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福建省“三经普”数据的分析

2016-10-17 09:36郑清贤林发彬
闽台关系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投入产出增加值

郑清贤,林发彬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福建省“三经普”数据的分析

郑清贤1,林发彬2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利用福建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就业人员的分布特点,并通过就业弹性系数,直观地探讨结构性需求因素如投资、消费、出口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福建省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需求面临的制约因素有: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扩张不能有效带动就业;最终消费引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偏低;人力资源基础薄弱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福建省需要处理好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便利化环境、多举措吸引居民境外消费的回流,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地区投入产出表

一、理论与文献简述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经济增速的变动必将引发对就业人员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就业人员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必将从供给层面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由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不可避免,短期经济波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了经济学中最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此有许多经典的论述。奥肯定律描述了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即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GDP下降2%。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产出、就业之间的变动关系。简而言之,在短期,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种情况下,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产出增加,扩大就业;在长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因为工人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使实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于是,提高通货膨胀水平,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运用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在经验检验时,通常要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率变化、失业率变化或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其他因素,这导致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表现形式都较为复杂,均有非线性的特征。[1-2]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文献运用就业弹性系数,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3-4]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就业弹性系数会在某个水平上下随机波动,不会出现急剧的升降或剧烈的起伏。与既有的研究不同,本文利用2013年福建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简称“三经普”)数据,将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结构性需求因素,如投资、消费、出口与就业问题相联系,运用就业弹性系数直观地探讨这些结构性需求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期望从中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二、福建省就业人员分布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福建省目前的整体经济情况,也与全国“同此凉热”。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是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 9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9.0%[5];2014年全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 0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 %。[6]可见,福建省经济增速已由2010年开始逐渐回落至近两年在个位数区间内运行(见图1)。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尽管如此,福建省“三经普”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省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数为2 036.0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370.83万人,增长22.27%;就业人数占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达79.57%,比2008年末高出9.88个百分点。[7]福建省就业人员分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机构类型看,企业法人单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截至2013年末,福建省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吸纳了1 382.44万名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7.9%,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在企业法人单位就业的人数达1 193.05万人,占福建省全部就业人数的“半壁江山”以上,达58.6%,企业法人单位当仁不让地位居福建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龙头”地位,是大部分劳动力就业时的选择。

第二,从产业分布看,就业于法人单位的人员明显集中在第二产业,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集中在第三产业。截至2013年末,福建省有899.25万人在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就业,超过法人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半数,达6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有483.19万人,占35%;从事第二产业的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吸纳了21.55万名就业人员,占第二、第三产业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所吸纳就业人员总数的8.2%,第三产业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有241.19万人,占91.8%。

第三,从行业分布看,法人单位和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行业集中度大、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13年末,在福建省法人单位从业的人员中,位居前三甲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与批发和零售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71.3%。其中,制造业的就业人员中有328.86万人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11)将制造业共分为31个大类、175个中类、534个小类。参照现有研究中的行业分类方法,本文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统称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58.48%。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居首,住宿和餐饮业次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居第三,这三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占全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的80.5%。

第四,从设区市分布看,就业人数的不同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013年末,法人单位中就业人数名列前三位的设区市分别是: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共有900.51万人,占65.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就业人数名列前三位的设区市是:福州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共有140.99万人,占53.7%。显然,地方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该地区的就业规模。

三、从需求端解析福建省就业弹性系数

(一)从需求端解析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就业人数变化率与增加值变化率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表明增加一个单位的增加值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用公式表示如下:

(1)

上式中,E表示就业弹性系数;L表示就业人数;ΔL表示就业人数的变动;N表示增加值;ΔN表示增加值的变动。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长有赖于需求端(即投资、消费、出口等)的驱动。由产业关联理论可知,各项需求通过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激发总产出,进而诱发出不同的增加值。从投入产出表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就是将各项需求所诱发的增加值进行合计。与此同时,在各项需求激发某个部门的生产并形成增加值的过程中,该部门为了满足生产往往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就业人员。于是,各项需求也形成了对就业人员的引致需求。因此,通过公式(1),从需求端解析就业弹性系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受需求端驱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情况。

在公式(1)的计算过程中,各项需求诱发的增加值及其对就业人员的引致需求,必须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首先是计算各项需求诱发的增加值。简单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2)

其次是计算各项需求所引致的就业人数。定义第j部门的劳动力投入系数为:cj=Lj/Xj,其含义是第j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C=(cj)1×n,为劳动力投入系数矩阵。用矩阵C替换上面的增加值系数行矩阵V,即可得到各项需求所引致的就业人数。

本文将2008年与2013年各项需求诱发的增加值及其引致的就业人数,代入公式(1),即可计算得出2008~2013年福建省就业弹性系数。

(二)福建省就业弹性系数

1.数据来源及处理。在上述公式中,Lj的数据来源于“二经普”和“三经普”的就业人数。因为“二经普”“三经普”与投入产出表划分的部门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合并调整。在利用“二经普”数据时,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数据合并为一个部门,因此采用的是41×41部门投入产出表。在利用“三经普”数据时,法人单位就业人数有较为详细的行业分类,因此仍采用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就业人数是按19个行业进行分类,因此采用的是19×19部门投入产出表。也就是说,在利用“三经普”数据时,法人单位采用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采用19×19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自部门的劳动力投入系数,最后通过合计,得出2008年、2013年各项需求引致的就业人数。

