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2016-10-20 19:04王莉华刘宠
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问卷调查大学生

王莉华 刘宠

摘 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以大学生的种种网络行为为主,涉猎网络使用频率,网络舆论观点,网络道德教育态度等。通过

调查问卷获取详实统计数据,恰当逼真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

自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兴起,如今的互联网传播已风靡全球,整个地球村似乎都笼罩在网络之下。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型客户端网络传播主体。95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表现都受到网络冲击。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增强,也带来更多网络道德思考。国内手机用户数量最新统计达6.3384亿,大学生则是100%手机使用者,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课题组自编问卷,对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900

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802份,回收有效率达89.1%。其中男生148人,女生654人;人文社科类学生占67%,理工科学生占33%。调查采取课堂问卷作答模式,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问卷关注三方面,第一方面调查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特点,如上網时间、目的、网上交际表现等;第二方面了解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观点和做法;第三方面调查大学生对网络道德教育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调查结果分析

(一)95后大学生网络使用率空前高涨。在每天上网频率选项中,有456人选择的是“只要闲暇时间就会上网看看”,占所有人数比例的56.86%,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例;在每天上网时间选项中,每天上网18小时达32%,每天上网10小时达47.38%,每天上网5小时达19.98%。此次调查数据充分说明,被检测的所有大学生的上网率达100%,而且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较以前更高涨,甚至达到了对网络的依赖。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

1、上网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游戏、学习和购物等。当被问及您上网主要做什么?79.23%的学生选择聊天和游戏。其中男生中以游戏为主的居多。32.57%的学生选择查阅学习资料,或查找作业等内容。38.75%的学生选择购物,购买生活日用品。可见,玩游戏是许多男学生的主业,看电影或者电视剧是许多女学生的爱好,特别是剧情并不复杂的韩剧。下载音乐、欣赏影视动画等还算比较高雅的上网行为。而网络聊天中,与同学交往联系或以交友为目的的聊天更为普遍。但学习中完全是自我补充知识,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为目的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互联网使用已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

2、虚拟的网络交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回答“您会对网友说实话或者心里话吗?”时,有67.82%的学生选择“我会的”,26.08%的学生选择回答“我视情况而定”,还有不足10%的学生选择“我不可能对虚假网络说实话”;在谈及“是否会约见网友?”这一问题时,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因为考虑“网络欺骗”而选择“不会”,还有35.46%的学生选择“依据联系了解的情况来具体判断”。在“网上购物”行为的调查中发现,83.76%的学生相信“天猫”、“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他们中95.78%的人相信网络购物,但是对商品质量问题不敢确定,他们也表示活动中确实能买到优惠好货,但是不排除虚假产品或者质量不过关产品。不难发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更多希望通过网络面纱让自己轻松愉快,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不受到伤害。就这点来说,网络并没有给现实生活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反而是学生自我放松的一种途径。但从网络购物行为发现,网络道德的有序制度有待提升。

3、网络不道德行为。

网络行为中主要的学习服务类型为抄袭作业。78.56%的学生会选择在教师布置作业后上网百度。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全封不动地抄袭,59.34%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理解来加以修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会把内容浏览后进行自我总结。同时,有36.57%的同学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言语攻击;45.62%的学生表示购物后发表过“虚假或违心的好评话语”,相当一部分学生登录过色情网站,并浏览与色情、暴力有关网站的内容。还有很多同学表示无意间发现过别人的隐私,打开别人邮箱,或者破解他人游戏账户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道德方面的责任意识并不强,有很大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

(三)当前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学生参与网络行为极多,对真正的道德标准判断却极少。被问“您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时,67.58%的同学认为“不能完全算,如果网络没有也没有机会浏览”,26.32%的同学认为“不算,只是好奇而已”。在回答“您对各种不良信息能自觉抵制吗?”时,有接近80%的学生回答“能”;然后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回答“不能”,占人数比例的55.64%。以上两种情况表明,学生对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对自我的道德行为保持宽容态度。

(四)当前大学生积极支持网络道德教育。学生被问到“学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有意义吗”,很大一部分学生相信“有意义”。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选项中,65.7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还有20.5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从这个回答比例来看,学生已经认识到当前网络道德的社会危害,也清醒地寄希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引导。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需要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虚拟的网络世界让空寂的内心放松畅快。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伪装自己,展示自己最善良美好的一面。很多大学生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利用虚拟网络进行人际交流。特别是在自己心情烦闷,很多事情难以启齿的时刻,喜欢选择网络,来找比较投缘的聊天好友,向其倾诉,一般都会事半功倍,痛苦减半。因为此时每个倾听者都会站在理解和帮助的角度来安慰当事人,每个网络背后的真实人都是真诚的慰藉者。同样,当事人也会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向对方毫无防备地坦诚表露,摆脱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束缚,不顾忌种种法律要求,恣意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使空寂、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使快乐得以传播,进而内心得到满足,心情更顺畅。某高校做过实验:机房上课教师借助事由安排学生自习,结果学生在教师离开后,自主拿出优盘安装聊天、游戏等软件来自我娱乐,而真正浏览与学习相关的网页者寥寥无几。可见,虚拟的网络世界带给学生的快乐之大,道德约束太小。

