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圩交通变革与商业变迁

2016-10-18 06:16李根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运桂林商业

李根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抗战时期大圩交通变革与商业变迁

李根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圩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兴衰荣枯离不开当地的交通运输建设。抗战时期,广西作为连接西南大后方的重要门户,其省内交通建设获得国民政府与广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广西桂林下辖之大圩,自古依赖水运而兴,但随着公路、铁路的建成与快速发展,大圩原有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逐步丧失,原本依附水运而形成的商业体系受到较大冲击,最终导致其商业的衰变。

抗战时期;大圩古镇;交通;商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亡笼罩着中国大地。为适应战时运输需要,国民政府加快了陆路建设的步伐。从桂省的交通运输格局来看,湘桂公路、湘桂铁路相继通车,部分取代了内河航运的地位,导致沿江圩镇商业发展逐渐衰落。本文从战时广西交通运输建设、抗战期间大圩商业发展的变化,交通发展对大圩当地商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考察交通变革与圩镇商业变迁的关系。

一、抗战时期广西交通运输建设日益完善

近代广西的交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单纯的水路运输阶段,以1915年邕武公路修通为截点;水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阶段;水路运输为主,公路铁路运输为辅阶段。[1]

水路方面:水路运输在广西占有重要地位,昔日广西交通多依赖水运,尤其是在未修筑铁路和未形成公路网的年代。广西河流众多,纵观全省各河系,可航行干支流共长约11700里,其分布状况颇为均匀,全省99县约有80县可通航。[2]但广西河流多险滩,航期易受季节影响,阻碍了水运的发展。新桂系当局高度重视水运的建设,有计划地对省内各重要河道进行疏通,使省内水路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西水路运输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船舶在劫难逃,损失惨重。全省船舶原有13098艘,锐减至2519艘。抗战胜利后,航运业迅速恢复,水运再次成为唯一快捷的交通渠道。

公路方面:民国之前,广西交通梗塞,并无近代交通,境内各地来往,均沿用昔日行人小径而已。[3]至1937上半年,全省共建成支线公路1475公里,其中可通汽车的约有1100公里。抗战期间,广州到桂林、赣县至莲塘、衡阳至镇南关、桂林至三穗等道路相继建成。[4]除修筑国、省道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县、乡道的建设。然而,受战事影响,公路建设时辍时修。在日军入侵广西时,广西公路事业遭严重破坏。经过1939年和1944年日军两次入侵,全省汽车数量减少到171辆。战争期间为阻拦日军,国军自行破坏了支线公路1582公里。[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及广西地方政府积极抢修公路,公路交通网络更是愈加完善,对本地区日后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铁路方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省内外交通除水运外,全依赖公路。[6]因此,谈及铁路的作用,首先是为了支援抗日战争运输的需要。1937年抗战爆发,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段正式动工,次年建成通车。此后桂柳段、柳南段相继通车,黔桂铁路也于1943年建成通车。铁路通车后,因运价低、运能大和运输速度快吸引着原本通过水运和陆运进行运输的货物。《桂政纪实》指出:“与铁路平行之客货,几全数为铁路所吸收,公路运输更形衰落,省内商车,纷纷他往,改走衡阳、贵阳、重庆、昆明各处。”[7]

总而言之,因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与广西省政府彼此协作,加快了广西在公路与铁路上的建设,现代运输体系逐渐形成。不可否认,因战事的影响,交通建设时断时续,最终未改变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的局面。但水路、公路、铁路的建设支援了抗战,亦为日后经济的长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陆路运输发展改变了大圩传统水运优势

