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良
又到一年招考季。让我想起作家莫言在政协分组讨论时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取消小升初、中考,根据平时考试成绩及高考成绩分流考生,一部分进普通高校,一部分进职业院校。
莫言认为学制缩短,学校就拿不出那么多时间进行低效乏味的复习了。但是谁又能保证各个学校为了考出好成绩,不大大压缩新课程授课时间,从而拿出两年或者是更多的时间进行重复低效复习呢!
话又说回来,取消小升初、中考选拔性的考试后,所有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一起向前赶”的模式,看似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与平等的受教育权。在外在压力解除的同时,却没有有效的跟进措施,也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目标与努力方向,造成更为棘手的教育难题。
建议施行小学到高中一贯制教育还忽略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初中毕业生规模超出高中教育的接纳能力。这矛盾的解决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以及各地高中现有的发展水平。
取消升学考试不具备现实条件,并非表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无能为力。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同样,中考也引导着初中教育的方向。改革现有的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为以学业水平为主辅助其他素质评定为参考的模式,或许能够改变教师和学生分数至上的理念,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比如山东省普遍推行的以学业水平为主,参考综合素质评定的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唯分数至上的升学观念。在升学考评中兼顾了学生的品德、能力、交流、运动、审美等方面。北京即将执行的文化科目“必考+选考”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在中考评价体系中发挥其特长和优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为了体现教育公平,给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湖北、湖南、广东、河北等省份采取了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按照一定的比率把指标分配到对应的小学和初中,适当地向农村学校边远山区学校倾斜。同时山东绝大部分地市都适当提高了特长生的招收比例。
东部部分地市开辟了初中生教学实践基地,以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把初三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到职业教育集团就业班进行深造,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推荐人数及平常动手实践的成果给予学校考评上量化加分,这也算是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以上种种招考措施的实施抑或是即将实施,都体现了招考评价体系人文性的关怀和对学生特长及个性的尊重。
因为招考评价体系趋向于多元化,所以家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进而分散对中考文化科目分数的关注度,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厌学情绪严重的根源不在于学制的长短,而在于升学考评标准过于单一化,从而倒逼各个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分数。
(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舍利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