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16-10-18 06:16杨姗姗钟学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戏剧文化遗产广西

杨姗姗,钟学进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杨姗姗,钟学进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众多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为主线,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其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广西;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并取得巨大成就,现已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等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至今,国家相继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也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并先后公布了一大批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旅游活动频繁发生,且旅游经济效益日益突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依据或过度地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严重破坏,甚至面临遗产本身消失的严峻形势。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盲目旅游开发活动给此类型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破坏,确保该区域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研究,这既是规范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保护与利用该区域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之义。

一、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一)遗产概况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别多样、分布广泛。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除汉族外,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等共12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互联网网站、学术期刊网、各大报刊、相关书籍以及田野调查等渠道,发现目前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有5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有2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有33项。

(二)分布特征

由于广西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因而传统戏剧的分布地域亦十分广泛。从分布区域来说,因民族特征、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区域产生并传承着不同的剧种,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各个地区。如,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戏,分布在梧州地区的牛娘戏,分布在南宁等地区的上林傩戏。部分戏剧剧种因流传甚广,而不限于一个区域。如壮族师公戏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尤以河池、柳州、南宁、钦州、百色等地区为活跃;桂剧广泛分布在桂林、柳州、河池、南宁、梧州等地,以桂林为中心向西南广泛传播。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表2所示。

表1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表

表2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比例统计表

由表1、2可以看出,广西各地拥有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南宁市所分布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占总数的20.5%,比重较大,其次是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百色,分别占总数的12.8%、12.8%、10.3%、7.7%、7.7%,而柳州、桂林、钦州、河池、来宾、崇左、防城港、北海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相对较少,占总数的比重较小,从地域上来看,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抢救和保护工作成果较为显著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2月,由中国民协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文化部随之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广西各级政府对此积极响应,自治区文化厅于2005年召开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指导工作。宜州市政府特地组织专家考察宜州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撰写了《宜州市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评估已列入广西首批民族民间文化工程保护试点项目。

2.优秀传统戏剧节目的登台表演

一批民族风格明显、地方特色浓郁、题材丰富多样、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表现感人的优秀剧目不断登上舞台。如壮族剧作家韦壮凡创作的彩调剧《喜事》,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传统桂剧《玉蜻蜓》、壮剧《金花银花》、现代粤剧《潮涨潮落》和苗族舞剧《灯花》等在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中被授予优秀演出奖。为鼓励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截止目前,广西先后举办了九届戏剧展览会,一大批优秀戏曲登台表演,既丰富了传统戏曲的内涵,也有效扩展了广西本土传统戏曲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如2015年10月举办的广西戏剧展览会期间,共有31个大型剧目、88个小戏小品进行展演。由广西演艺集团创作排演的音乐舞蹈诗剧《花山》获得金奖,该剧目提取了花山岩画中的壮族文化内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岩画为题材创作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

3.传统戏剧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

1996年3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制定了广西文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措施,确定了广西文艺事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利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三大战略。同年10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又专门组织广西戏剧界精英在宾阳县召开戏剧座谈会,会议认真分析了广西戏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并达成了共识:广西戏剧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戏剧界应该抓住机遇、奋发图强,让广西戏剧全面走向全国。

4.传统戏剧文化产业初见成效

2012年,广西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体制改革,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戏剧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文艺院团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广西戏剧院及全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广西戏剧发展、广西文化繁荣的历史重任,承担着桂剧、壮剧、彩调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和传承责任。自成立以来,广西戏剧院积极巡演,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广西气派、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特征的艺术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广西对传统戏剧的开发片面地依赖于戏剧的舞台表演、观赏演绎等,侧重于商业上的开发利用,过度重视传统戏剧的外部包装而忽略了其自身内涵,过度重视传统戏剧的经济开发价值而忽视其文化价值。此外,在社会商业利益的驱逐下,已开发的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复率高,内容相似,缺乏地方特色。

2.推广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还显得较为薄弱,尚未真正树立起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良好形象。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宣传,除了需提供简单的观赏外,还应该有专门展示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活动项目、旅游形象的音像画面以及能够生动讲述的优美文字。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在广西丰富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传统戏剧项目被埋藏在民间,还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挖掘、整理和利用。而已经开发利用的传统戏剧项目,因对提高传统戏剧可参与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仅是以表演的形式供游人观赏,缺乏对相关产业链的开发。

4.整体开发水平不高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繁多,但从已有的旅游开发情况来看,目前只有壮剧、桂剧、彩调等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过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而绝大部分的遗产项目还没有进行过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发,可见,该区域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整体水平不高,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根据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在遵循旅游开发的相关原则下,本文将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划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创新型等三种类型,以期为该区域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指明方向,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增长点。

