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会的权威塑造研究

2016-10-18 08:48莫云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会权威惩罚

莫云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高校学生会的权威塑造研究

莫云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调查发现,当下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权威塑造存在忽视奖惩因素对权威的帮助,过度重视内在权威而忽视法定权威的塑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坚持注重学生会干部个人素质的提高、明确对权威的制度规定并发挥外在权威的作用、内外权威相结合并根据工作灵活转化等建议。

高校学生会;权威塑造;个人魅力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学生会服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但由于其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学生组织,虽然处于团委指导下,主体仍是学生,故对其讨论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对学生会的管理方式长期保持不变,使得高校学生会内部的权威塑造与维持的方式也基本保持不变并形成了官僚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学生缺乏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学生会的组织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学生会章程等,导致学生会内部干部权威滥用、权威塑造方式不当的现象频发,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学生会就是个没有规则的“自由组织”。

上述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其实核心内容都是关于高校学生会中权威塑造的讨论。过于重视科层体系会使学生会中的权威充满强制性,而过于注重自治会使学生会中的权威缺乏保障。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以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

一、权威

所谓权威,在管理学方面,管理学大师西蒙把权威定义为“指导他人行动的决策制定权力,上级的行为模式包括命令和预期,下级的行为模式是暂时放弃了自己选择行为方案的权力,并使用接受命令或信号的正式准则作为他选择的依据”[1]。同时,弗雷德·鲁森斯也指出“权威是控制或改变他人的权力”[2]。可见,二者都认为权威仅包含强制性的一面。

上述两者阐述的都是科层制下自上而下的权威,而巴纳德却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威。他提出,权威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命令)的一种性质,通过它的被接受,组织的贡献者或“成员”支配自己所贡献的行为,即支配或决定什么是要对组织做的事,什么是组织做的事。

比上述两类定义更全面的是,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3]”可见他把权威划分了两个方面。同时,公共行政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韦伯做了更细致的划分,根据他的理解,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把权威分为传统权威(基于传统或习俗的权力领导形式)、魅力权威(产生于对领袖魅力的忠实)以及理性法定权威(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三类[4]。

论及学生会这类学生组织的权威,也有学者是这样理解的,认为“权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高校学生组织中表现为学生对其所具有的内涵、效能和魅力等要素的认可、肯定、信服以致乐于接受的一种心理趋势”[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权威确实应该包含强制性的权威和接受性的权威两个部分,这里所关注的权威即指在学生会内部的学生会干部的命令、安排的内涵及目标,既能为学生会成员所理解、认可、信服并能够接受,又有组织规章制度予以保障的一种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奖赏权威、惩罚权威、法定权威五个方面。

二、高校学生会组织权威塑造的现状

笔者根据文献对权威的界定,基于韦伯、巴纳德以及丹尼斯的权威理论,参考李霞[6]、王阳[7]、高夏华[8]、王琳芝[9]的问卷或访谈提纲,设计一份包含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奖赏权威、惩罚权威、法定权威五个方面的五项量表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向曾经或正在参与学生会的学生发放。

根据所得结果,五个部分的得分排序为感召权威(4.0575)>专业权威(3.7987)>法定权威(3.4759)>奖赏权威(3.3019)>惩罚权威(2.5152)。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中权威塑造方式主要依靠学生会干部的个人感召力以及专业权威,而相对忽视通过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等对权威进行树立。

在专业权威部分,主要通过学生会成员对上级的工作能力认同度以及学生会干部依靠工作能力对下属进行影响程度的调查,反映学生会中专业权威的塑造状况。具体而言,学生会干部能力调查题的平均分为3.77,而对于学生会干部工作经验认同度的调查平均分达3.86。两方面的数据表明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有过半数的成员认为其上级在树立权威时依靠了在工作中展现能力的手段,希望用实际行动获得下属的认可。

在感召权威部分,主要通过调查学生会成员对上级人格品质、个人号召力以及其与下属的关系,反映学生会中感召权威的塑造状况。在对学生会成员的调查中,学生会干部的人格品质对权威塑造影响的调查平均分为3.91,个人号召力调查的平均分为4.11,与下属关系调查的平均分为4.12,在总分和各单项分数中都处于前列,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中的权威塑造主要依靠干部的个人魅力以及其与下属的个人交往,在现实中表现为主要依靠学生间的朋辈关系来实现权威的塑造和维持。

在奖赏权威部分,主要包括学生会干部的口头表扬、物质或加分奖励以及对下属的工作推荐三个塑造权威的奖赏方式,反映学生会中依靠激励途径对权威的影响状况。从整体来看,这一部分得分并不算很高,表明在学生会中,缺少通过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对权威塑造产生影响,即使有也仅限于口头表扬的形式,对下属的激励作用偏弱;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在这样的学生组织中奖励制度的不完整、重视程度低。

在惩罚权威部分,主要包括学生会干部的口头批评和行为惩罚两个权威塑造两个方式,反映学生会中依靠惩罚措施对权威的影响状况,此部分得分最低。由于学生会组织是学生组织,学生干部与下属在平时彼此属于同学或朋友的关系,碍于面子或关系层面,无法实施有力的惩罚措施;同时,作为上级的朋友,在没有制度规定惩罚的情况下,下属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认真对待上级的批评。

在法定权威部分,主要调查学生会中的组织体系、制度层面对学生会干部权威塑造的影响程度,主要包括体系赋予学生会干部的权力以及成员间的职位差异。从反馈的数据来看,基本维持在3.5上下,低于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结合奖赏权威和惩罚权威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会中有关制度的规定、奖惩措施在学生会内部的权威塑造中的影响效果并不及其余二者,各学生会对制度方面规定的认识是比较低的,使权威失去了一个客观的保障措施,不利于权威的长期维持。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并结合访谈得知,高校学生会中,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成员,在权威的塑造过程中都比较偏好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最不受大家重视的就是奖赏权威和惩罚权威。当然,这个状态也不是不变的,据被访谈者描述,作为管理者的上级会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缓急程度调整权威的树立方式,在学生会的内部工作中,会尽量偏重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但在老师、校会(对于院系学生会而已)、团委等下达的工作中,会适当依靠法定权威。

