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立文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三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丰富内心的精神花园。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07
在我国不断的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划归为重点,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致力于使他们成为更加全面的人。在语文教学中,于无形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歷史发展时期,需要全面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但是我国的发展现状却有所缺失,例如各大高等院校频发的血案,正警醒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提高其精神世界建立、人文素养充实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精神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三观,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丰富内心的精神花园。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首先,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以应试教育为前提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考试密切衔接,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仍旧以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主,将记忆、理解和抽象性的概念知识教学放在重点位置,忽视了以情感、意志和兴趣为主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培养理念导致语文学科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缺失,语文沦为应试的技艺型学科,丧失了其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教学缺乏人文思想。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已经过多地植入了唯科学化的观念,教学目标以语法、修辞等知识系统为主,教学材料也以理性知识为组成重点,忽略了对于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这种唯科学化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和教师片面地将知识训练作为语文学科的重点,忽视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人文美的真谛。最后,语文教师人文精神缺乏,出现教学程式化现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难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材实行之后,教学仍旧是分析时代背景、写作特色,在授课过程中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语法分析,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赏识和审美解读,忽视了对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讲授,导致学生无法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课本教材和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时要具有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传播人文精神。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高品质的教学工作者,具备人文精神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2.在课堂上灵活渗透人文精神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例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语文教师仍用批判的眼光死扣小说主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点去分析课文,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可结合现在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或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现象去评价像菲利普夫妇一类的人。这样的探讨既升华了文章原有的内涵,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索精神。
3.注重在课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课后,应该培养学生用日常的课余时间记随笔,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不是一种任务,而是自己对新学习到的知识的一种体会,它可以充分反映出自己的心态。教师在审阅的过程中,应该留意每个学生的不同认识,遇到偏激的想法,及时给予修正和疏导。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白居易为基本视角,写出诗词蕴含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境。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真正体会诗文中所描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文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面对的是许多将要成年的学生,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不同的问题有了直观和客观的想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让这无形的精神资源进入他们的思想中,将他们带入到一个精神层面丰富的大路上。这个目标才真正是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身体和心灵完全健康自由的个体,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创新的快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涌动生生不息的澎湃。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