曾经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供语言教学使用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刘颂浩,2007),详见图1。这一模型中,除学者们经常提到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外,还将背景知识能力和流畅能力纳入进来,并和语言教学中经常提到的知识性、准确性、得体性、灵活性和流利性进行了对应(当然,这一对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更便于在教学中采用。交际语言能力的细化,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框架。

但是,交际语言能力并非语言教学的全部。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①http://www.coe.int/t/dg4/linguistic/source/framework_en.pdf的第一页,我们就看到这样的说法:“从跨文化的观点来看,语言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通过与不同语言文化的接触,增长见闻,促进学习者整体人格和认同感的良性发展。”这里,“整体人格和认同感的良性发展”就不是交际语言能力能够包括的。刘珣(2000:295)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做了如下归纳:“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里的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养等,也不是交际语言能力能够包括的。

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可是看成是语言教学的职业目的;动机人格等的培养,是语言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所承担的育人目的。交际语言能力可以教授和培养,动机和人格、认同感等,似乎只能施加影响,无法直接教授和培养。但是无论如何,在为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的时,需要考虑语言教学本身的职业目的,也需要考虑语言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所承担的育人目的。

2.4创建优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优秀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模式使用者在教学理论方面的水平,也反映了在教学实践方面的高度。关于这一点,应该不需多说。这里重点从以下3个关注较少的方面阐述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国内高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方面,一直乏善可陈。最近情况稍微有些改变,比如,北京大学汉语学院最近推出了中级语法、基础口语和汉字等慕课,仅基础口语一门课,注册的学生就近50万,受众非常之广。但是在教育技术和日常课程的紧密结合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创建》把“技术意识”列为创建优秀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4个意识之一。郑艳群(2014:18)指出,新技术的应用,会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会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变化将对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其中会特别强调教师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汉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将会愈发突出”。在创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时,如果能够抓住时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和生机。

其次,创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设立以来,如何提高这些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水平,就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解决办法却不是很多。《创建》把“教师培养意识”列为创建优秀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的一个意识,并且建议在创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时,要把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实习工作有机地融合进来。这一构思,基本解决了学生教师的实习问题;如果模式中的实习指导能够进一步结构化、规范化,会更有利于学生教师的成长(马秀丽,2014)。不仅如此,马秀丽(2014)还进一步指出,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主管也可以获得自身专业发展。可以认为,这是优秀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相长。

此外,创建以教学主管为核心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水平。对自己负责的一组学生,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教学主管可以设计诸多教学实验并观察其效果,可以允许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教学实习并观察其成长过程,这些都是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极好素材。两位或多位教学主管合作,也可以进行教学方法对比试验。由于每组学生都在30人左右,每组学生都由一位教学主管负责,协调起来就非常容易,研究设计中的变量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对外汉语教学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观察实际效果,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找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的。《创建》构想的模式如果能够实现,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

3.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

在第一期专栏的“主持人语”中,我们提到:“希望本期专栏的文章,能够引导业内人士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学模式这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此外,我们也特别希望本期专栏能在形式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一方面,一篇主题文章加若干讨论文章同时在一期刊物上发表,对外汉语教学界似乎没还有先例;另一方面,本期专栏力倡学术争论和交锋,我在组稿时,特别请各位参与讨论的作者,‘把批评的话直接写出来,不回避,不模糊’。”这里所说,其实是学术环境建设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目前所处的学术环境,比之以前,改善了很多。但总的来说,距离理想尚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刊登对外汉语教学论文的高质量刊物仍然不多;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本学科的刊物却用大量的篇幅刊登汉语语言学论文,甚至把汉语语言学论文排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之前。在国际语言教学期刊上,刊登语言学论文是不能想像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内部,则是异常沉闷:有观点但无争论,有交流但无交锋;对自己的观点不证明,被质疑时不回应。这些毫无疑问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最令人无奈的“传统”。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针锋相对的学术争论与交锋,才能促使双方不断寻找证据,逐步完善各自的观点和理论,学术自然能够不断进步。建设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学者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观点之间能够互相坦诚地进行争论、交锋,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够不断进步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也是促使学者尽快成长的最佳动力。

