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6-10-20 19:04沙伍宏
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培养策略

沙伍宏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文化因素、生活环境都各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是一个人道德品格良好构建的重要外在体现。小学生刚刚接触生活学习,这时候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构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就目前来说,少数民族地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少数名族地区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所恶化,不管是从文明用语还是行为规范,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有效教学方式的实施,最大程度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关键词:少数民族;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习惯是保障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必须要从小做起,从小就要纠正学生的言语行为规范。相关研究显示,很多人的坏习惯、不良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引导而没有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导致的。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重视小数民族地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依据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举措。因此,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文、政治条件落后

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地处祖国的边陲,这些地方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人们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由于得不到外界现代化教育的指导,导致全民道德素质相对地下。同时该地区的教育落后,教育设施不全,人文观念落后。使得地区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56个民族实现大繁荣,大团结、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各项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其中包括良好的道德习惯、集体观念、吃苦精神以及健康的心态。但是就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从小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在这种本来就不好的环境中,学生也养成了不爱卫生、说脏话、个人主义等坏习惯。[1]这样的行为习惯显然和当前的新社会不相符合,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不良行为行為习惯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总体上是朴素、善良、热情的。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一)语言习惯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过了一点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和表达欲望,受到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良的语言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1.说脏话,而且这些脏话普遍都是学生的口头禅;2.对师长不敬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甚至直呼老师的名讳;3.对他人冷漠,挖苦甚至是嘲笑其他的学生。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正常发展。

(二)行为习惯

就笔者的观察,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都存在行为失范状况。比如学生们一言不合就会发生打架斗殴,学生之间有矛盾都会选择用武力解决问题;吸烟喝酒甚至是赌博在校园中都能够时常发现;同时还有浪费,就餐的时候经常剩下饭菜。除此之外,学生的衣衫不整也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很多学生不穿校服,而是寻求新鲜,穿一些奇装异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民族习惯突出,加之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完善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同时教育观念的落后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语言行为失范现象。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更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语言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教学。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应学生的在校情况,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对称。其次,定期家访,由老师指导家长正确的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习惯。

(二)构建教师的模范行为,带领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行为习惯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表率,用自己正确的人格素养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失范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有语言行为失范的情况,就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友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的想法,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正确语言行为习惯的引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构建完善的课堂教育和行为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课程,用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行为习惯。比如《思想品德》、《中小学生语言行为标准》等,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比如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语

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行为习惯的培养时,教师应该清楚且正确地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认识到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

参考文献:

[1]杨胜文,余跃生,林先燕,任光祥,陈建琴,吴敏,郎世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8,14:2698-2699+2701.

[2]毛永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基于呼伦贝尔学院的调查[J].学理论,2014,24:291-292.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培养策略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