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将欧洲的传统文化、文艺与美学思想涵盖在好莱坞传统喜剧电影的框架中,表现了战争、人性、情感等多重主题,是将好莱坞的喜剧电影与欧洲艺术电影的特色相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从影片的主题、叙事结构、画面、配乐四方面来浅析《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布达佩斯大饭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41-02
2014年初,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新作《布达佩斯大饭店》亮相于大银幕,这位被誉为“作者性与商业性兼备”的好莱坞导演在其新作中依旧延续了童话般的故事创作以及“形式主义”的影像风格。《布达佩斯大饭店》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前的欧洲社会,在这座虚构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讲述了一段充满戏剧性又有些荒诞离奇的欧洲故事。
《布达佩斯大饭店》将欧洲的传统文化、文艺与美学思想涵盖在好莱坞传统喜剧电影的框架中,表现了战争、人性、情感等多重主题,是将好莱坞的喜剧电影与欧洲艺术电影的特色相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从影片的主题、叙事结构、画面、配乐四方面来浅析《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艺术特色。
一、影片的主题——致敬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与缅怀逝去的欧洲文明
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结尾处的致谢名单中,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排在首位,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回答采访时戏称“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在剽窃原著”,影片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并且在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叙事内容等方面还原了茨威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中出现的诸多主题。《布达佩斯大饭店》正是在向茨威格致敬,同时也在向茨威格文学作品中对“二战”前欧洲社会的精致描写致敬。
作家茨威格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大饭店中,导演以此为创作灵感,将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虚构出来的,绵延雪山中的欧洲小镇上名为布达佩斯的大饭店,这座饭店宏伟、壮观,在20世纪30年代辉煌一时,它是欧洲社会的缩影和象征。
电影中的主人公古斯塔夫恰恰代表了逝去的欧洲文明,并且在其人格精神上具有作家茨威格的影子。他的生活忙碌并富有激情,谨遵欧洲上流社会的礼仪;他富有同情心,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他热爱艺术,懂得欣赏诗歌和绘画;他勇敢,珍视尊严。古斯塔夫映射了作家茨威格的人格与信仰。影片结尾,他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和保护门童穆斯塔法而被纳粹射杀,也暗示了茨威格的悲剧结局——1942年,茨威格与妻子自杀,并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母语世界已经沉沦并抛弃了我”,“而我的精神家园欧洲亦已自取灭亡”。
二、影片的叙事结构——嵌套式的叙事安排
《布达佩斯大饭店》采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展开电影叙事,通过这种“戏中戏”的叙事手法为影片构建了四个层次的叙事内容,第一层叙事为:影片伊始,来到公园祭奠作家的少女在雕像前阅读《布达佩斯大饭店》;第二层叙事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作者在1985年的自述;第三层叙事为:时光回溯到1968年,作家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与年迈的饭店主人穆斯塔法相遇,并听其讲述了一段关于大饭店的传奇故事,在二人的晚餐中,故事娓娓道来;第四层叙事为年迈的穆斯塔法口中的传奇经历:布达佩斯大饭店曾经的管家为古斯塔夫先生,而年轻的穆斯塔法在当时不过是追随着他的一介小小门童。古斯塔夫为人正直,精明能干,在他的经营之下,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了当时欧洲远近闻名、宾客络绎不绝的度假胜地。古斯塔夫和年迈的贵妇D夫人情投意合,D夫人去世后,在遗嘱中将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留给了古斯塔夫,这一举动惹恼了她的儿子迪米特里,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古斯塔夫的厄运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整部影片中,讲述早期古斯塔夫传奇经历的第四层叙事内容为影片的核心。导演采用多个层次的叙事安排,为观众呈现了丰富的叙事效果。首先,不断变换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丰富了整部影片的视角;其次,通过讲述者“自述”对观众的不断提醒,强调了故事的虚构性;此外,通过剧中多个人物角色对作家茨威格的映射,既展现了茨威格的人生经历,又表达了茨威格的精神世界;最终,影片表达了一种对失落的欧洲精神的传承,即代表欧洲文明的古斯塔夫将其精神传递给坚守欧洲文明的门童穆斯塔法,再由穆斯塔法传递给书写欧洲文明的作家,最后由作家传递给读者和观众,逝去的欧洲精神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三、对称式的画面构图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采用了极为精美的对称式构图,影片大多数画面的构图是完全对称的,通过这种严谨、精准、工整的构图方式,展现画面内部各元素平均分布,缔造画面的平衡、和谐以及人物始终处在画面中心的精美效果。此外,导演也通过画面的构图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彰显影片包裹在多重主题之下的,对于“人性”、“生命”的思考。
(一)社会地位对人性的束缚
影片中,导演刻意采用了人物处于中心的对称式构图,突出表现残疾的擦鞋童卖力为读报的老绅士擦鞋的场景,并由擦鞋童卖力的“动态”与老绅士的“静态”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此处带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冲击,反映了社会身份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不平等以及被凝固的人性思想。
(二)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影片中,在古斯塔夫送D夫人乘电梯离开大饭店的封闭场景中,场景内的四个人物依次排成45度斜角,构成封闭式空间的对角线构图,画面中的人物产生挤压感,且始终呈现出一种“静态”画面,刻意呈现出了一种压抑的视觉感观,同时在侧面反映了D夫人因恐惧死亡而产生的心里畸形。此外,在D夫人死后的追悼会上,律师宣读遗嘱的封闭空间中,导演运用了对称式构图,突显了画面两侧密集的追悼人群,隐晦地讽刺了这些本应悲伤的参加葬礼的亲属们却变成了虎视眈眈的觊觎财产的竞争对手,彰显了人性在欲望面前的可悲与丑陋。
四、动人心弦的电影配乐
电影配乐,作为音乐与电影两大艺术门类珠联璧合的跨界艺术,其功能可以概括为:直接叙述电影的相关情节;描绘电影角色的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情感或表现情节内涵;渲染故事氛围;展现时代、地域与民族特色;概括影片主题等。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作曲家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以其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为电影创作了32首风格多样、动人心弦的原创音乐,并因此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配乐奖,本片配乐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音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
该片中,透过音乐传达情感的典型范例之一是年老的穆斯塔法讲述自己初入布达佩斯大饭店并成为古斯塔夫的学徒时,通过每日的学习与工作,对古斯塔夫和大饭店渐渐熟悉的片段。这个片段使用了体裁为协奏曲的古典音乐作品《琉特琴和拨弦乐器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板》并延续了3分51秒,音乐在重复的主旋律中推进,拨弦乐器的灵动轻盈仿佛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音乐补充了画面没有表现出来的含义:明快的大调与鲜明的节奏带来的欢乐感,仿佛让人感受到了穆斯塔法的精神焕发,感受到他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对古斯塔夫的尊重与崇拜、对阿加莎的温柔爱恋。
五、结语
这部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韦斯·安德森式”第八部代表作为我们完整呈现了一部像童话般精美的传奇故事,一段仿佛转瞬即逝的欧洲旅程,一部浓缩茨威格人生信仰及文学精华的史诗巨著,一首歌颂人性光辉的悠扬赞美诗!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安德森.王琪峰编译.斯蒂芬·茨威格:《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N].中国艺术报,2014-03-31(007).
[2]曹娟.《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影像美学[J].电影文学,2016,(3):125-127.
[3]丁桢桢.韦斯·安德森式电影画面的叙事风格——以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J].电影评介,2015,(03):40-43.
[4]娄云,叶子.明亮的忧伤纯真的情怀——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音乐简析[J].音乐传播,2015,(3):108-110.
作者简介:
穆小龙(1989-),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2015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