学术杂志推出专刊,对某一话题进行集中讨论,在国际上是很常见的。以外语教学界历史最悠久的《Modern Language Journal》为例,在2000~2009这10年期间,共推出了7期专刊(special issue或focus issue)。特别值得指出的,2007年专刊是1997年专刊的延伸,讨论的主题均围绕Firth&Wager所写的“语篇、交际及若干二语习得的核心概念”一文,2007年的专刊上甚至把这篇10年前的文章重印了一遍。当然,争论、交锋、反驳等国外学术讨论中常见的现象,在专刊中表现更充分。比如,Gass等人2007专刊的文章题目直接就是:“Firth&Wager 1997):新观点还是新表达?”但是,这样的专刊在2014年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没有出现过。以前常见的形式是,杂志为庆贺创刊若干周年等,会推出所谓的“专家笔谈”。这些笔谈,多是些随想、感想,虽然和学术不无关系,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更不是围绕某个专题而进行的深入探讨。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文教学与研究》是开了风气之先的。从上面所讲,也可以看出,两期专栏中,学者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特别是比我年纪小的汲传波、曹贤文等学者,也都直接对拙稿提出了批评意见。本文中,我也对其中的一些批评进行了回应。这些不同意见,对于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教学模式问题,是非常有益的。尽管在“过招的激烈程度”上跟国外学术期刊尚有很大差距,但已经略具争论和交锋的意味。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中,《华文教学与研究》推出的这两个专栏也许只是两个小小的涟漪。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这两个小小的涟漪,能够激起一些波澜,获得一些认同,进而唤起更多学者和杂志对学术环境建设的关注。关注的学者和杂志多了,对外汉语学术研究环境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4.结束语

本文简单概述了《华文教学与研究》两期教学模式讨论专栏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并深入分析了尚存的分歧和原因,对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文章最后部分集中探讨了《华文教学与研究》设置专栏这一举措对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相信,不管是在教学模式问题上,还是在学术环境建设上,这两期专栏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但能够目睹优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出现,而且也能感受到一个更加开放、更有生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带来的活力与愉悦。

陈贤纯1999我们能把汉语教得更好[A].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三辑)[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Chen Xianchun1999Chinese can be more efficiently taught[A].Proceedings on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Volume 3)[C]. Beijing:Sinolingua Press.

曹贤文2016试论语言项目视角下国际汉语有效教学模式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1).//Cao Xianwen 2016A study of effective TCSOL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rogram[J].TCSOL Studies(1).

程棠1999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理论探索[J].世界汉语教学(3).//Cheng Tang1999Th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ies of the purpose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TCSL[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汲传波2014再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Ji Chuanbo2014The re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CSL models[J].TCSOL Studies(2).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Liu Xun 2000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刘颂浩200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Liu Songhao 2006 The issue of variet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Journal of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TCSOL Studies)(4).

——2007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Liu Songhao2007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2014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Liu Songhao2014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SL models in China[J].TSCOL Studies(2).

鲁健骥2016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对话[J].华文教学与研究(1).//Lu Jianji2016On TCSL models:responding to some relevant questions[J].TCSOL Studies(1).

马秀丽2014教师培养意识和教学模式[J].华文教学与研究(2).//Ma Xiuli2014On teacher education awareness and TCSL models[J].TSCOL Studies(2).

吴勇毅2014关于汉语教学模式创建之管见[J].华文教学与研究(2).//Wu Yongyi2014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SL models[J].TSCOL Studies(2).

吴中伟2016汉语教学模式的集成、创新和优化[J].华文教学与研究(1).//Wu Zhongwei2016On integration,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CSL model[J].TCSOL Studies(1).

杨惠元2000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J].汉语学习(6).//Yang Huiyuan2000A new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6).

王初明2016“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J].华文教学与研究(1).//Wang Chuming2016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the learn-together-use-together model of L2 teaching[J].TCSOL Studies(1).

张莉2014中美汉语教学“讲练—复练”模式的合流及借鉴[J].民族教育研究(3).//Zhang Li2014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rehearsal mode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America[J].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3).

郑艳群2014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Zheng Yanqun2014On the technology awareness and the creation of TCSL models[J].TSCOL Studies(2).

庄舒雯2012华语教材趣味性编写原则研究——布鲁纳理论的应用[D].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huang Shu Wen2012Incorporating Fun into Chinese Textbooks:An Application on Jerome Bruner’s Theory[D].PhD thesis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周健2016试论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确立[J].华文教学与研究(1).//Zhou Jian2016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ense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l[J].TCSOL Studies(1).

宗世海2016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J].华文教学与研究(1).//Zong Shihai 2016 On the history,status quo and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China[J].TCSOL Studies(1).

Nation,I.S.P.2007The four strands[J].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1/1,1-12.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SL Models and the Optimizing of TCSL Research Environment

Liu Songhao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model;teaching management;forum;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TCSOL Studies organized two forums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SL models in China.The article reviews the main themes of the two forums and summarizes the consensus emerged in the discussion.It then pinpoints the remaining differences among scholars and proposes outlook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TCSL models.The second half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that TCSOL Studies made to the optimizing of TCSL academic environment.

H195.3

A

1674-8174(2016)01-0001-10

【责任编辑刘文辉】

2015-12-20

刘颂浩(1966-),男,河南襄城县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教师教育。电子邮箱:songhaol@pku.edu.cn。

①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人、《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以及宗世海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建议!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疏漏和错误之处均由作者负责。

猜你喜欢
华文汉语教学模式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学汉语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