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心理学原则应用初探

2016-10-20 04:37周宝祥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摩擦力原则创设

周宝祥

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贯彻教学法方面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物理教学的几个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即积极思维原则、心理逻辑原则、促进迁移原则和双向反馈原则。

一、积极思维原则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唤起学生积极思维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创设良 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所谓“不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愤”和“悱”的情境,用创设情境以激发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1.用比喻创设情境

恰当、通俗、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氢原子能级结构图”时,为了说明处于低能级的基态的氢原子很稳定而处于较高能级的氢原子不稳定且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我打了个比方:你站在地面上相当于氢原子处于基态,你站在一棵高大的树上相当于氢原子处于激发态,你是觉得站在地面安全(稳定)还是站在高树上安全(稳定)?你站在高树上是不是随时想下来?这样通过打比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了。

2.用故事创设情境

物理学史趣味性强,如能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巧加利用,必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可这样导入:伽利略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通过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自然观,开创了近代科学。伽利略的研究触犯了罗马教廷,他因此被判终身监禁。在此期间他写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书《运动法则》。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以及罗马教廷的迫害使伽利略生活窘迫,健康水平下降,最终双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因病去世。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一年,在英国一个偏僻的乡村里牛顿诞生了。后来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第一条规律,即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这样讲授,学生眼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因散发着众多科学家的生命气息变得沉甸甸的。这些史实,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3.用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设问,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例如,在教授“摩擦力”这一内容时,首先举几个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如人走路靠摩擦力,在马路上摔跤时搓烂了手也是摩擦力惹的祸等,接着马上提问:假如地球上不存在摩擦力时,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再经过一到两分钟的讨论,教师可以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可能性”给大家稍稍解读一下,也可以说“等我们学完了摩擦力这个知识后,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梭力的作文”。我想,学生对于“摩擦力”就真的是“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了。

4.运用类比、巧设悬念和演示实验等来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所以,教学中应使科学性与兴趣性有机地结合,寓兴趣性于科学性之中,以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心理逻辑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逻辑规律,把物理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序性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物理素质和素养。

1.思维的连贯性

思维的连贯性,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而且是逐步深入的。

2.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的有序性,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严格的顺序,而且是沿着一系列的台阶展开思维活动的。教师备课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应注意和中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相吻合。想贯彻好心理逻辑原则,就必须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心理规律,使组织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应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有序性。

三、促进迁移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简称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

由于迁移是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复活,并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参与新联系的建立或旧联系的改组,从而使已有的联系得到扩充和发展。所以,迁移规律是一种心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铺垫作用和桥梁作用。物理学中经常用到促进迁移的方法是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是根据两个(类似)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的猜测性。它可以开阔思路、启迪思维,起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四、双向反馈原则

所谓“反馈”,是指某一系统将控制信息输出以后,又将其作用的结果。作为信息送回原系统,用以纠正或调整它所发出的控制信息。这一过程称为“反馈”。就教学系统而言,因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故应贯彻双向反馈原则,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活动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学生从教师对其学习的评价与答疑等方面得到的反馈信息而改进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复习提问、课堂讨论、独立作业与课外作业和单元测验等,都是为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有时虽然发现了学生的疑问,只是给予直接的回答,而不研究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是违背“双向反馈原则”的。想贯彻好双向反馈原则,必须做到师生间的信息流通渠道应该是“闭合回路”。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反馈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反馈优于延时反馈。教师通过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课堂调控。反馈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切记教师包办代替。

所谓教学经验,就是历年来教学反馈信息的宝贵积累,在教学中学生随时会向教师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对反馈信息进行筛滤,及时调整教学控制节奏,使教学与学生心理活动同步,以期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爱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思考的品质都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贯彻几条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与同步。

参考文献:

黄立水.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7).

猜你喜欢
摩擦力原则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神奇的摩擦力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