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现在随着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各种大型工业企业也在增多,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也都在增多,这时候就对我们的环境空气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果空气变得糟糕起来,会对人们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为此,我公司进行了环境空气监测,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监测现状。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现状;影响因素;治理对策
空气中的各类主要害物质都在需要监测的范围,例如:PM2.5、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空气质量监测是评估环境空气质量、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基础措施。目前,上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已经形成了多种污染物混合的问题,处理起来需要一定的知识内容与技术经验。只有了解空气现状才能更好的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因子的危害
研究发现,PM2.5由于表面积更大,能够进入机体更深处,携带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更具有危害性;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二氧化氮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毒物。长时间接触低浓度二氧化氮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迟钝、失眠、记忆力衰退、多发性神经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二、上海市環境监测现状
(一)环境监测点位布置。我们了解到上海市的主导风向春夏季节为东南风,秋冬季节为西北风,在主导风向上布置了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闵行区浦江镇、徐汇区桂平路、嘉定区马陆镇4个点位为监测点位。其中徐汇区点位为本实验室所在位置,此点位为重点监测点位,其余3点为对比点位。监测因子为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二)监测方法确定。在确定监测点位后,对徐汇区桂平路点位进行2013年到2015年年度监测,并汇总监测数据,最终得出年度均值。其余3个点位每年选出具有代表性日期与桂平路点位进行对比监测,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徐汇区监测数据
(四)污染水平及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徐汇区环境空气PM10、PM2.5、二氧化氮已经超出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大致处于国家二级标准内,超出国家一级标准外。2013年到2015年的各项检测指标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徐汇区大气污染程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
(五)2015年5月12日不同监测点位PM10和PM2.5、SO2、NO2浓度比较与分析如下:
对比其他3个点位相同时间不同的数据得出,不同地区污染因子浓度不同,这4个监测点位中,由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靠近海边,并且位于风向的上风向,所以空气质量最好,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次,马陆镇为上海周边区域,所在区域重污染企业和车辆并不多,但是受到上风向区域影响,检测数据有所提高。闵行区浦江镇其PM10、PM2.5最高,经调查了解到浦江镇正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很多施工工地和道路扬灰造成PM10、PM2.5偏高。徐汇区桂平路为上海市中心区域,所在位置没有重、中污染型企业,但是车辆较多,所以造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偏高,并且高楼较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和能耗因素。近年来上海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能源资源消耗增长的基础上,而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且这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所以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这些非再生能源的燃烧。
(二)自然地理因素。上海地处长江口,濒临海洋,大气中富含水分,因此,全年相对湿度都维持在一个较大值。日照、降水充分均有利于降低空气中SO2污染,而较大的相对湿度与冬季的热岛效应相结合则不利于SO2的消散。上海市秋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向,秋冬季受到来自于中国北部地区污染物较大的影响,并且高楼大厦林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车辆因素。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加剧,形成了上海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的复合型空气污染特征。
四、治理对策
第一,在建设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防止污染的危害,所以各地区、部门在制订发展国民经济基建设计划时,既要从发展生产出发,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城市规划、工业规划及厂址选择,必须考虑气象和地形条件,特别要考虑风向、卫生间距和废气的处理。第二,政府部门需要加快改造或者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型工业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第三,增加监察和处罚力度。对于一些任意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的企业单位必须给予处罚,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凡是有“三废”污染危害的,都必须在建设的同时,采取治理措施。第四,积极推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供应燃油质量,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最后,加强区域内、全国、乃至全世界治理合作。
五、结论
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建议上海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扶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控制污染。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有利于人们研究空气污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邦灿,费龙.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杨家艳,张峻.论上海市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1,19(4):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