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016-10-17 00:21邢星
今传媒 2016年8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传统文化

邢星

摘 要:当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多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文化价值,出现泛娱乐化的态势,而2013年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则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文化价值创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植入节目中,在播出后不仅获得了高收视,还得到了业界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以《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的背景为切入点,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而反思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期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传统文化;电视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01-02

2013年第四季度,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以近乎“零差评”的口碑成为了年度电视综艺节目热议的焦点,2014年6月,《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再创佳绩,而在2015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也以5亿元的冠名费成为2014年最贵的电视节目,是什么让受众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对此节目情有独钟?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心理、生理的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应当从社会历史方面去寻找。[1]”《爸爸去哪儿》正是在节目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观众的青睐。本文通过解析《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的背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分析,进而反思当今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爸爸去哪儿》热播的背景分析

1.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里,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导致了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事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我国的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养老问题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全面的社会福利养老在我国目前还难以施行,家庭养老仍然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的养老特色。而仅从法律层面约束人们的养老行为还远远不够,从道德层面来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更好地教育他们,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爸爸去哪儿》节目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亲子互动主题的呈现,为解决现有矛盾提供了思路。

2.媒介环境

针对当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情况,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加强版“限娱令”,对娱乐节目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以及过度模仿的情况进行了整治,满足了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极大地规范了我国卫视频道的综艺节目,同时也促使各大卫视频道走上了“精品化”发展道路,而提升节目的文化价值成为了“精品化”发展的不二选择。针对现今的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进入到了“模仿”阶段的现状,各大卫视在引进节目时要十分慎重,一旦引进或本土化改造失败就会造成整个卫视声誉以及收视率的下降,也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而《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版权引自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相似性,特别是在家庭伦理观念方面与中国十分接近,这也是此节目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3.受众群体特点

新华社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对新浪微博相关文本所做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群体特征是:年轻女性受众为主体,多分布在发达地区,有新媒体使用习惯,并乐于分享和表达,家庭观念重,对亲子关系有更多的焦虑和更深的期待[2]。而通过对节目的收视群体进行分析可知,他们大多是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年轻父母,对于亲子关系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并且他们的成长是伴随着电视发展而成长的,有着一定的收看电视的习惯,因此,面对现今网络和新媒体抢夺了一部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收视习惯的局面,电视综艺节目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创新,生产出适合受众品位的精品节目,才能在受众市场上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爸爸去哪儿》节目正是准确把握了受众群体的特点,并在亲子教育上为年轻父母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二、《爸爸去哪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儒家孝悌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都记录着古人的孝悌思想,《孔子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爸爸去哪儿》节目通过情节的设置以及孩子天然的情感流露来弘扬孝悌精神,满足了观众在精神以及情感上的需求。第一季威海荣城鸡鸣岛站,当地有很多因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独守在家的老人,节目组为孩子们设置了帮奶奶捶背、剥花生,陪爷爷聊天、做游戏的环节。而节目第二季更加注重对于孝悌思想的传达,为孩子设置了“给爸爸洗脚”的环节。综观这个节目不难看出家长和孩子们都经历了一次心灵成长。这些细节都在节目中表现出了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儒家孝悌思想。

2.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这种优良传统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孔子曾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吃苦耐劳精神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就越发显得落伍和俗套,而《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明星爸爸和孩子们从舒适的都市来到农村、沙漠,从温暖整洁的楼房来到了低矮破旧的农舍,没有了妈妈和保姆,爸爸们要亲自为孩子做饭,还要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而通过父亲带领孩子战胜困难,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让人们重温了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之,每一次爸爸带领着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克服艰难条件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对吃苦耐劳精神的呼唤。

3.“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对天人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孔子说: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效法天道。《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取景地多选在自然环境保护的很好的偏远地区,通过这些地区如诗如画的风光,如呼伦贝尔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云南普者黑清澈见底的湖水,让生活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而通过孩子们放飞鸟儿去天空翱翔,给鸟儿喂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触碰到了潜藏在人们心中的那份久违的美好,于无声处默默提醒着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自然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三、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启示

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进入到了真人秀时期,不仅开启了电视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提供给了受众一条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途径。但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收视率的压力下以大批量、快节奏的超常速度发展,将受众带入到了“娱乐至死”的时代,而《爸爸去哪儿》节目因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受到观众青睐的现象,值得中国电视媒体的反思,也给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回归传统文化,具备人文关怀,提升节目的品质和品位

目前,我国的一些电视媒体在收视压力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惜降低节目的文化品位,在真人秀节目中设计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场景,导致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粗俗化问题,一部分节目为了强调和突出娱乐精神,甚至走向了极端化、偏执化。在近几年的电视真人秀中,以“虐星”作为卖点的真人秀节,如《这就是生活》中要完成急速漂流,嘉宾被吓得大哭。这样通过展现别人的痛苦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来吸引受众眼球的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了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常态,各大卫视也大都陷入了“唯收视率论”的怪圈,而以弘扬亲情、孝道等传统文化精神而备受好评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真人秀节目中,也可以将节目做成精品,是从根本上提高真人秀节目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位的关键,而电视媒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节目主题不仅摆脱了真人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且在提高节目品位的同时也使节目具有了很大的社会价值。

2.引进节目要以中国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为标准,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鼓励原创节目

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必然会带有国外的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的痕迹,应剔除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水土不服的元素,发扬重人伦、轻利益的温情文化才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的:“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对它的评价和阐释必须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理论,作家、艺术家不买账,人民大众也不接受。[3]”《爸爸去哪儿》节目在形态上,除了借鉴韩国版本的五位明星父亲与自己的子女一起旅行的模式,还注重表现明星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在节目的制作上,更注重契合国内受众观看电视的习惯,将亲子互动的全过程紧凑轻快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事件发展的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面对现今社会转型期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生活,人们拥有着多元、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以及求新、求美、求知的文化心态,这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电视节目的格调也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氛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成功范例,证明了以猎奇为目的的真人秀节目的生存和创新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而具有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的高端节目才是未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健康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景洋.爱在那!爸爸去哪儿大数据解读[EB/OL].新华每日电讯. 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11/08/c_132869077.htm,2013-11-08.

[3] 人民网.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尊重民族审美 重塑批评精神[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0/c70731-25866653.html,2014-10-20.

[4]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 彭立荣.儒文化与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李佳芳.《爸爸去哪儿》文化价值创新分析[J].现代视听,2013(10).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传统文化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