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君,罗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石海君,罗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全过程,使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五位育人”格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巩固大学生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的光荣使命。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共同精神追求。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人从中获取精神动力,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增强“三个自信”。大学生是实现我们发展目标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等教育的必需环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立德”,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做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工作十分重要。当代中国呈现出社会信息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环境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在其指引下不懈奋斗的地方。但是在多元思想条件下,一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和错误思潮通过不同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特别是西方“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困惑,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因此,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武器。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3],具体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战精神等。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充分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培育和弘扬国家至上、意志坚定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和弘扬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牲小我、服务大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精神。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今天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自觉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文化,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武器。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于核心地位,而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儒家优秀的道德思想主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与他人和谐关系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爱国爱民,集体本位”思想;克制私欲、诚信待人的“节俭知足,诚实守信”思想;合理追求物质利益,不损人利己的“以义为上,以德为先”的思想;吃苦耐劳、止于至善、积极有为、勤勉为人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等[4],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在赋予新的内涵前提下,培育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既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其他路径的重要育人功能,形成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结合的“五位育人”格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结合经济、社会、文化、思潮复杂交织的局面,联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把弘扬核心价值观与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运用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疑释惑和教育引导。其他课程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有校外的活动,也有校内的活动;既有社会生活活动,也有社会生产活动,具体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等内容。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促进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走出校园,到基层、工农群众中去,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通过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活,从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情、国情;亲身感受社会良好风尚,使大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思想引导、言行规范、精神激励的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选择,在言行上规范大学生,指引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向,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地为理想信念奋斗。因此,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高校校园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也有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具体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教风、学风、师生言行等内容。具体来说,开展如科技、学术、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文化活动中,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结合传统节日、学校重要庆典等开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刊、校报、校内广播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利用校园传播媒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如张贴横幅标语,办好“廊壁文化”“班级口号”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受教育。
高校日常管理和服务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管理与服务全过程。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日常管理中。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日常服务的育人功能,广义上是指渗透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服务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狭义上是指通过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高校日常服务中。一方面,高校日常服务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日常服务自身也要实现育人功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服务工作人员,加强理论水平,提高思想素质,在日常服务中感染和激励大学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O15-O1-2O(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O14:2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O14.
[4]郑珠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O14:236-239.
(责任编辑:关雪)
G641
A
1008-5254(2016)01-039-03
2O16-O1-O5
石海君(1992-),男,四川宣汉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O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罗娜(1992-),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O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