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见
摘 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旅游观光为目的,以集成服务为手段,以丰富城市居民生活为目标的新型产业业态。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充分融合生态文化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本文主要以王家坪镇为例,对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的实践及思考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实践
一、基本概况
王家坪镇位于永定区东南边陲,东邻桃源县牛车河乡,南接沅陵县七甲坪镇,西抵本区沅古坪镇,北靠慈利县金岩、洞溪乡,版图面积167.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居)16188人,居住有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9.3%。境内自然景观优美、土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汇萃,是历史上享誉湘北的“九都文化之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8项国家级荣誉。荣获“湖南省旅游名镇”“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湖南省美丽乡镇”等30余项省级荣誉。
二、发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景点开发单一
一直以来,我镇大力加强土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土家吊脚楼保护一直不敢松懈,建立了10个古村落土家吊脚楼核心保护区,取得了巨大成效,成為我镇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因而我镇在旅游景点开发上,一直力推土家吊脚楼这一龙头品牌,因而造成景点开发定位不科学,内容雷同,难以迎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二)交通滞后,亟待提质升级入镇公路
王家坪镇距市区57公里,公路翻山越岭,路面坑洼狭窄,坡陡弯急,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导致游客望却止步。交通滞后,已成为王家坪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解决张桃公路三岔隧道至王家坪镇路段公路的提质升级,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三)资金匮乏,亟需解决旅游配套资金
近年来,我镇积极需求建设资金,完成了集镇“对联一条街”建设,每一个店铺都挂有木刻的对联;完成了集镇民族剧院改造和农技站穿衣戴帽工程,但集镇街道其他建筑穿衣戴帽提质升级资金、相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土家吊脚楼修复开发资金等严重不足,造成土家文化特色不能充分展现,难以彰显旅游价值。亟需上级部门给予财政和项目资金支持,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一条街,完善全镇水、路、电、网等整体硬件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园路、休息设施、景区指示牌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基础设施滞后,亟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王家坪镇目前无停车场、无农贸市场,集镇水、路、电、网等整体硬件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游道、休息点、指示牌等旅游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如罗峰山万亩映山红景区公路仅供单车行驶,旅游旺季车辆拥堵严重,旅游安全性难以保障。亟需有关部门重视完善,在公路整修、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上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逐步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持续发展。
(五)人才短缺,亟需强化统筹规划指导
目前,王家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原有的粗放式、自发性的管理经营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长久可持续发展,继续专业人才加强指导开发。王家坪镇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旅游开发管理多是通过考察学习逐步推进,力度小、见效慢,虽制定了镇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缺乏统筹规划及专家的专业指导,影响力和成效不明显,亟需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与指导。
三、发展旅游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科学谋划定位,厘清发展思路。一是高标准定位。王家坪镇党委政府按照“张家界的山水,王家坪的民俗”和“张家界自然风光之外的文化瑰宝”定位为全镇的发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紧抓生态环境保护不放松,着眼推动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打造文化重镇、产业强镇、生态美镇、旅游名镇的“四镇”发展目标。二是科学制定规划。聘请吉首大学专家团队及本土学者共同编制了《王家坪镇土家吊脚楼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启动了“民俗风情旅游名镇”规划编制,制定完善了《王家坪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王家坪镇“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王家坪争创文明景区奖励条例》《王家坪旅游安全管理条例》等12项旅游发展规章制度,并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景区,争做文明村民的评选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三是市场化运作。2015年10月,为进一步抓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王家坪镇党委政府组织注册了张家界王家坪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200万元,由镇文化站站长担任公司法人,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开发的组织保障,王家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逐步走了上市场化渠道。
(二)强化资源保护,推动特色发展。王家坪镇最大、最具亮点特色的土家文化就是土家吊脚楼,为保护好这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遗产,王家坪镇党委政府制定了《王家坪镇土家吊脚楼保护管理办法》《王家坪镇土家文化保护与发展考核办法》等5个保护土家吊脚楼的规章制度,建立了13个土家吊脚楼核心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修建钢混砖房,禁止拆楼房建砖房。签定了镇、村、组、户四级保护责任状,对核心保护区的2198栋土家吊脚楼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借助国家危房改造机遇,先后投入3000万元对1288栋吊脚楼进行修缮加固、粉檐垛脊、扳爪翘角,提升民俗旅游价值,使其转为旅游经济优势。同时,采取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措施,对土家吊脚楼、风雨桥等传统土家建筑物进行修缮补充,新建土家吊脚楼8栋,修复、新建风雨桥5座、传统水碾坊12处、木榨油坊13处、筒车28个。土家吊脚楼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珍贵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王家坪镇一张“金名片”。
(三)挖掘民间文化,彰显民俗魅力。成立了土家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以镇文化站牵头,联合民间文化艺人、退休干部、教师成立民间文化艺术挖掘小组,在对传统土家歌谣、舞蹈、节庆习俗、农耕文化开展积极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土家民俗文化,不断发掘具有土家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舞等文化资源。整理出版了《王家坪密码》《王家坪民俗系列丛书》《王家坪印象画册》等80余本书籍,并积极进行申遗工作,其中《糊仓》节目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保护传承土家民间文化艺术,编制了《王家坪镇土家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总体规划》,每年聘请民间老艺人,在镇中心学校开展“土家文化进学校,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培养民间文化艺术班接人。自2011年以来,已培训中小学生3000人次,部分学生现已成为优秀土家民间艺术传承人。
(四)抓好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名气。一是抓好民俗文化活动平台。以文化站、民族剧院和两所学校“一站一院两校”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5年来,先后举办了“罗峰山·湘西北山歌擂台赛”“中隧杯篮球赛”等几十场大型旅游宣传活动,被央视宣传报道8次,湖南卫视、经视、都市频道报道30余次,王家坪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2016年1月24日,举办了“王家坪镇湘西北首届农民春节文艺晚会”,获得了强烈反响,省、市、区各级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二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台。将取得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编成土家民歌进行传唱,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活動,并将获得的多项国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的荣誉刻入巨石立于交通要道,作为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象征和促使人民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鞭策。 三是抓好媒体宣传推介平台。积极邀请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知名一流媒体采风报道,邀请专家学者调研考察,举办学术研讨会、采风活动。同时,加强自我宣传推介,在打鼓台、张桃公路沿线等交通路口设置旅游导向牌,在人民广场举办王家坪镇自然风光暨民俗文化摄影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并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主流媒体移动互联平台,用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王家坪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推出了《诗意王家坪》《醉美王家坪》《罗峰山上映山红》等60余部宣传推介短片,进一步提升了王家坪知名度、影响力。
(五)优化产业发展,增添发展活力。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剁辣椒、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打好“资源牌”。成立了张家界首个辣椒专业合作社,吸纳60多个专业种植户,基本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七星椒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0亩左右,创建了砂子垭、湖田垭、蔡家坪等千亩七星椒种植基地,年产值约2000万元。剁辣椒加工企业、手工作坊发展到14家,其中龚康、马头山、灵洁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大力推进“523”行动计划,新建罗峰山黑山猪生态放养、将军洞大鲵生态养殖等20多个养殖场。马头溪国家级大鲵自然繁殖核心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新增大鲵3050尾。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更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其不仅要对生态文化进行相应的传承,还要对其自身的品牌进行相应的建立,并且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玲.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时嵩杰.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3]翟永真.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