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现代世界名画中的宇宙奥秘

2016-10-19 06:45空军第四飞行学院政治教研室陈胜民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5期
关键词:舍尔宇宙画家

空军第四飞行学院政治教研室 / 陈胜民

读解现代世界名画中的宇宙奥秘

空军第四飞行学院政治教研室 / 陈胜民

【内容提要】肖斯塔科维奇第15交响乐浸透了他的生平。在我的感觉里,这是只有历尽沧桑的人才能写出的声音,他的表达深藏、克制,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度。与此相比,之后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简直是显得青春激情。虽然真伪难辨,《见证》毕竟透露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复杂。由于近现代历史渊源,几代人都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更容易走近俄罗斯的气质与心灵并心向往之。

拉维尼亚音乐节 肖斯塔科维奇 见证 第15交响乐

纵观人类绘画发展史,能够迈进世界绘画大师之列,并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画家却是凤毛麟角。那么,是什么让这些伟大画家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凭什么能够流芳百世,受到世界人民一致喜爱和追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大都站在纯粹绘画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去分析解读,却没把它们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和美的表现形式,放到一个整体开放的宇宙意识和物理背景中去探讨、分析和解读。

对画家而言,决定他们绘画风格的是绘画理念。绘画理念是指画家用什么的方法表现个人审美下的现实物质世界。而绘画理念的形成,则取决于画家对宇宙精神和物质世界的本质有着怎样的观察、理解和认识。科学已知,宇宙意识的宗旨和使命是以美的几何模式创造万物,如此被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其物理构造的复杂性、结构的精巧性、新颖性和奇异性,都是人类无法想象也是人工构造无法达到的,对此,人类只能去追寻去发现去变通。然而,宇宙意识是个多面体,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它的感知和表述也不同。画家对宇宙意识的内涵领悟得越透彻越深刻,对美的造物模式及其规则运用得越准确越独特,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烈。因此,那些能够用宇宙语言去营造和描绘现实世界的画家,无论他表现的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抽象还是写实,都散发或荡漾着一种博大的宇宙情怀和优美的自然情调。作为观赏者,我们正是从这些经典作品里,意会到宇宙意识的真谛和它那永恒不变的美的造物模式和法则。

世界绘画史也是人类绘画意识的探索史和进化史,它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萌芽到探索到觉醒的伟大历程,尤其是代表着觉醒时代的现代绘画,对宇宙实相和美之本源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而这种探索的深度就隐藏在那些伟大画家的作品里。

图1:《星夜》

图2:《自画像》

梵高:螺旋模式的开创者

后印象主义的先驱、荷兰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是世界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梵高对人类绘画艺术最大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是一位宇宙螺旋几何造物模式的发现者;其次,他成功地将这种模式转化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美的表现形式,以此倾诉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理解以及内在的炽烈情感。在梵高的绘画中,笔触在旋转,天空在旋转,大地在旋转,生命也在含蓄的旋转。正是那一股股永不停歇的旋转的力量,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奔腾着的情感的洪流中(图1)(图2)。

宇宙以美的几何模式创造万物,而螺旋模式是宇宙最具有创造力的模式之一。在自然界,螺旋模式几乎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从宏观到微观,从星系到人体的DNA,永不停歇地创造和维系着物质世界和所有生命的运转。不仅如此,螺旋模式的能量场非常强大,所以,只要我们来到梵高的作品面前,立即感受到一股温暖而炽热的情感盈满心灵。实质上,万物皆能量,以美的表现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只是绘画的表层功能,绘画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是画家们营造的意识能量场。意识能量场的级别有高有低,高和低完全取决于画家的绘画理念和思维层次。由于那些伟大画家对宇宙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他们能够运用与众不同的“宇宙语言”,如几何结构、形象、色彩、情感去创造审美指数相当高的意识的能量场。但凡达这个级别的作品,不但让观众潜在的审美意识与作品的能量场产生共鸣共振,还能在不知不觉中重温宇宙造物的真谛,同时享受由此带来的心灵愉悦。或许,这才是绘画作品能够流芳百世的基础和内在力量。

