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月
在当今的教学中,许多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真实体验,限制了学生对文字的想象空间。教学应着眼于“关键词”的运用,并以此为突破口组织教学,避免教师教学“满堂讲”“满篇论”的局面,引发学生主动思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总揽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一、聚焦“关键词”,领悟文章主旨
例,薛法根老师所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样揭示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定起来。)
如果说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课题中的“关键词”则是文章的重中之重,绝对不容忽视。新《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薛老师正是透过题中的“关键词”——“必须”,直奔中心,引领学生窥视文章主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将教学内容难点消减到尽可能小,真正启动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二、理解“关键词”,深入认识人物品质
通过 “关键词”的课外资源拓展,可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词语,深入认识阅读对象,走进文本。
《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这样一句:“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在教学时,仅从字面理解“教头”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为教学重难点服务。实际上,“禁军”是宋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最为精锐的军队,而“禁军教头”是这些军队的训练员,即教他们武术、战术的总教官。主人翁林冲就是这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从此角度看来,林冲的武艺何其了得,必然是身怀绝技的。即便如此,他还对洪教头彬彬有礼,更可看出林冲为人谦逊有礼、严谨缜密,进一步认识林冲“非比他人”的不仅在“武艺”,更在其过人的“武德”。
三、感受“关键词”,理清情节,剖析寓意
新《课标》指出:“语文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苏教版课文《揠苗助长》以一个“急”字贯穿始终,禾苗长得慢的时候,农夫急;拔苗时,农夫的心里也急,巴不得快点让禾苗长高一大截;当儿子回来告诉他禾苗都已经枯死的时候,农夫的心里更急。
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是文章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下文的重要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扣紧重点字词体味文章情感的方法,设计如下:(1)“巴望”能换个什么词?(希望、盼望等)这么多的词为什么用“巴望”呢?“巴”是什么意思?(急切、迫切)所以比其他词更能体现出农夫那种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2)自由读第二、三段,思考:农夫心中很着急,为了让禾苗快快长,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做了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四、品味“关键词”,走进作者写作情趣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泉城》趵突泉一节时,先为学生播放了趵突泉的一幅幅图片,学生随之传来阵阵惊叹。但从学生缺乏感情的朗读看来,这惊叹声仅仅是学生对图片的惊奇,并非对于文字的真切体验。
教学珍珠泉时,没有清晰的图片。笔者便回到课本,带着学生抓住形容泉水流势的“拎”字。论及此处,学生不约而同地伸出小手比画了起来,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多可爱的泉水呀!”可爱?是呐!这泉水的生命并非像是他人赋予的,其本身也正似有生命的人!笔者灵机一动,立即接道:“如果说趵突泉是生机勃勃、跃跃欲试的少年,那珍珠泉呢?”“就像是顽皮可爱、伶俐活泼的小姑娘。”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回答,我欣喜万分!笔者终于看见孩子们从文字中走进去,体验到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将计就计,笔者以同样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归纳出了五龙潭、黑虎泉的“脾性”。“汇注”多处泉水而成的五龙潭恰似宽容博大、包容一切的老者;“喷吐”汹汹泉水的黑虎泉犹如威武雄壮的汉子。“是呀!难怪作者喜欢济南的泉水,原来……”“济南的泉水都是有生命的!”“还各有各的脾气!”
由此证明,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非从图片而来,而是从课文描写珍珠泉的“拎”字得来。此时正是学生迸发智慧的时刻,这样的文字体验远远超过了看图的直观感受,真正走进了作者写作的情趣之中,正可谓“拈一叶而知天下秋”。
笔者认为,离开品味揣摩具体语言的“空对空讨论交流”,没有以“关键词”做“理据”的教学,是为了教学而教学。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品味揣摩具体语言的自然过程,应根据字词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字词进行朗读、理解、感悟,真正让字词教学“厚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