大圩初兴于宋代,明代与贵县桥圩、苍梧戎圩、宾阳芦圩成为桂省最具代表性的圩镇。[8]清代金武祥赞誉大圩为“临桂东乡巨镇”。[9]大圩商业的兴盛,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水陆交通的优势使其具备了群众聚合、货物流通的重要条件。随着开发边疆的深入和人群流动的加强,移民和客商的进入为省际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重要契机。明清时期的大圩是桂北一带通往西江、珠江,进入广西腹地和粤港最便捷的通道,先后建有13个码头,比同期的桂林还多。大圩借助发达的水路交通系统与外界联系,扩大了圩市商品流通范围,使当地经济不断繁荣发展。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我国城镇经济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广西的主要交通仍是东西走向的江、海水路。多元走向的公路交通虽有所发展,但当时汽车运输载重小、成本高,不适合运输大规模货物,铁路又出现较晚,诸如大圩等因水运而兴起的圩镇未受到实质性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战时运输需要,省内各项交通建设被提上日程。随着公路、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水运地位逐渐下降,大圩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未及时调整,商业发展日益艰难。

三、战时交通格局对大圩商业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大圩商业由盛转衰的催化剂。作为农村圩市,最基本的功能是吸纳货物,使之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因战争的需要,传统的运输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方式所取代,大圩的商业作用随之减弱。此外,大圩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桂江水运贸易存在天然缺陷,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圩的商业发展。

(一)公路交通发展对大圩商业的影响

广西公路自抗战前已开始建设,战争期间进一步发展,其影响虽不及铁路,但也逐渐取代水运。就公路而言,汽车运输具有轻快便捷且转运方便等特点,在战时条件下对于运输战略物资和兵员十分重要,政府亦十分重视对公路的建设。民国时期政府加大公路事业的投入,抗战胜利后又建成容县绿荫至黎村、桂林至灵川大圩、玉林马路圩至新桥等公路。交通发展后,缩短了其他圩镇与通商口岸的距离,他们之间的交易也不再需要经过第三地进行。[10]因为汽车运输更快、更便捷,大部分货物可以直接抵达目的地,不需要中间进行转运和集散。这样,某些圩镇就失去了货物集散、中转功能。依托水运发展起来的排铺、以搬运货物为生的挑夫、沿河而设的商铺都因水运地位的下降受到影响。因此,陆运的兴盛对于大圩经济是把双刃剑。

(二)铁路交通发展对大圩商业的影响

铁路的开通对大圩商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广西抗战以前铁路交通,迄付阙如,迨二十六年始进行铺设湘桂铁路,近为应抗战之需要。[11]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水路进行运输,从大圩经水路将谷米等土产运往广州、香港等地。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桂林的铁路建设才迎来曙光。1938年湘桂路通车后,在物资运输方面及战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湘桂铁路开通后,商运物品量不断上升。[12]抗战时期物资奇缺,农产品和制造品最为社会所需要。但这些产品多是量大值低,公路运输成本较高,水路速度慢,非最佳选择。而铁路运力强、费用低廉、速度快,成为了货物运输的首选。原本通过水路、公路进行运输的货物被铁路运输分流后,通过水路运输进行中转贸易的圩镇受到了影响,以此为依托的商业、手工业等行业受到波及。有学者认为,铁路建成后,如圩市仍处于改变了的商品集散的运输路线上,那么圩市就将会因铁路的建设和发展而发展,反之圩市就会日趋衰落。[13]据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桂东北的桐油、矿产都是由漓江经梧州出口的。但因火车便利,再向北起的客货都改乘火车。”[14]铁路开通后,缩短了运输时间,部分货物不再需要在大圩停留。因此,铁路的发展虽然有利于物资的运输,有利于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但对大圩这类以水运贸易为主的圩镇却弊大于利。

(三)水路交通环境的变化对大圩商业的影响

1.战争阻碍水路运输,影响大圩商业发展

在古代,水路无疑是最为省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清代,随着洞庭湖的开发,湘江商贾日多,所经营的丝茶通过船只沿桂江、西江直达广东,洋货也由广东经广西北运集中。而抗战时期日军封锁广西境内重要河道,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境内的水路运输。

表1 桂江轮渡船运输统计表[15]