修拉:隐喻的粒子世界

法国著名画家乔治·修拉和他的点彩画法(也叫分彩主义或新印象画派),用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打开了世界绘画史上一扇崭新的审美窗口(图3)。在那些作品中,他开创性地运用各种色彩的点状笔触,构建了一幅幅美妙而炫目的现实世界,一个似是而非的自然奇幻景象。这些作品近看每个物体都是由各种点状色斑组合而成,虚幻、迷茫而朦胧。但是,当观者与作品拉开距离,点状色块则不复存在,还原为一个清晰的具象世界(图4)(图5)。从表面看,修拉似乎是在玩弄各种点状色彩与光的混合游戏,实际上,如果改用科学或物理学家的眼光去审视修拉的作品就会发现,修拉作品所呈现的形象世界,比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更真实,更接近宇宙的实相。不是吗?世界的物质基础由各种能量粒子构成,只要我们随着电子显微镜进入宇宙的微观世界,我们所看到的除了以美妙无比的各种几何形态途径运动着的能量粒子之外什么也没有。就是说,粒子才是构成物质宇宙的基础,而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只不过是能量粒子的变貌而已。

有趣的是,除了绘画,修拉的点彩作品对其他的艺术门类和科技也有一定的启迪,例如奥地利音乐家韦伯恩就采用点彩的方式作曲。至于后来的电视和显示屏的问世,也受到了修拉作品的启发。总之,修拉的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光与色的盛宴和巨大的审美享受,还包含着深刻的宇宙精神和自然真理,因此,他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之无愧。

图3:《杰克岛的星期天下午》

图4:《格拉维林水道夕暮》

图5:《侧坐的模特》

高更:寻找灵魂的家园

虽然,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作品像所有进入世界绘画史的伟大画家一样,有着开创性的美的表现形式。例如,他的作品一反传统,摈弃了远近透视法,用平涂的纯色、装饰性的线、没有所谓的立体感的人物去表现个人的审美世界,而正是这些叛逆性的表现手法,让高更的作品洋溢着一种另类的古朴、粗犷、神秘的美感和风采(图6)(图7)。不过,这些只能表明高更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真正代表这位画家最高艺术成的是其大型油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可以肯定,高更是世界绘画史上第一位用绘画作品发出振聋发聩的哲学性天问(图8),并给人类带来深深思考的伟大画家。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自杀未遂,灵魂开始觉醒之后,用全部精力和激情创作的一幅伟大作品。当时,他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交给了它。这个作品的内容描绘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三步曲。从画面看,作品异常美丽、神秘和诡异,但真正的点睛之处,恰恰是它的题目。此题目不但给这个作品增加了高深的哲学意味,也为人类以后破解生命之谜埋下了伏笔。可以看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艺术生命的高潮,也是他绘画创作的顶峰,而顶峰是无法被超越的。正像高更本人感叹的那样,这部作品“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

可以肯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不仅是奠定高更在世界绘画史上崇高地位的基石,也是他献给整个人类不同凡响的生命启示。这个启示引导人们开始思考和关注生命的本源和本质,关注所有生命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仅此而言,高更的艺术成就是不朽和无人取代的。

图6:《游魂》

图7:《什么时候嫁人》

图8:《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图9:《构成A》

图10:《1913》

图11:《灰色的树》

蒙特里安:潜藏的迷宫模式

进入现代绘画史的伟大画家都有炉火纯青的写实基础,也都经历过写实性的阶段。然而,当写实性创作达到某个阶段,他们便感到这种手法已不能表达他们的那颗宇宙之心,更无法满足他们深入探索宇宙内在之美的强烈渴望。其实,在那些天才画家的灵魂深处,更向往所谓“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当这些画家对自然以美的几何方式创造世界有了深刻的感悟,进一步认识到写实手法的局限性时,就会发现抽象画法更能表达他们对宇宙内在之美的理解和表达。那么,最终与写实手法分道扬镳,用抽象或半抽象的形态去表现宇宙实相,去追寻美的本源是这类画家的必然归宿。荷兰风格派的创始人、几何抽象画派和新造型的先驱彼埃·蒙特里安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

蒙特里安创造的视觉语言,在世界绘画史上是不可替代的,以致只要提到画家蒙特里安,第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定是他的那些以几何图形为绘画元素的“格子”作品(图9),而他开创的绘画艺术新理念,就隐藏在这些矩形的格子里。

蒙特里安绘画艺术的最大成就,是在那些格子作品中,蕴含着世界绘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独一无二的“迷宫模式”。迷宫模式是宇宙几个基本造物模式之一,也是宇宙创造力的另一种艺术表达,例如人类和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肠道及核桃之类都是迷宫模式的产物和体现。仔细分析,蒙特里安所有的格子作品,无论结构怎么变化,都是这个模式的变貌(图10)。还有,蒙特里安在迷宫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宇宙分形原理,加之靓丽而单纯的颜色,让他的那些格子作品具有醉人的秩序性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11)。分形是自然创造物质世界的二级方式,也是形成几何秩序的必要手段。分形的基本要素是几何与数,因为单独的几何图形无法形成秩序,只有通过分形,通过几何与数的结合,才能形成各种美的秩序。分形越复杂,形成的几何秩序越高级越奇异,美感越强烈。无疑,正是这两方面的杰出贡献,奠定了蒙特里安在世界绘画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图12:《蔷薇色的重音》