(二)教育界对网络的封杀让大学生叛逆情绪明显。

网络在中国兴起时间不长,但给传统概念下的中国学生带来了新鲜与神奇,使其产生巨大吸引力。特别是2003年左右,因为网络的诱惑,让很多家长对痴迷网络的孩子百感交集,甚至全国掀起了“拯救小网痴”行动。这种阴影给10年后的教育依然带来巨大冲击。原因有二。第一,这是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惧怕。应试教育很可怕,一考定终身,让很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家长期盼孩子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不容许孩子把精力浪费在网络中。他们认为只有全力以赴冲刺高考才是懂事孩子。第二,网络的歪曲认识导致家长畏惧网络。如今的80后90后大学生的父母受年轻时社会条件所限,基本没有接触互联网,甚至有些家长至今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网恋”、“网友”、“网瘾”已变成网络的代名词,因此,有些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避之有恐不及,唯恐孩子沉迷网络,盲目的排斥网络。正是因为家长这种对网络的错误认识和非理性的态度,导致在家庭教育上,大大增加了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甚至有了逆反心理,更加重了孩子的上网渴望心理。

(三)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機制不够健全。

1、网络道德的法律责任意识不足。互联网形成今天的网络社会,为大家提供更便捷的畅所欲言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也带来负面效应,一些恣意妄为、任我放纵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很多大学生,缺少法律自我保护概念,自我道德践行能力尚未完全养成。他们很多时候认为开放的网络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才是网络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某某大学硕士毕业生借鉴某博士研究成果,被博士状告法院,最终该硕士被撤销硕士学位,接受开除学籍的处分。还有某某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利用自己的特殊专业身份,将国家机密文件发送到国外间谍手中,变相为自己和女朋友谋利。这种利益诱惑越来越大,而他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网络犯罪,最终走进监牢。

2、网络行为的法律约束力不足。网络社会以私营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给很多企业带来竞争的便利途径的经济效益,大家追逐利润发展空间,忽略了法律约束力。特别很多网络经营企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大众点击率,随意编造谣言,引发民众恐慌。曾经有个网站经营者,为了引发网民的关注,发布禽流感疫情的流言,造成市民恐慌,省市卫生管理部门调选医生连夜加班化验疫情,最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而当民警抓到这个女网站经营者并告知实情后,她痛哭流涕表示并没有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后果。再如,大学生购物点评是常有的实情,商家促销返现,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很多为了节省开支选择满意好评。这种违背主观意愿的行为就容易让其他消费者损失。还有很多学生做兼职的刷屏工作,更给健康竞争的网络经济带来不公平的效益,这些都缺少法律约束。

(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网络立法滞后导致网络道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滞后。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素质低下都与网络道德教育有关。而根源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形成。

1、监管监督体系不健全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外在因素。互联网传播发展的二三十年间,也正是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经济与知识融合的空间中,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监管体系、社会监督体系,而我国恰是改革发展探索时期,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引发很多法律问题。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处于无法可循的空白境地,这种法律空缺短板就给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带来隐患。

2、网络道德传播模式不完善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诱导因素。网络传播的模式多是以“发布者”为中心,坚持政府导向,采取自上而下,直线灌输的言传身教形式。而今国家政治民主化,科学人性化,我们要以“民”为中心,坚持基层百姓的话语权,更多从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更多回避政府的武断,坚持宣传的合理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会赢得大家的认同。青年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一定价值和道德判断标准,得到他们认可的网络道德传播更有价值。

3、家庭教育缺失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内部因素。人成长中,环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家庭教育更是在这个环境中处于首当其冲的地位。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灵动产物,它带给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让很多好奇的大学生痴迷网络。而以教育为中心的家长深恶痛绝网络带来的学习时间冲击,高亢呼吁社会关闭网吧。其实,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永远不能逆社会时针运转,所以需要调整的是家长的指导教育。需求与存在同声相吸,家长不能剥夺孩子权利,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在隔离的空间内,所以应该正面让孩子去了解网络,要与孩子正确交流,发生网瘾倾向时候要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学会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并有效驾驭网络。

4、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提高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媒介因素。学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基地。网络与教育结合的今天,如何将网络道德教育提升教育日程,列入高校道德教育任务,是时代素质教育引发思考的良好选择。现如今,我们尚未形成这样的教育机制和体系。

5、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本质因素。人的修为与道德践行,不是知识所代表的多少,也不是教师和家长约束就一定能强加形成的,更多的还需要个人成长中不断积累养成和修炼沉淀。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不同见识与思维模式,将影响其道德观念的最终定格。受教育者在经受各种挫折力后方能形成一定稳定的持久的心境,才会形成良好心情,最终展现出良好节操。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16lslktzimks-09),王莉华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渊.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4期.

[2]罗忠荣,杨永志.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8月刊.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问卷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