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大多数学生会干部喜欢采用口头表扬的形式,缺少物质奖励或者工作上的推荐,并且作为受众的下级,也认为自己收到了口头赞许就已足够。这一点既不符合心理学上“刺激—反应”的相关理论,也不符合丹尼斯对诱导性权威的认可程度。

可见,在学生会中,可能是级别关系原因,下层人员对于上级的奖励并不会有很高期待,或者说不敢有所期待;而上级管理人员虽有奖励的想法,但迫于学生身份本身的限制,也无法采取很好的奖励措施,进一步打击了学生会成员对奖励权威的认同。尽管这样的想法是出于一种服务学生工作的初衷或者是为学生会组织减轻负担的初衷,但从管理学意义上说,却是不可取的。一个缺乏激励的组织,既无法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也无法使自己对下级的权威得到有效的维持。仅靠学生会成员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是无法维持上级权威的,最终也会导致组织的涣散。

上述是对奖赏性权威的讨论,而与奖赏对应的惩罚也是组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策略,其对权威塑造提供的帮组也是不可小觑的。

但通过调查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是,每一项的得分都没有超过3.0的,几乎都处于2.5左右的分值,并且在进行分组差异性分析之后的数据都表明彼此无显著差异性(P值均大于0.05),不仅仅是处于下级的学生会普通成员不喜欢上级通过惩罚的方法塑造自己的权威,就连上级也不屑于或认为不便于采取处罚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甚至是简单的口头批评也不愿采用并且也起不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受访者的反馈,由于大家都是同学关系,这种批评或惩罚的措施既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其重要性也难以得到重视。

出现这样的认识,虽然符合学生组织的某些特性,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组织对成员需要有强制性的作用,也就是规定,而对规定进行保障的就是一系列的奖罚措施,缺乏了惩罚措施,成员就会对组织缺乏服从和畏惧;就本文的研究对象权威的塑造而言,缺乏适当的惩罚措施,下级会对上级的要求和安排产生一种侥幸心理,上级的权威也会受到冲击,无法对下级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

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成员习惯于注重魅力权威和专业权威的塑造,而对奖赏权威和惩罚权威相对忽视。在笔者看来,魅力权威和专业权威可以统归为内在权威,是上级通过对自身的改变和提高对下级塑造的权威,而后两者则是上级通过对下级实施外在影响的方式塑造的权威。内在权威是上级可以不依靠任何外在条件和保障下就能塑造的,而外在的权威塑造方式需要一个成文的组织规章或有力的组织约束力予以保障。

法定权威,既是指韦伯认为的合法型权威,也是指丹尼斯所说的强制性权威,它的特点是通过组织和组织规则去实现和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尤其是院系学生会)普遍缺乏章程或简单的规定,不仅无法对日常工作进行约束和保障,更无法保证学生会干部权威的正常塑造和防止权威的过度塑造及滥用。

三、对高校学生会权威塑造的思考

高校学生会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的丰富和理性认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会非常重视学生会干部的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所以作为权威塑造主体的学生会干部,需要深刻了解这个特性,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个性和工作能力。

在魅力权威的塑造方面,要注重个人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素质的提高,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下属,在无形中塑造自己的魅力权威;在专业权威方面,学生会干部不仅应该在工作中培养和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和下属交流自己的工作想法和经验,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下属的成长。

高校学生会虽然从概念上是一个组织体,但由于其主体是学生,大多数学生会(尤以院系学生会为主)缺乏完备的章程和规定,对权威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学生会的指导老师和中高层在规划学生会发展时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优先考虑章程的制定,从制度层面对权威的塑造予以保障和约束。

在完善组织制度、规章建设的基础上,无论是学生会普通成员还是学生干部都应该努力转换自己的思想,要清楚认识到学生会组织应该具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功能。在奖赏权威方面,学生会干部应在降低物质开销最低化的前提下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工作推荐;而在惩罚权威方面,学生会的普通成员应该对上级的口头批评予以重视和反思,而上级也应该适当施加一些非言语的惩罚措施(例如减少下级某项工作的参与度或者增加工作量等),让自己的权威塑造得更有力度。

在学生会干部塑造自己权威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内外多种方法塑造自己的权威,只有把两类方法、五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不打压下级积极性,也维护自己权威的目的。

但同时,内外权威的结合并不代表在任何情况下,四者的重视程度平均化。上级应该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因地制宜地运用不同方法塑造自己的权威。在工作环境轻松、工作内容是学生会内部活动的工作中和时间段,可以较多采用内在权威的塑造方式,强调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下级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面对外部下达的任务、时间紧迫的工作时,应该偏重外部权威的塑造,给下级施加一定压力,在保证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让下级对权威产生一定的服从心理。

[1]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OO4:167.

[2]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OO3:31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4]Weber M.The Theory Of Socia1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97.

[5]朱益飞.论高校学生组织权威的树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1(23):166-167.

[6]李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教师权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OO6.

[7]王阳.小学生视野中教师权威的变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O13.

[8]高夏华.班主任权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O13.

[9]王琳芝.现代村级组织的权威建构与表达[D].长沙:中南大学,2OO9.

(责任编辑:吕萍)

G647

A

1008-5254(2016)01-047-04

2O16-O1-O6

莫云(1992-),男,壮族,广西柳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O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会权威惩罚
高校二级学院学生会的建设与管理
——以榆林学院为例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