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建筑的复活
——木质古建微制珍品专家赵广智访谈(下)

2016-10-19 06:44张晓东采访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建古建筑建筑

张晓东/采访

工匠故事

经典古建筑的复活
——木质古建微制珍品专家赵广智访谈(下)

张晓东/采访

【内容提要】为了践行恩师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他倾毕生精力学习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原理和技艺,并通过教学和微制,培养了一批营造技艺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制作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技艺精湛的古代经典建筑微制珍品,为中国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不懈努力。

立志 践行 挖掘 教化 建筑

以情为本 教化学生

重檐佛龛

赵广智(以下简称赵):我们培养的这批学员,在当前国家教育体制下是没有的。现在还没有看到哪一所学校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是熟练运用铣床、刨床的学生。当然,也有很复杂的工艺技术工种,但他们大都是用数控机器做这些工作的,这是社会的需要。而我的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重点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是搞艺术创作的,不能完全用机械代替。动手讲的是技巧,熟能生巧,熟练来自勤学,勤学是最难办到的。

十几年来,我带这些学员,可谓是煞费苦心。我为他们制定了八个字的校训:“心静,慧聪,体勤,情深。”心静、慧聪、体勤是表象,情深是核心。情,概括了民族情、家乡情、父母情。没有民族情,那热爱民族文化就是一句空话。当然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我们懂得培养一名知识丰富、技艺高超的技师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其人品。

我这一生都在竭尽全力争取读懂梁思成先生,同时也得到了梁先生家人的支持。梁先生的女儿梁再冰先生现已80多岁了,她要求其子女要不遗余力地支持我。我们跟梁家的关系,还保持着五六十年代以前人们的那种非常朴素的感情,这也是我为什么执着于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这里的孩子们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懂得责任。他们辅导了许多研究生在这里进行实训。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将把这里作为他们的一个实训基地。

张晓东(以下简称张):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好多学生是在继承老师的治学精神和老师要传承的东西,而其子女是继承他物质方面的东西。

藏经阁

在您很小的时候,耳濡目染了梁先生治学的品格和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挖掘,这种精神是从小就浸注到血液里去了。所以您现在所做的事都是在这种精神引导下进行的。

我还想问一个问题,现在孩子们的学习,采用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没有进入到正规的教育体制内?

赵:我们施行的是比较综合的教育方式,既有师徒关系,也有比较严谨清晰的教育体系。教育孩子们先要从思想上把观念确定下来,这是第一步。你要做什么?要让他明白。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差异太大,有15岁初二没有读完的,也有连小学没有上完的,文化程度差距特别大,教学上就要因人而异。这之中最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爱这些孩子们,要尊重他们,要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服务。

四合院

六角亭

我认为“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老师的世界观、宇宙观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学生。回忆起来,教过我的老师几乎都是大家,肖岩校长是教育家;齐永康校长是教育学家;曹试甘先生是音乐教育家;孙之俊、李志超、谢时尼先生是画家;景春泉先生是地理学教育专家(我的班主任);黄文选先生是数学教育家;顾之雨先生是物理学教育家;陆耀先生是文学教育家;史文炳先生是思想教育家;王胜川先生是中国特殊教育专家;高磊先生是体育教育家等等,以及梁思成先生。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都非常高,但他们从没在学生面前趾高气扬过,给我留下的都是和蔼可亲的面孔。他们就像父母亲一样关爱我,又像亲密的朋友一样与我畅谈交流。他们的行为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成了我一生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都出自他们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人称梁思成先生是“痴迷的共产主义者”,这很贴切。梁先生的父亲梁启超老先生在清华学堂讲授《君子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后,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竟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实际上这一崇尚自然的无私奉献的理念,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梁先生的心中了——“做人要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铸就了他的宇宙观。他经历了清代、民国,接触过各种社会团体和党派,最终共产党彻底解放全人类无限地为人民服务的纲领感动了他,使他奋不顾身地投到了党的怀抱。他坚信自然界形成和发展的真理——不管世间将出现多少复杂、艰苦的斗争,最终人们会认清自己,放弃那些残害自己的斗争,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我的众位恩师以及梁先生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追随共产党一生,虽然党没能吸收我加入组织,但我崇尚自然,“大自然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的精神一直主导着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我会坚持到永远。更加期盼的是:我的学生们也有这种无私的精神,在他们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的同时,也能将梁思成先生的这种崇高的精神传承下去。

2007年,我和女儿赵晓洁亲自领队,分几辆车带着孩子们去佛光寺东大殿进行最后的测绘。刚到五台山上时就下起了雪,无法前行,等了4个小时,雪越下越大。我很着急,没想到孩子们纷纷要求说:“不用开车了,我们可以一路跑过去。当年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是骑毛驴去的,走的又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现在有了这么宽的柏油路,我们一跑就到了。”当时我们眼泪都下来了,很感动,我心里在告慰梁先生:有了这样的传承人,您可以放心了。