(一)基础型模式

基础型模式是指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最基础的开发模式,属于传统的旅游形式,主要包括静态展示的博物馆模式、依托节庆的民俗节庆模式,该模式以保护和传承为主,开发强度不能过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结合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通过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将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1.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的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也可花样繁多。首先是传统博物馆形式,将广西传统戏剧包括桂剧、邕剧、彩调、壮剧、采茶戏等剧类的剧本、表演器具、表演者的服饰以及关于戏剧的文献资料进行陈列展出,让游客直观地了解传统戏剧文化内涵。其次是现代博物馆形式,主要包括戏剧表演、文化知识讲解、现代科技展示等内容,现代博物馆模式更注重传播、交流、体验等功能。戏剧表演通过组织戏剧表演艺术家进行戏剧表演,让游客和参观者真实感受戏剧文化;文化知识讲解请专业的传统戏剧艺术家通过对历史、文化、技艺的讲解,增加传统戏剧的吸引力;现代科技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给游客,将传统戏剧通过动画制作,转换成能让游客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同时将这些动画制作成书籍、光盘供游客收藏、纪念。

2.民俗节庆模式

祈神时消散的桑烟,碎裂的骸骨,再一次浮现在了他的眼前。是的,这些现象,都在表示神明已经离去,神明已经抛弃了云浮!

民俗节庆模式是指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广西民俗节庆活动中,依托民俗节庆活动,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节庆中的重要项目来进行开发。民俗节庆旅游是以民俗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而开展的民俗旅游活动,是旅游地主题性很强的旅游产品[1]。广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在节庆期间,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节庆活动内容。如南宁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在旅游开发中,可以重点打造桂剧、邕剧、壮剧、采茶戏、丝弦戏、上林傩戏、柴脚戏等传统戏剧的项目,搭建专门的传统戏剧舞台;柳州十月一日至七日风情文化节,节庆中增加有苗族拉鼓、芦笙踩堂、多耶舞等一些民俗风情活动;桂林龙胜红衣节、来宾金秀瑶族盘王节、三江文化旅游节、贺州瑶族盘王节、阳朔渔火节等等丰富的民俗节庆,都可以将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地融入其中。通过民俗节庆旅游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并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传统戏剧文化特色为卖点,办成旅游节庆盛会,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2]。

(二)发展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是指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转变开发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优势互补,同时更注重游客的观赏性、参与性、求新性,主要有依托村寨开发传统戏剧旅游项目的特色村寨模式、综合性和集中度较强的文化中心模式。

1.特色村寨模式

特色村寨模式是指在广西选取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村落,构建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展现原生传统戏剧文化的旅游开发形式[3]。特色村寨模式应选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程度较高的地区为目的地,主要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借助当地自然景色、民俗民居、饮食特色等优势。特色村寨模式可以分为原有村寨开发和新型村寨打造,原有村寨开发对原来存在的特色民俗村寨进行保护性地开发,既展示了传统戏剧和民俗风貌,也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新型村寨打造则是指通过人为的开发打造,以主题村寨的形式,通过人造景观,民俗旅游为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传统戏剧文化、民间风情根据不同的风格汇集在一起,立体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让旅游者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领略到不同戏剧文化的精髓[4]。广西民族村寨特色鲜明,如广西的融水贝江苗寨、龙胜白面瑶寨、龙脊壮寨、金竹壮寨、金秀瑶寨,对这些村寨进行优化改造,融入传统戏剧类旅游产品,扩大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档次,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戏剧民俗文化氛围。

2.文化中心模式

文化中心模式是指将分散在广西的各类别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整合,建造一个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主题的文化中心,项目设计追求娱乐性、表演性、休闲性、体验性,帮助游客在游览之后得到思想、文化境界的提升。文化中心模式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是明确主题,重点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的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游客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不同精彩的戏剧文化。其次是戏剧文化中心的项目设计,主要有展示区和体验区,展示区主要营造传统戏剧所在地真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异地游客能集中式的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俗生活;体验区主要设计参与度高的休闲项目供游客娱乐休闲,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到传统戏剧的演出之中,或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戏剧与电子产品结合,给游客一种全新的戏剧文化体验,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创新型模式是指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开发模式,该模式集结时下较流行的旅游产品优势,更注重创意性、创新性和市场性,主要包括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实景舞台模式、融入影视动漫等创意要素的文化创意模式。

1.实景舞台模式

实景舞台模式是指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舞台,以广西独特的传统戏剧文化为主题,借助华丽的音乐、服饰、舞台,通过宏大壮观、震撼人心的效果,共同为游客展示出一幕传统戏剧实景舞台剧。广西通过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印象刘三姐”“象山传奇”等。实景舞台模式应该依托于成熟的旅游景区,如南宁青秀山景区可以打造邕剧大舞台、柳州大龙潭景区打造壮剧大舞台、桂林七星景区打造桂剧和彩调大舞台等等。首先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化率,将广西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科技的运用,强调高科技设备的设置不能与自然风光冲突,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再次是戏剧节目的安排,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人们更喜欢的元素;最后是舞台的包装,在舞台景区建设一些与戏剧的民族相关的建筑,如鼓楼、风雨桥等,让演出人员着民族装饰等。