图14:《震动》

康定斯基:宇宙的琴弦

在世界现代美术史上,用抽象或半抽象的方式作画的画家并不少见。但是,在抽象画家中,像俄罗斯抽象艺术的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那般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调性,同时暗示宇宙泛音存在的画家,却是首屈一指。

我们在康定斯基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和调性,仿佛这些作品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激情四射地弹奏着天籁之歌(图12)。此外,我们在蒙特里安的作品里,似乎还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宇宙琴弦上发出的各种高低音或伴音,甚至还有美妙的合声(图13)。当然,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调性和音乐般的节奏,并非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用耳朵聆听的音乐,它无声胜有声,似乎超越了我们的感官,存在于万有之中,是一种只有心灵才能感受到的,来自宇宙看不见的地方,时而气势如虹,时而轻柔美妙的神秘交响乐曲。

图13:《构成8号》

宇宙具有泛音性,泛音是一种自然物理现象,也是宇宙能量场的一种特性。它弥漫于整个宇宙,只要奏响一个音,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它的各个部分也会同时振动,从而产生一连串的自然泛音。宇宙泛音也是音乐的物理基础,热爱音乐的康定斯基深谙此理,他利用各种几何化的形态、绝对漂亮的色彩和线条,揭开了宇宙泛音的神秘面纱。令人陶醉的是,他所表现的宇宙泛音,仿佛从微观世界能量粒子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从生命体的细胞新陈代谢中呈现,有些似乎是来自遥远星空的优雅咏吟,或是来自星系相撞的巨大轰鸣,甚至还能感受地球磁场的振动频率(图14)。毫不夸张的说,康定斯基的作品美的不可理喻,我们只能面对着它们,用灵魂静静地聆听那一首首弥漫于整个宇宙的天籁妙音。

毕加索:可以折叠的空间

1999年12月,在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立体画派的创始人巴伯罗·毕加索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绝非偶然。毕加索的作品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不过,他那些用半抽象几何形态组装出来的世界,总让人感觉到在它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什么,却又无法言说,似乎能言说的都不是它的真实所在(15图)。

人类对伟大画家作品的推崇和喜爱,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众所周知,毕加索对绘画时空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是他对世界绘画艺术的最大贡献。的确,毕加索不但将自己的作品从“焦点透视”的束缚解放出来,还创造了具有极大自由的绘画空间。这个空间不但具有三维空间的特征,些许还透露着多维时空的意味。其实,毕加索还有一个开创性的绘画理念,那就是他用作品证明空间是可以“折叠”的,且能多次折叠。在毕加索漫长的绘画生涯里,尤其是后期,他就像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一次次折叠和玩弄着这种空间,而且玩得相当漂亮和成功(16图)。

图15:《哭泣的女人》

图16:《拥抱》

“空间折叠”属于物理学概念,可以追溯到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折叠”是指一种因强大的引力使空间发生扭曲的现象,就好像从一张平整纸的一端到另一端,除了走两点间的直线外,还可以直接把纸叠起来,让两点靠近。虽然空间折叠现象是客观存在,理论上完全说得通,只是由于人类科技水平有限,科学家们还没做过此类实验。有意思的是,毕加索用绘画的方式和形象语言,轻而易举地将它呈现在世人面前。毕加索和爱因斯坦属于同时代的人,那时,空间折叠的概念在物理学上还处于萌芽状态,而毕加索已经实实在在将它搬上了画面。是否可以这样说,毕加索对时空特性的探索和发现,走在了科学的前头呢?

