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思考

2016-10-18 08:48崔志胜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崔志胜(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思考

崔志胜(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目的在于巩固全党、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国民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起着一个根本的引领作用,而国民教育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与宣传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是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民教育既承担着对国民进行知识文化普及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人才竞争优势,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国民教育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国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造就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即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1]。而国民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通过国民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能够使人们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能够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道德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不断促进人的个性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国民教育在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一个国家的文化保持民族性的根本所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人们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思想真谛,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使其始终成为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旗帜。国民教育不仅具有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功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才可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才能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创造,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时代的因子和新的东西,从而使民族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文化的发展活力,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社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水平,进行文化知识的创造,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维系公民个人同国家之间紧密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强化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使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情系祖国、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奉献自己的终身。要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必须通过教育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而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二、国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起到一个根本的引领作用,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推动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国民教育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造和理论的大众化及广泛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作为一个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起着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指明了国民教育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在内容和目标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目标来看,开展国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现实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充斥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始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旋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校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2],这就凸显了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民教育就是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公民进行文化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真正的意蕴不仅在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承,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增强公民的国民意识,促进公民健全人格的养成,从而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国民教育一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高素质的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国民教育还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造任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途径分析

正是基于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一方面要把国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和平台作用;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前提基础,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当中,明确教育教学的鲜明导向。各层次、各学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核心价值在教材内容中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主题,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各个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其融入中学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目的。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将其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中学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二是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努力创新中学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体现时代性、反映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新路子,以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鼓励和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和空间。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践行者。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其他学科之中。在中小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教学中,尤其是要重视语文、生物、历史等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如通过语文课中的古文诗词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通过历史课堂可对学生进行党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通过音、体、美、劳等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之中,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形态,是对学校发展理念、教学理念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无疑需要有一个科学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当前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舞台。学生社团是指学校中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自愿参加和组成的学生团体,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探索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加强社团与社会的联系。充分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资金来源,注重精品社团的培育,对有价值和有前景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要能够突出主流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让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以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其身体力行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应充分重视红色教育基地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到延安、井冈山、红旗渠、焦裕禄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和学习,通过实物和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去认识和了解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深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对党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使党的艰苦奋斗、敢于争先、勇往直前、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很好传承。同时,做好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从经费、政策等各方面对活动予以帮助和支持,使学生通过下乡调研、支教等多种形式亲身践行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和体验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城市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身情感得到升华,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得到强化,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此外,可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开展大型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通过免费开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和开展社会模范人物事迹的宣介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社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的展开,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才能使其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从而增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因此,新时期必须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就是说,除了要发挥学校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充分重视家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4]”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场所,父母的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因此,要使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就要使父母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发挥家长对孩子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要使价值观教育取得成效,家长还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加强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疏导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从而促进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泛性、渗透性,注重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价值观的熏陶,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并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真正把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落实到位。

[1]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一)(1973年12月-1992年9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7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O14:53O.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O14:1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2:364.

(责任编辑:吕萍)

G641

A

1008-5254(2016)01-042-05

2O16-O1-O6

2O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培育研究”(2O15-ZD-1O3)、2O14年度河南大学基础科研业务费新兴交叉及特色学科培育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研究”(xxjc2O14OO25)。

崔志胜(1974-),男,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