2.文化创意模式

文化创意模式是指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强调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模式。戏剧文化创意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广西特有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资源和其他可借助的创意产业元素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策划,设计包装成文化内涵深厚,震撼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戏剧文化艺术旅游项目,再通过项目的市场化运营,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切入点有两种:第一种是影视、剧场。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编排,将传统戏剧融入影视作品中,通过影视作品将传统戏剧以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从1978年以来,广西尚未有关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剧目推出。第二种是玩具、动漫。通过寻找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道具,开发制作成为卡通玩具;结合传统戏剧的开展制作专题系列动画片,综合动画形象,开发建设主题类型公园。

四、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属于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非盈利性社会公益事业,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广西应加大资金的筹集力度,争取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作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应逐年增加对其开发和保护的资金支持,将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的资金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制及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监督作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减免税收、优化投资环境等方式对资金持有者给予政策性优惠,使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广泛参与到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来。

(二)加强传承人的保护,鼓励艺人发展创新

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并完善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传承人的文化地位,强化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赋予传承人与其艺术水平相对应的社会地位,给予传承人必要的资助和福利待遇;做好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在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建立和完善传承人的发掘和培养机制。通过民间调查,为民间艺人建立个人档案,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积极申报各种层次的传承人,帮助传承人建立传承培训基地,鼓励他们对后人的传、帮、带,帮助其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传承人。三是构建传承人的激励机制,开展优秀传统戏剧艺人的命名表彰工作,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使其在整个社会得到认可与尊重;鼓励和保护传统戏剧艺人的传艺、演出、讲学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为他们搭建起传承与弘扬戏剧艺术的平台,同时允许和鼓励传统戏剧艺人进行技术创新。

(三)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全方位提升知名度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仍处于初期,应通过积极的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从而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广西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传播方式,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媒体积极结合,通过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如网络媒体、电视传媒、报刊报导、论坛推介等形式对所开发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进行整体性、立体式的促销宣传,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民众来关注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利于迅速开拓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加快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扩大其旅游的社会覆盖面,同时凭借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兴起势头,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广西,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

(四)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满足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增强广西戏剧旅游的发展后劲。第一,通过把广西各个高等院校确立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专业教育。第二,进一步完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业岗位培训制度,对相关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第三,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台,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适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第四,加大引进国外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人才的力度,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促进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事业的国际化。

(五)转变旅游开发思路,营造体验旅游氛围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要运用体验式开发,满足游客的差异性与多样化的需求,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把体验理念加入旅游开发中,在大众化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中增强传统戏剧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好、更广的经济效益。第一,注重互动。把原来观赏型旅游转变为体验式旅游,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共同演绎传统戏剧,并拍摄成纪念光碟供游客保存。第二,景区设计。从直接体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旅游中的吃、住、行、娱、购、游等相关要素来考虑,应符合要塑造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为游客创造真实的体验氛围。第三,营销策略。开发商在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后,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细化旅游体验的类型,从民族、文化、娱乐、情感、审美、生活方面制定体验营销实施方案[5]。

(六)紧跟市场发展导向,创新旅游产品形态

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需要在重视产品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资源的优势。第一,重点开发传统戏剧风情旅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注意动态和静态的结合,通过节目舞台演绎、戏剧展演等多种形式创新传统戏剧旅游产品。第二,在创新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寻找传统戏剧类旅游新方式,重点加强建设主要景区景点,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第三,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通过调整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结构,对资源进行创新和转型。第四,完善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高旅游的舒适度和方便度,努力将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黄瑜.福建民间节庆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楓亭元宵游灯习俗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30.

[3]陈炜,钟学进,张露露.基于开发方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利用模式研究——以桂滇黔民族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6):229-232.

[4]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21-28.

[5]罗达丽.体验营销:旅游企业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5):81-82.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Guangxi

Yang Shanshan,Zhong Xuejin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As a multi-ethnic region,Guangxi has created rich and colorful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takes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in Guangxi as thread,obtains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 and constructs specific 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s of Guangxi traditional opera.Based on that,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Guangxi;traditional opera;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tourism exploitation

F590.31

A

1001-7070(2016)04-0010-07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6-05-15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FTY003)和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5KFYB04)。

杨姗姗(1985-),女,河南舞钢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钟学进(1987-),男,广西柳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遗产开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戏剧文化遗产广西
有趣的戏剧课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活态文化
戏剧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