图17:《水和天》

图18:《瀑布》

图19:《相对论》

埃舍尔:时空缠绕与宇宙变貌

时空是宇宙的一种真实特性。几千年来,虽然人类对时空特性和结构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它仍像一个与人类捉迷藏的幽灵,让我们难以琢磨和费解。其实,在探索时空特性之谜的道路上不仅有科学家,还有画家。与科学家不同的是,画家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平面的画布上,通过光色形去表现他们感知和理解中的时空特性。在这种探索中,如果他们能够能将自己感知到的时空特性,开创性地转变为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便会在世界绘画史上创造一个新的奇迹。令人敬佩的是,有些画家探索时空的深度和脚步,甚至走在了科学家的前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荷兰版画大师M.C.埃舍尔。

埃舍尔的作品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和丰碑,至今无人能够企及和超越。由于他用现代科学思维去画画,他的每个作品都充满了奇幻、矛盾、悖论的时空特性,令观者匪夷所思。埃舍尔的作品似乎是艺术,又是哲学,但更像是科学。由于埃舍尔的每幅作品更像是宇宙定律和数学公式形象而含蓄的表达,因而散发着一种高高在上和冷冰的艺术氛围。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让观赏者感受到了宇宙精神超凡脱俗的美、对称的美、结构的美、几何秩序的美、非凡的智慧之美、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之美。

埃舍尔作品展现给观众的,似乎是一个个不可能存在的虚幻世界。实际上,埃舍尔创造的世界比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它们突破了万物的表象,直达支配宇宙进化的永恒不变的内在规则:例如《带魔带的立方架》揭示了宇宙时空所具有的缠绕性;《水和天》(图17)《蜥蜴》《解放》深刻体现了宇宙物质变貌的过程;《瀑布》(图18)《上升与下降》暗示了时空螺旋式的循环性;《另一个世界》则表明宇宙万物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全息精神;《画廊》《相对论》(图19)甚至暗示了多维时空的存在。不同寻常的是,这些散发着宇宙思维和智慧的奇幻作品,除了画界,还赢得了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哲学家甚至晶体学家的赞赏和崇拜。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采用了埃舍尔的作品《骑士图》,作为其著作《基本粒子发展史》的封面;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他的专著《可怕的对称》中,也采用了埃舍尔的作品《用鸟来规则分割平面的研究》。最有意思的是,为埃舍尔撰写传记《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的作者,不是绘画评论家,而是荷兰的数学家布鲁诺·恩斯特。这说明将埃舍尔简单地定义为画家是不够的。

图20:《第五号·1948》

图 21:《闪闪发光的物质·1947》

图22:《壁画》

波罗克:看不见的自然法则

美国著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2006年11月3日的拍卖会上,其作品《第五号·1948》以全球最高价1.4亿美元成交,足以证明波洛克在世界画坛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世界绘画史对其绘画理念的尊重,对其绘画艺术的肯定。

波洛克于一九四六年开创了他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滴”画作品。这些滴画的诞生,表明波罗克开始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探险,也暗示出这位画家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意识的触角,开始突破世界的表象,深入到宇宙内在精神的探索之中。在那些滴画中,波洛克彻底摆脱了具象的束缚,凭借直觉和经验,恣意妄为地在油画布上泼洒颜料,而各种颜料在泼洒过程中形成的错综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运动轨迹,不仅展示出一种潜在的宏大结构,同时也让观众仿佛面对一幅幅大尺度的美不胜收的宇宙景象,还有一个个妙不可言的微观世界,例如《第五号·1948》(图20)、《闪闪发光的物质》(图21)、《壁画》(图22)。而这些作品无不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一种博大、永恒、深远的宇宙情怀和情调。

波洛克和以螺旋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梵高不同,与玩味迷宫模式的蒙特里安也不同。在波洛克的作品里,几乎囊括了宇宙所有的几何创造模式,如螺旋模式、分叉模式,蜂窝模式和迷宫模式。这些模式相互交融与演变,产生了一种宏伟而震撼人心的视觉美感。另外,波洛克的作品也包含着自然分形意识,只是这种意识与蒙特里安的相比,比较隐蔽和含蓄。

综上所述,那些闻名世界的伟大画家,都是宇宙美的造物精神、模式、规则的探索者、发现者、表现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不仅在于它们具有独一无二和无法替代的表现形式、奇妙的结构、漂亮眩目的色彩、炉火纯青的技法;不仅在于它们具备了博大深远的宇宙情怀;不仅在于它们涌动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炽热情感与深深眷恋,它们还是宇宙精神和造物模式的特殊载体。只有认识了这些我们才会发现,绘画的本质和存在价值,比以前我们理解的更为广大和深刻,它远远超出了绘画艺术的范围,是人类一个认识宇宙实相的神圣窗口。

猜你喜欢
舍尔宇宙画家
宇宙第一群
酷炫小画家
Hand with Reflecting Sphere《手与反射球》
两个世界之间
这宇宙
一报还一报
像我父亲那样做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