做人首先要有民族情,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要爱祖国。其次要有家乡情,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把我们养大,要爱家乡;还要有父母情,是父母养育了我们,要爱父母。为民族争光、为家乡、为父母争气。为祖国,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无怨无悔。“情”的教育很重要,如果我们把她忘了,我们的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将不人了。

单檐佛龛

说到情,我认为首先要将“恩情”放在第一位。我总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一些年轻人听了这话,可能会笑掉大牙,但我说的是真心话。我求学的时候,是国家供我食宿,免费为我们请了那么多优秀教师。我学技艺,使用的是国家的材料,耗费的是国家的资源,占用的是公家的时间,我欠党和国家的恩情真是太多了。近二十年来,我一门心思带领学生们钻研古建文化,其他一切问题:吃喝穿用、材料工具等等一切开销全靠的是女儿和亲朋好友的帮助。年纪大了些,生活起居全是学生们照顾我,如果再加上父母、兄弟姐妹的恩情,同事、同学的恩情等等我发现我来世一生欠得全是恩情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经细想,一下会觉得自己变得很渺小了,而且也知道,这些恩情债我有生之年是还不完了,只能靠只争朝夕地工作,多做些贡献,算是对党和国家及各位债主的一点补偿吧!

单檐佛龛

当然,有生之年能够报答恩情的一些活动我还要努力去做。为了感谢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庆祝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把佛光寺东大殿珍品赠送给了营造学社纪念馆,他们将其作为永久性收藏品。明年新馆建成后,我们还将根据纪念馆的需要,为其制作更多的藏品。

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学员们在营造技艺上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工作的能力,可以省下我一些心力,我今后会尽力抽出时间来,去更多地挖掘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很深的,它的哲理渗透在了世间的每一个物件之中。茶有茶道,食有食道,各行各业,五行八作各有其道,古建筑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我们复制故宫角楼时,要先根据图纸开据下料的单子。我一看料单,惊住了,满纸都是3、5、7、9、12、25、28、35、36、42、45、50、55、72、108等这些代表阴阳五行、天文、星象,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秘数字。最后发现:古人就是把这些古典哲学中的许多理念,全部物化在了各个建筑部件之中,最后使该建筑物成为了一幢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生活的吉祥物。古代的匠师们的奉献精神真是使人敬佩不已!大至皇家宫殿,小至民居四合院,以至茶棚、猪圈、羊舍的开间大小,用料尺度都有讲究。伟大的工匠们在加工用材尺度上也从不惜力,一切都要按“理”来制作。一幢角楼的微制珍品要有两万八千个部件,出于好奇,我和女儿赵晓洁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把故宫角楼的结构关系和古典哲学理念的秘密揭示了出来,写了一篇文章——《故宫角楼之谜——镇城之宝》。这个“谜”震惊了我,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兴趣,他们请我去讲课,课后许多学生惊叹道:原来中国的古建筑中连每一块砖瓦的铺砌位置、选择图案、配色都要压在哲学的理上,中国古建文化真是太神奇了。

大案阁

什么是文化?一件物品,那只是一个“器”,而悬浮在这个器上的理念——就是其“道”,这就是文化。我们搞文化的人,就是要把所研究事物的“道理”讲述出来,让人们通过这些道理深刻地认识那个“器物”,并且能运用这个理去传承它,弘扬它,发展它,这才叫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目前全国上下似乎都在搞文化,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器”而不重“道”。到处搞仿古建筑,花红柳绿或金碧辉煌,问他的文化在哪儿?他说:搞了古建筑不就是搞了文化嘛,这还用问为什么嘛?小到县城村落,大到城市,到处树牌楼、搞古建,连采摘园、农家乐小院也在建。这是多么恐怖的一种现象呀!我国宏大的建筑文化将被这些毫不讲“道”的小“器”给淹没了,很使人伤心。有的单位,如北京故宫,前些年耗资数亿拍了一部《故宫》的片子,其中介绍到太和殿时说:“太和殿是全国最大的宫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总合起来是55间,为什么要搞55间呢?将来由专家去评论吧!”听了这些介绍使人很失望,这么一个全国顶级的文物单位,一个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竟讲不出太和殿的文化内涵,多么使人遗憾。我和旅游局的一位专门搞旅游解说词的主编说过:“你若不是一位把中华民族文化吃透了的顶级专家,你的工作是做不好的!”太和殿建筑的秘密,要比故宫角楼复杂好多倍,仅一幢故宫角楼建筑中的古典哲学理念,我在大学要讲上3个小时。太和殿是皇帝统治天下的主殿,其中的学问就更大了。他选用55是很有道理的,其寓意出自于古代的河图洛书。河洛文化讲25为天数,30为地数,天地数之和为55。能够登上这55级的人,才是具备了洞察世间万物能力的人,皇帝自然要占领此位了。当然,55这个数字也表现在前门五牌楼等中轴线建筑中;故宫的三大殿是坐落在一个土字形的台基上,太和殿又居土字之中心。土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皇帝自标他就是全国子民生命的主宰……以故宫三大殿为中心形成的北京中轴线上的每一幢建筑的形制尺度,以致每幢建筑之间的间隔距离,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更要强调的是,这条中轴线当时确定的时候,包含了使它成为全国的一条中轴线的意义。皇帝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向南望去,穿过午门、天安门、永定门出北京、过黄河、长江、一直望到南海。一览全国,一统天下。皇帝自认为自己是龙,龙穴上的中轴线就是龙脉,是一条震慑全国的龙脉。北京的中轴线部分是龙首部分。它的建设如果出了问题将要影响全国的安定,所以其建设十分认真。然而,此中轴线建造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好像没有人认真地去探讨过它。挖掘古建文化的理念,是个艰苦的工作,首先必须要深刻地了解其建筑的详尽结构和形制,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我们是搞古建微制复原的,尺度缩小了,但古建筑的每个部件都要按比例复制出来,如:应县木塔、佛光寺东大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等。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哲学理念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如果要想把每一个建筑的文化内涵全揭示出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真想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凝神静气地去做这挖掘工作。但只怕是力不从心了。

