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伊凡
徐志摩诗歌中语言艺术的研究
文/向伊凡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构思巧妙、清新活泼、飘逸轻灵、节奏明快,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境界。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他的诗有自然天性的飘逸轻灵,又有浪漫情调的恣意汪洋的呈现;既有闻一多所倡导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底蕴与光彩,又有多种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
徐志摩的诗作,艺术性较高,由于他愈到后来愈在艺术形式上着力,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他的诗大多构思精巧,造境新颖,感情纤细而柔媚,真挚而有灵性,诗句玲珑剔透、自然飘逸、富于音乐性,词藻优美精致、洗练清新,音韵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流畅,节奏朗朗上口,诗节匀称、旋律柔和轻盈。
诗歌的美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运用色彩来增强诗歌表现力也是很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要说善于运用颜色来增强诗歌表现力的诗人,唐朝的李贺可以作为代表人物;而在现代诗歌史上,徐志摩一定是不二人选。欣赏过徐志摩诗歌的人都会发现,他的诗歌中节奏韵律都很强,除此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诗歌具有绘画美。他的诗歌常常使用简单凝练的语言,极具鲜明的色彩词语,让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仿佛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了优美的意境,丰富多彩的画面感让人陶醉。
徐志摩诗歌之所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色彩之美,主要是因为他对辞藻的恰当运用。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会有一种视觉感,就是由于他习惯采用丰富的色彩构建诗歌,人们通过这种鲜明的色彩冲击才会有强烈的视觉效果。1992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发表过一篇诗歌《康桥西野暮色》,从题目我们会认为这应该是一首以描写物象为主的诗歌,但是我们看到的诗歌却是试图通过各种色彩搭配来呈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对比表达此刻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大红、绯红、褐色、黄色、紫色、青色以及黑色这一系列颜色将自己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鲜明的色彩构造反映出一幅清新的自然风景画,细细体味我们会感受到作者通过颜色的递进想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这种手法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当时面对此情此景的所思所想,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类似这种色彩运用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很常见,比如《北方的冬天是冬天》中运用了黑色,表达了诗人略带悲凉的心情;还有《残春》中所运用的红色和白色,一方面表现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另一方面又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感叹时光的短暂,既不舍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在诗歌中使用色彩表达感情主要是根据色调的冷暖决定主观感情的 变换,在他的诗歌中写意的成分大于写实,给人一种印象派油画的迷离之美。
“音步”这个说法出自于西方的十四行诗中,它的意思是说诗歌是可以划分为不同音步的,我们常常关注音乐的节奏,与音乐类似诗歌也有其独特的节奏,而音步正是可以体现诗歌节奏的基础,音步控制诗歌句与句之间的间隔与停顿,像音乐中的乐谱一样,从而形成诗歌的节奏,使人读上去朗朗上口,又不失优美。徐志摩的诗歌非常重视音步,所以他的诗歌节奏感都很强,而且这种节奏感不单单指我们读上去的语速感,或者俗语所谓的“顺不顺口”,它的音步要反映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情感,所有的停顿和间隔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表达的感情。通过欣赏徐志摩的很多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很多诗歌音乐节奏感很强,例如在他的《月下雷峰塔影片》中,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构成模式截然不同,第一节的停顿采用了两两相互交错的形式,而第二节中却采用了两两相随的构成模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情感的变化,徐志摩巧妙的运用情感的变化来控制诗歌的节奏感,同样我们通过诗歌的节奏体味到诗歌真正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诗歌语言组织才形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除了以上几点,徐志摩的诗歌情感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节奏来表达,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诗歌分行,分节,都有其道理,为的就是更好的表达情感,可以说,如果一首诗歌的外在表现是语言,那么诗歌的内在感情就是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节奏来表达的。
徐志摩的诗歌体现着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完美结合,既有韵律音乐之美感,又有色彩视觉之美感,音乐之美与视觉之美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而这些元素的和谐统一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灵动活跃的语言之美。徐志摩的诗歌总是能够让读者不自觉地陶醉于其飘逸的思想与美妙的语言中,让读者产生一种情绪的共鸣与流动。
[1]蒋光灯.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2,02:105-107.
[2]王娜.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6,05:46-47.
[3]赵慧云.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0,02:20-22.
[4]葆乐心.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观的构建与解构[J].语文建设,2014,14:33-34.
[5]项耀瑶.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长沙市雅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