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玲
摘 要:组块效应在记忆和提取汉字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组块记忆现象一直存在于儿童识字的过程中,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学习心理的过程,科学地认识这些现象才有可能实现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构词组块;语音组块;意义组块;趣味组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12-01
组块效应在记忆和提取汉字的过程中, 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大多数人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 但他们已在不自觉地应用这个记忆策略了。
薛法根老师用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为我们再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组块记忆现象。我们在背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古诗时,是把诗中的七个字看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也就是在记忆时把这七个字当成一个“块”, 所以容易记住。如果把这句诗打乱—— “尽蚕死春到方丝”或是“蚕死春到方尽丝”,同样七个字,却是七个独立的意思,我们在记忆时只能当它们是七个汉字而分别记忆。这样记忆前面七个字相比于后面同样的七个字要容易得多了。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组块”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合理利用这个学习心理过程,可以让学习的内容成倍增加,可以让学习的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可以让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最终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构词组块记忆现象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部分,特别是进行集中识字时,老师们常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来让孩子们学习和巩固刚刚学过的新字。在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一列火车都可以开得有顺序,细心的老师可能会发现一种现象:当生字逐一出现的时候,读到个别生字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停顿,此时学生会在嘴里重复着由这个字组成的词的读音,然后再根据词的读音忆起生字的读音。比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要求会认的字有:株、踮、院、除、疲、倦、牵、困,笔者先给这些字标上拼音出示于课件上,请学生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读记住读音,接着引导学生对个别字进行组词训练,最后去拼音开小火车,这时,我发现当一个孩子读到“息”这个字的时候,停了一小会儿,小声地在口中念着:“休息”的“息”,然后再大声读出“xī”的音。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是通过“休息”这个“词块”来记忆“息”这个字的字音的。
二、语音组块记忆现象
语音组块记忆现象是指充分利用词语(或成语、短语)的发音规律来记忆单个生字本身的读音, 促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新的生字认知。这一现象在孩子们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最为常见和突出,一年级的学生在初学拼音的过程中最先接触的是单韵母以及它的四个声调。声调教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教师如果将四个声调分开进行学习,孩子们是很难记住声调的。因此,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四声调时,采用的都是整体教学和对比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三、意义组块记忆现象
意义组块记忆现象是指在学习一个新的生字时,充分利用已了解的相关的意义经验, 来对新的生字进行识记, 以强化记忆的现象。
在汉语中,单纯复音词是由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比如: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如果将这类拆开进行教学,学生的记忆难度将增加,几乎所有的教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一个“块”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行块的教学,整体的识记,而学习者们也在潜意识里将其作为一个“块”来进行识记。
四、趣味组块记忆现象
趣味组块记忆现象是指运用定位联想和奇特联想,把要学习的常用汉字,先组成最常用的词,再用这些最常用的词,围绕一个中心和故事情节,编成让儿童易于接受的韵文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这种记忆方式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很是常见,低年级的每个单元的开始部分“识字”大多是这类韵文。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样一些常用字词构成的内容连贯的课文保持了一个整体,有利于聯想,每一课就是一个“块”,这一个个板块以一个个简短通俗,琅琅上口的整体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进入他们的脑海。这些韵文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既繁多又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炼,意趣盎然,便于联想和整体记忆,同时琅琅上口,易于背诵,使低年级儿童在短时间内更轻松愉快地识记更多的汉字。
组块记忆现象一直存在于儿童识字的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地存在,是一种学习心理过程,如何把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过程变成自觉的行为, 使它成为技巧, 关键是要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科学地组成“块”,如何适当地运用“块”,如何使“组块”识字更具有效性,如何将这种识字策略与其他策略相结合,使其真正地实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语文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薛法根.组块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