南禅寺

茅草亭

建筑美学与风水学

张:当代建筑美学及其文化挖掘得很不够,或者说出现了一段空白期,这个期间古建筑研究造诣较深的专家很少,却有一批走江湖的“风水大师”诱导着建筑风格和格局,您是如何看待建筑风水学的?

赵:您提的问题非常难回答。一提风水,有人就认为是在搞迷信,对风水学全盘否定;另一面是有关风水的书刊漫天飞,风水大师满地跑。这和算命的一样,过去人说:“穷算命,富烧香。”现在人说:“穷急买彩票,倒霉上卦摊。”这是一种社会乱象,是社会愚昧的表现。愚昧就是无知,没有对真理的认知。比如:真正的风水学是什么?我不迷信,我唯物。许多唯物主义的大家都认为:世间万物有阴就有阳,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然而,唯一不承认的是世上有阴间。这样一来,所有宗教信仰都成了唯心的产物。对很多神奇事儿,比如外星人,有人一口咬定那是编造。我从不参与这种讨论,但我有我的思想。地球是亿万个星球之中很小的一个星球,它上面有高级的人存在,你怎么就肯定其他亿万个星球中就没有人类,或有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存在呢?作为人类,应该谦虚一点,要承认在宇宙的生物中可能我们还是比较愚蠢的生物。我经常分析我自己:不聪明,但也不太笨,自懂事起就刻苦学习,但到今天,自己专业以外的事几乎全不懂,自己专业里的许多问题也没搞明白。如今快80岁了,可以给自己下个结论了:我愚。不谦虚地说,社会上和我差不多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人的生命短暂,几十年的时间全用来研究解决一个世上的难题,恐怕还远远不够呢,何况你18岁才成人,之后又要为生活、为杂事去奔波劳碌,安心去研究学问的时间还能剩下多少呢?古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说得好:“神奇没有超越自然,只是超越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世界上留下了多少疑团?神佛鬼怪、圣人、灵异、梦境、野人、水怪、外星人、百慕大、法老的咒语等等。看来人类还要努力学习。有人把风水定论为迷信,是否武断了些。我们古代的建筑风水学一定有它科学的道理,人们从巢居、洞居到半地穴居,再到地面居住。越发展,居住得越安全越舒适。历经了几千年的变迁,人们总结出了一套风水理论,这怎么能是迷信呢?应县木塔千年不倒,赵州桥历经1400年至今可用,北京故宫几经战乱,没有遭到一颗炮弹的轰炸。我们古代的建筑风水一定有它科学的一面,这是古人共同智慧的创造。我们在古建园林中产生的那种心旷神怡的情怡、庄严肃雅的心境、安全舒适的感受,是否是风水理论所给予的呢?

风水学是玄学,是一种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去研究它,这些遗产也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我们老祖宗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产物,不把它保留下来很遗憾。我不是复古主义者,我们研究古建文化实际上首先是在学习历史,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世界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以史为鉴,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借鉴历史就是为了把握今天,从而使明天发展创造得更好。

梁思成先生尊崇中国古建文化,他用毕生的精力去揭示古建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今天新型的建筑。他反复研究北魏时期的永宁寺塔,它高147米,为什么能屹立不倒?他推崇盛唐时期的建筑,100米见方的武氏明堂、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徳殿,雄伟壮观。他赞美古建中的亭台楼阁,华丽精美,无与伦比,他被古代匠师们的工匠精神所感动,谦称自己是“拙匠”。我们就是要把这些被梁先生赞美过的我国历代著名建筑全制作成珍品,以展示给后人。目的就是要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爱民族的热忱,借鉴历史,开拓思路,发展明天。

讲到这里,我很激动,如今我快80岁了,我只恨我的时间太少了。您如果到了我这个岁数,一肚子的东西还没有倒出来,您跟我的心情会是一样的。

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宋式四辅作斗拱

清式翼角

猜你喜欢
古建古建筑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三晋古建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古建军
建筑的“芯”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