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孝珺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1450)
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袁孝珺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1450)
运用问卷法,以250名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情绪的调节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认知情绪的各个因素发展不平衡,总体以积极情绪为主;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存在双向相关关系。
高职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心理弹性
大学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缺少社会经验,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上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既渴望自立自主,又渴望受人关注,情绪也容易出现两极性。由于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涉世未深,认识事物存在偏差,尤其在经历挫折或过激事件时更加无措。高职学生由于学历与学制与本科生不同,相比之下更容易产生自责与自卑心理,容易表现出消极的认知情绪。即便如此,当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困难与挫折时,有的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坚持与克服,有的则一蹶不振,需要寻求社会支持。
为了了解这种两极化现象,国外学者引进了心理弹性这一中间变量,一些研究发现,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容易克服,而这种能力又正向作用于心理弹性,两者相互促进。国内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容易被忽视的对象,如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受欺负儿童、贫困学生、同性恋者等等,丰富了心理弹性的研究领域。
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适应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对情绪内部过程和外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和调节过程。[1]情绪调节方式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认知方式是情绪调节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个体为适应内外环境要求及有关的情绪困扰而做出的认知努力。[2]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研究广州3所高职院校(包含单性别学校和男女混校的综合性院校)的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250份,最终回收230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按性别区分,有103名男生,121名女生;按生源地区分,有106名城镇学生,118名农村学生;按科目区分,有77名文科学生,147名理科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统一对选取对象进行施测。
2.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然后采用SPSS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皮尔逊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工具
1.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中文版,Garnefski编制。把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使用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36个项目的自我报告量表分为9个维度,采用5点记分法,从1(从不)-5(总是),各子量表得分即为相应维度的4个项目之和,子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经常采用此种认知情绪调节方式。[2]
2.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由河北师范大学刘兰兰编制,采用5点计分,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1,分半信度是0.87。[3]
(一)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检验
由表1可知,认知情绪调节中的自责、接受和自我反思三个因子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积极关注、计划思维、积极重评和视角转换、积极认知这五个认知情绪调节因子与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而灾难化和责备他人、消极认知这三个认知情绪调节因子与心理弹性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
表1 认知情绪调节的各个因子与心理弹性的相关
(二)认知情绪调节的因子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由表2显示,认知情绪调节中的接受、积极关注、计划思维、积极重评和灾难化五个因子对心理弹性预测作用显著。具体地说,积极关注、计划思维和积极重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eta=0.250,p<0.01;Beta=0.358,p<0.01; Beta=0.181,p<0.05);而接受、灾难化对心理弹性负向预测作用显著(Beta=-0.120,p<0.05;Beta=-0.149,p<0.05)。这五种认知情绪调节因子的联合测定系数R2为0.503,即这五种认知情绪调节因子能联合预测心理弹性的50.3%的变异量,其中积极关注和计划思维的贡献率较大。
表2 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对心理弹性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高低心理弹性在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检验
运用独立样本平均数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在认知情绪调节因子中,自责、视角转换、责备他人以及消极认知的p值都小于0.01,即高低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在自责、视角转换、责备他人以及消极认知这四个认知情绪调节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认知情绪调节其他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高低心理弹性在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检验
心理弹性是指个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为适应负性情境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因子,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个体的内外环境平衡,维持身心健康;而认知情绪调节也是个体面对逆境时的应对策略,通过各因子起作用,使个体适应环境。Rutter和Kumpfer(66)的心理弹性模型都强调,个体在逆境中对其认知模式,有可能促使个体更有能力面对困境,适应挫折,进而使心理弹性得到发展。而国内有学者认为,不同心理弹性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资源不同,进而会影响到个体采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高职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不均衡,其高低会影响到个体身处逆境或负性生活事件时对问题解决与情绪调节的方式。即便在遇到程度相当的困境或压力时,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够开发心理潜能,善于利用周围的人事物,其内在保护性因子会促使个体树立对压力事件的正确认知,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所发生的负性事件,采取乐观的态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措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负性事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对压力做出积极恰当的反应,使个体对压力的感知下降,从而减轻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冲击,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低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遇到负性事件时将问题过度夸大,怨天尤人,逃避问题,或是过度自责,或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通过各种不良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从长远看会更加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会逐渐固化个体的认知模式,使个体陷入不良认知的恶性循环当中。
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在自责、视角转换、责备他人以及消极认知这四个认知情绪调节因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理弹性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认知情绪调节的各个因子与心理弹性的相关,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对心理弹性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高低心理弹性在认知情绪调节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检验。通过此研究想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计、团体辅导、高职学生职业适应性教育等方面改进,引导学生发展积极正性情绪,并将其应用于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逆境中,促进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充分调动其潜力,发展完善自我,低心理弹性个体扬长避短,转变认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存在双向相关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特点和心理弹性特点,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引导:
首先,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教学。除了校内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空旷场地,对学生开展针对情绪主题的团队辅导,使之认识到积极与消极在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效果,以及当面对障碍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克服当前不利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带学生去户外拓展基地,体验在真实环境中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相互作用。
其次,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创新。只有将校内学习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挫折教育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意识到正性与负性情绪对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不同影响,认识高低心理弹性对其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双向相关,互相促进,个体在走出校园后人格才真正得以完善。
[1]关曦.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路涛,李敏.我国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概述[J].辽宁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GarnefskiN,KraaijV,SpinhovenP,eta1.Negativelifeevents,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1(30):1311-1327
[5]Suniya S.Luthar,Dante Cicchetti,Bronwyn Becker.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
[6]Rutter,M.Resilience reconsidered: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J P Shonkoff;S J Meisels(Eds.).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651-682.
[7]Garnefski N,Kraaij V,Spinhoven P,et al.Negative lifeevents,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1(30):1311-1327.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Regulation Cognitive Emotion and Their Mental Resilience
Fei Xiaojun
(Dept.of Management,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1450,China)
Using questionnaires,with 250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regul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 and their mental resilience.The study finds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emotion is unbalanced,generally dominated by positive emotions and there is two-wa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 and the mental resilienc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e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mental resilience
G40
A
1001-7070(2016)04-0092-04
(责任编辑:彭志雄)(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6-05-09
袁孝珺(1988-),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