由表1可知,至抗战全面爆发后水路运输载货量逐年下降。桂江的民船为广西整个航段民船数量之最,而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桂江,导致水运优势发展无用武之地。据记载:“桂林圩场所卖各物,除蔬菜外,米则多由各乡运来,蛋麦、灰面、白糖多由大圩运来。而杂货、药材、洋货等货物均不多见,盖当时省外水陆交通久已断绝,事实上绝无外货输入之可能。”[16]因此,大圩物资集散的作用降低,导致市场活力下降,商业不振。“战时不少大户人家变卖家产逃亡外地,大量商业资本外流,普通百姓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水运贸易。”[17]总之,战争制约了水路运输的发展,水路运输的衰败成为了大圩商业变迁的主要原因。

2.单一的运输方式影响大圩商业发展

大圩商业的兴盛,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水陆交通的优势使其具备货物流通的重要条件,因而水运对大圩商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大圩的码头、挑夫、船舶都为水运所服务,大圩当地的商人、商铺、商业贸易与水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的大圩商业是十分脆弱的,一旦水运受到影响,将导致整个圩镇经济的瘫痪。至建国初期,全镇有1407户58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7户,4925人(包括船民908人,渔民311人,机关团体427人,家属62人)占全镇人口的84%,商业人口占非农业人口的40%以上。从业人口内有饮食业人口174户708人,占商业人口的一半。[18]据《灵川县志》记载:“解放前,全县专营粮商16户,其中大圩13户,大圩的肩挑粮贩约200人。”[19]因农产品产量下降,以此为生的商人只能另觅他处、商铺歇业、挑夫失业,当地百姓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在服务业方面,民国初期,在三街、大圩、潭下有几家饭店外,其余多为饮食摊担,或逢圩设摊,或早晚挑卖。往来人流减少,以提供住宿卫生的客栈、饭店为生的本地人也就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当交通改道、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水运贸易时,与此相关的产业及从业人员将受到波及。

随着公路、铁路的出现,商人们认识到桂江险滩多,航期短,运输条件差,无法适应不断增长的贸易需求,商人不再倚重水运。大圩过于倚重水运导致圩市功能存在缺陷,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长期失衡的产业发展格局影响了大圩商业的发展。

结论

抗战促使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对大圩产生了影响。在战争环境下,这个格局的形成是快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当正确客观地认识这些变化。由桂江跨灵渠入湘江的水路运输逐步地为陆路运输取代,改变了桂北地区长期进出口均需依赖木船人力撑运的局面。自建圩以来,大圩一直延着传统社会经济的惯性发展,商铺依河而建、百姓依河而居、商业依河而兴。大圩商业体系的运作以水运为中心,商业贸易通过水路运输而实现。因战争的影响,陆路交通体系加速建成,水路运输地位下降。这一变化使大圩原有的地缘优势及交通优势丧失,原本依附水运建成的商业体系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商业的变迁。究其根本,是传统的运输方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致。大圩自身商业发展不平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地未顺应经济发展的走向,失去了改革的先机,最终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1][8][10]钟文典.近代广西圩镇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76,324.

[2][5][11]陈晖.广西交通问题[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7,19,83.

[3]谭肇毅.桂系史探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8.

[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交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32.

[6][12][15]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下)[M].桂林: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印,1948:1042,1043,1072-1073.

[7]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桂政纪实[M].桂林: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篡委员会印,1946:6.

[9]金武祥.粟香随笔(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3.

[13]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34.

[14]徐祝君.桂林市指南[M].桂林:自由报社、桂林前导书局,1942:33.

[16]易熙吾.桂林市年鉴[M].桂林:桂林市政府、桂林市文献委员会,1949:1.

[17]廖江.灵川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446.

The Traffic Changes and Business Change at Daxu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Li Gen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The town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whose rise and fal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ffic construction.After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traffic,which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traffic construction.Howeve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oads and railways,Daxu lost its geographical and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cay of its commerce.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Daxu Town;traffic;commerce

K29

A

1001-7070(2016)04-0047-04

(责任编辑:盘桂生)

2016-05-06

李根(1991-),男,陕西西安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广西地方史。

猜你喜欢
水运桂林商业
桂林行
商业前沿
乐!乘动车,看桂林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