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淦栋
(无锡市金星中学,江苏 无锡 214024)
转化初中体育“学困生”策略研究
吴淦栋
(无锡市金星中学,江苏 无锡 214024)
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的同时,出现体能素质和某些形态、机能指标持续下降的现象。在这中间,尤其是一些体育“学困生”,如何更有效地使他们提高身体素质,需要创新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体育“学困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教学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自然是第一实施者,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力所能及地去有效解决学生体能下降的问题?综合无锡市金星中学各年级体育“学困生”与年级总人数之比,得出体育“学困生”的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体育“学困生”的年级分布比率各不相同,女生呈增长趋势,我们从中认识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初中阶段是体育“学困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身体素质课课练应是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主要原因:其一是从现在学校体育实际情况调查看,在小学、初中阶段,中央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开足开齐各阶段的体育课时,因此每节课5~10min的课课练时间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其二是经过30年时代的迁移,国内外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和形式不断创新,使得训练手段越来越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满足学生身心需求。其三是随着训练科学和健身科学的进步,与器材的进步相伴随,新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也不断呈现,同时以往常常运用在运动训练中的负荷监控手段也被引入到身体素质练习中,这为提高锻炼效果提供了保障。其四是随着新的身体素质练习发展,许多练习方法本身就具有很复杂的技术性,学习、掌握这些技术,发展技能,为学生今后有从事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五是在初中阶段敏感期对学生实施强化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专门设计的发展平衡协调能力、灵敏反应能力的练习,如果不能在课堂实施,有可能错失发展最佳期。此外,体育教师应通过自学、培训、研究等手段提高自身的运动技术和教学技能等。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转化初中体育“学困生”策略为研究对象,以无锡市金星中学2012年入校新生,初一(7)班、初一(11)班、初一(12)班中间部分体育“学困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时间
2012年9月—2015年5月。
1.3研究训练方法理论依据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发展学生的体能,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变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1.4具体实验法
常用的发展体能的方法有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游戏法、比赛法等。
2.1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训练,对症下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些难以超越的运动项目中,采取减低难度、降低高度、改变时间和距离要求等方法,做到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目标。
2.2改进场地的安排和体育器械的功能,对一些体能训练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在技术掌握和心理适应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2.3同类技术的合并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的共性和特性,提高“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2.43个班级学生到初三年级体质测试优秀比例达到15%以上,合格率达到95%以上;体育中考7班满分率100%,11班均分29.95分,12班均分29.97分(体育中考满分为30分)。
表1 体育“学困生”的年级分布情况
表2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表3 发展速度素质方法的拓展与创新
表4 教师与学生2个主体作用的体现表
3.1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首先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体育“学困生”的体能水平,应掌控好锻炼的时机,遵循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
3.2掌握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能够进一步掌控训练项目在初中3年中的设置,对体育“学困生”某些薄弱项目训练最佳时机的把握能够起到指导作用。针对表2中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等特点,在初中3年,主要针对一些体育“学困生”的训练安排更有据可查。
3.3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3.1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对体育“学困生”身体素质的快速提高有着决定性作用 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项目完成目标困难的学生有所区别,如在引体向上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当初往往是1个都做不起来,离体质健康标准相距甚远。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降低难度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斜身引体、或者由1位学生抱住训练者的大腿托举给予他助力、或者利用矮单杠进行腿部蹬地助力训练,随着手臂力量的增加,逐步减小蹬地力量,直至单纯依靠手臂屈伸完成引体。诸如此类训练方法上改进,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3.2在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 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体育“学困生”体能的提高及心理上的激励作用不可忽视。往往体育“学困生”更加容易产生自卑和不自信的感觉,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同伴的鼓励和帮助甚至超越教师激励的作用,如在400m、800m速度耐力训练中,采用小组结对训练法,成绩记载采用团体计分,对一些跑步“老大难”的学生而言是在同伴的激励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而对同组的学生而言强调的是集体荣誉感。
3.4因地制宜,改进场地、器材设施,对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起到辅助作用。通过改变场地功能、器械辅助等来达成目标。例如,50m快速跑,可以利用拖带废旧轮胎跑的辅助练习,提高腿部力量和跑姿的纠正;立定跳远采用跳台阶的方式解决学生跳跃腾起角度不够的问题;实心球练习可以采用皮筋牵引训练方法,解决上下肢协调用力的问题等。
3.5学生、教师、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必备要素。必备要素中,学生动作发展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就是在遵循学生动作发展和身体素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适宜性。合理改变任何一个要素或环节中某一部分的微细环境、任务、约束、激励等,可以创造十分丰富的、有效的教学。发展速度素质方法的拓展与创新方法如表3所示。
3.6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不要忽视身边任何的学生,别忘了在你的教鞭下、在你的冷眼中很有可能会漏掉更多的人才。” 要注重与体育“学困生”多方位的交流与沟通。之所以成为体育“学困生”,和学生本人的诸多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学困生”的缺点,并能够认可体育“学困生”的缺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的作用,具体见表4。
3.7发挥评价的检查、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以技术动作为考核内容的评价方法,对体育“学困生”更应实行以技术动作和体育综合活动能力为评价要素的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不仅看学生的运动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和评价,运用多种方式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进步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我锻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以此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1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就有多少种学生,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都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一位老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更应有崇高的师德,万不可有偏爱与偏恶。”所以,关心和关爱体育“学困生”应是我们永远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4.2实验证实,如果要强调全面提高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体育“学困生”是工作重点所在;其次体育成绩的优劣,与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有关,排除学生先天素质因素,我们能着手落实的是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训练方法的改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等,而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要素中学生、教师、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必备要素。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这几个要素开展工作,将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 1 ]周洪宇.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2 ]陈雁飞.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引领与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G807.2
A
1674-151X(2016)06-06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2.036
投稿日期:2016-04-27
吴淦栋(1972—),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