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要杰(河南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研究综述
杨要杰(河南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其成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归纳分析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概念、必要性、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侧重现状的描述、以偏概全、对策多是“问题解决式”等问题,今后辅导员科研能力研究的方向应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影响辅导员科研及能力提升的深层次因素。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研究方向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其成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界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概念尚无公认的论述,具有代表性如下几个:沙军[1]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探索出工作规律和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能指导实践的能力;柏路[2]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与工作有关的研究技能;邓德球[3]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指辅导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学术、应用研究和调查的能力;张艳萍等[4]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针对学生成长出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能力;谢晓娟等[5]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包括问题意识、必要的知识储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良好的科研品质等要素。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知,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论述几乎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需要,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四是用理论成果切实指导实践并取得成效。
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必要性或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较多,具有代表性有如下几个:朱立锋[6]认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解决职业倦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王平[7]认为能激发工作动力、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明确职业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成效;殷润林等[8]认为能有效提高工作成效,能促进辅导员全面成长,能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知,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不仅是职业化趋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辅导员科研现状的研究成果比较多,陈九如等[9]认为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相关度不高;辅导员直接上岗,缺乏系统培训;辅导员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辅导员工作压力大,科研投入时间不足。袁慧兰[10]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有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专业指导与训练欠缺;科研层次不高、缺乏理论深度;单兵作战缺乏团队建设等。夏拥军[11]以南京农业大学37名专职辅导员问卷调查为依据,指出辅导员有较高的研究热情,但对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不足,利用学术期刊网资源还不够充分,开展科研还须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通过分析得知,学者们关于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层面主要存在基础较差、科研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投入不够等现状;二是高校层面存在科研氛围不浓、没有科研团队、缺乏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等。
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有如下几个:韩秀引[12]认为科研意识是根本因素,科研资源是重要因素,科研氛围是关键因素,激励制度是催化剂;沙军[1]认为客观环境是辅导员科研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主观不努力是辅导员科研能力不强的关键因素;胡培培[13]认为辅导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马炳涛[14]认为激励制度是最显著性因素,科研意识和科研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既有辅导员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差、主动性不够、时间精力投入少等主观因素,也有高校的科研氛围不浓、培训和专业指导欠缺、科研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因素。
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是辅导员科研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学者们倾向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一是从技术层面建言如何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如陈九如等[9]提出要增强辅导员科研意识,提高科研主动性;培养辅导员的问题意识,增强科研针对性;利用辅导员的学术平台,提升科研专业性。二是从机制层面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如柏路[2]提出构建辅导员的培训机制,构建辅导员参与科研的保障机制,构建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机制,构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内部动力机制。三是从制度建设层面提出解决对策,如花爱军等[15]认为建立准入制度,严把进口关,建立培养制度,提高队伍素质,建立考核、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主动参与科研,完善科研保障制度等。四是从搭建平台角度提出思路,如高鹏等[16]提出搭建基础平台,保障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搭建科研平台,激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搭建激励平台,提高辅导员科学研究的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均对辅导员科研及能力现状进行了描述,而对制约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深层次原因剖析比较薄弱,多数观点仅通过罗列当前辅导员因工作定位不清、职责模糊、事情多任务重等表面现象,还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学科背景参差不齐,基础较差,开展科研“力不从心”。还有观点将辅导员科研问题暗含解决对策之中,提出造成问题根源是现存的政策,只要建立健全政策,辅导员科研就迎刃而解,这些观点有点片面。
如在论述辅导员科研现状时全是辅导员任务重、基础差、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学校缺乏科研平台、科研氛围不好、没有科研团队等,其实并不是所有辅导员的研究成果质量都差,如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科研成果质量就挺高的;也不是所有学校都缺乏辅导员科研环境和平台、没有组建科研团队,有部分学校专门为辅导员营造科研氛围,搭建科研出台,并组建了科研团队,如2011年东华大学建立了《新进专职辅导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细则》,2015年浙江工商大学印发了《辅导员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多数主张根据辅导员科研现状和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学者提出开展科研培训、举办职业能力大赛、完善制度体系、参与校内科研实践等,这种针对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对策能否真正解决本质问题值得商榷。从关系视角来看,现象与本质或是一对多的关系,解决了某种现象未必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说试图通过穷尽现象解决本质问题是行不通的。有些学者提出要建章立制或构建体系,如通过制度导向和平台搭建形成建设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三位一体”机制,即保障机制、促进机制和强化机制,这种制度和体系构建可能导致本不该辅导员某个阶段应有的职业能力以制度化的形式强加给辅导员,如有学者提出要加强辅导员科研考评机制并规定科研任务,这样就忽视了初级辅导员实际情况,这种导向可能会造成初级辅导员不务正业,不顾自身能力去搞低层次的科学研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群体相比,具有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因此,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学生群体而单纯搞科研,更不能抛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而去搞科学研究,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不会推动工作,反而会耽误工作。所以,高校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密切结合工作实际,以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的。因此,今后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研究应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影响辅导员科研及能力提升的深层次因素,并根据《能力标准》中提出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的不同职业功能,提出针对不同层级的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从而构建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科研能力科学体系。
[1]沙军.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O13(5):9O-93.
[2]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O12(1O):79-31.
[3]邓德球.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J].河南科技,2O14(6):23O-231.
[4]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O15(11):1O3-111.
[5]谢晓娟,孙承鹏.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基
于课题研究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O13(6):6-9.
[6]朱立锋.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2O15(6):12-13.
[7]王平.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O14(12):69-71.
[3]殷润林,阳元明.高职高专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O12(2):76-73.
[9]陈九如,乐程,陈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O14(3):17-2O.[1O]袁慧兰.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O14(1):71-72.
[11]夏拥军.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基于对南京农业大学37名辅导员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力
教育,2OO9(2):42-43.
[12]韩秀引.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四类因素分析[J].高校辅导员,2O12(3):23-26.
[13]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O11(2):74-76.
[14]马炳涛.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O15(7):35-37.
[15]花爱军,李凤芹.高校研究型辅导员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O1O(15):33-34.
[16]高鹏,马艳秋,刘娜.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O11(O5):5-6.
(责任编辑:关雪)
G451
A
1008-5254(2016)01-058-04
前言
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以“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63篇(截止到2015年12月10日),其中学术论文61篇,本文提取了近10年(2005—2015年)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40篇(其中硕士论文2篇),在归纳和分析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现状、成因及提升对策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O16-O1-15
2O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课题规划项目“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2O14-MGH-O43)。
杨要杰(1979-),男,河南漯河人,硕士,河南教育学院学工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国家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多次出台文件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辅导员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尤其是2014年3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的颁布实施,在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同时,对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职业化趋势下的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