2008年、2013年的各项需求诱发的增加值,需要借助福建省2007年、2012年的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由上述增加值诱发公式计算可知,2007年由最终消费诱发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为29.72%,然后依次是产品调出、出口和资本形成,所占比重分别为26.65%、22.72%和20.91%;2012年由资本形成诱发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为28.75%,然后依次是最终消费、产品调出和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27.85%、22.44%和20.96%。[8]以此为经验准则,将2008年和2013年的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乘以2007年和2012年的各项需求诱发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再将得到的增加值剔除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3年福建省就业弹性系数

注:(1)引致的就业人数用投入产出法计算的合计数值和实际值略有偏差,为了保持和实际数据的一致性,按投入产出法计算出的各自占比进行了修正,不影响分析结果。

(2)由于就业人员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数据,因此在计算就业弹性系数时,由各项需求诱发的增加值需要剔除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

2.结果分析。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8~2013年,资本形成诱发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就业人员数量增长0.329个百分点,其就业弹性系数最高,最终消费和出口次之,产品调出最弱,其就业弹性系数为-0.007。这说明,即使产品调出所诱发的增加值有较高的增长,也不会带来明显的就业需求。

过去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从2008~2013年产品调出和出口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贡献率是指产品调出、出口诱发的增加值增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之比。来看,二者大致相当,分别为17.02%与18.69%。然而,产品调出在2013年所引致的就业人数反而有所下降,导致其就业弹性水平为负值,这就表明,受需求端驱动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四、福建省经济增长带动就业需求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扩张不能有效带动就业

表1数据显示,无论是投资需求诱发的增加值及其引致的就业人数,还是其就业弹性系数,均比较高,但是投资这驾“马车”并不能承担更多的“保增长、促就业”任务。这是因为,在经济新常态化下,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扩张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将会减弱,同时也无法有效带动就业。

当前,福建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第三产业,且重点投向房地产。*在2012年福建省42×42部门的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7 300.74亿元,占所有部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71%。然而,建筑业并不是福建省投资的重点方向。这是因为投入产出表中对应某部门的固定资本形成与一般统计中某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数据7 300.74亿元只表示建筑业中有7 300.74亿元被使用者购买形成了固定资产,这些购买使用者可能是建筑业的企业,也可能是农业、制造业或房地产的经济单位。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投向第三产业为9 466.42亿元,占比61%。其中,投向房地产4 656.69亿元,占比近30%。在经济新常态化的背景下,房地产面临严峻的去库存化问题,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已无法大幅增加,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将会减弱。同时,从促就业的角度看,房地产吸纳就业能力偏弱。2013年福建省房地产投资额尽管超出制造业投资额8.44亿元,但其就业人数不足30万人,远低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

(二)最终消费引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偏低

表1数据表明,在就业弹性系数上,消费仅次于投资。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包含服务支出)7 882.88亿元,是同年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1.39倍。这表明,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持续增长,福建省内消费市场已有较大的规模总量,它将日益赋予现代制造业新的发展空间,一些诸如LED照明等新产品和新产业,完全有条件比海外同行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然而,从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最终消费引致的就业人员多倾向在第三产业上,合计占比77.53%;在第二产业,合计占比为21.96%,其中在制造业的分布相对较少,占比为19.31%(见表2)。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从最终消费的产品结构考虑,2012年地区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在最终消费支出中大多是来自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劳务支出,占比为55.51%;来自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的产品使用占比偏低,分别为34.24%和29.68%。由此影响产出结构,进而导致就业人员在第二产业的分布相对偏低。

(三)人力资源基础薄弱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出口放缓,福建省内传统制造业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也因此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然而,目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仍然偏小,导致供给绝对短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与经济新常态催生的新行业、新岗位匹配度不高。福建省“三经普”的数据也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需求端从产品结构上还强化了福建省人力资源的这种供给结构。

表2 最终消费需求引致的就业人数

转型升级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将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政府仍必须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乃至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必要的扶持,以协助其持续发展。

五、措施建议

(一)处理好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二者有时并不统一,就业增长并不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就业自动增长。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从投资需求端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就短期而言,投资是现期需求,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扩张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增长效应。就长期而言,投资也是供给,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扩张面临严重的库存压力,无法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为此,需要优化投资结构。一是增加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包括高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地铁、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公共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等。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它们将会增加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引致较多的就业需求。二是增加对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的投资,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升级。这些投资将会牵引就业人员在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乃至生产性服务业上的再配置,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带动经济增长。

(二)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便利化环境

受条件所限,个体私营经济大多从事技术门槛不高、资本要求较少、劳动密集度较大的行业,且规模化程度有限,但它们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涉及产业链条的大部分环节,而且牵涉领域多、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福建省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便利化环境,推动此类经济的发展。

1.加强对现有投资创业政策的评估和落实。对于国家和福建省已经出台的促进投资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地市应认真贯彻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思维,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时制定针对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性对接扶持政策,尽可能扩大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要注意对已实施的政策效果的跟踪,综合运用评估等方式检验其是否发挥预期效果,并及时予以调整。另外,政府应实现督查工作的常态化,争取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完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畅通企业投诉渠道。

2.持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简政放权范围和力度,精简行政审批前置事项,压缩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涉企收费项目,出台更多便民利企的措施,避免扰民碍企。以推进福建自贸园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园区建设的成果,在福建省范围内协调、有序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捆住政府“行政不当干预”之手,打破制约市场主体运行的制度壁垒,放宽市场主体准入要求,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度。

3.搭建人才流动与成长的平台。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互联网孵化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资源,探索人才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对接机制。

(三)多举措吸引居民境外消费的回流

消费可以牵引就业人员流向第二产业,尤其是流向制造业,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当下,居民境外消费高涨,但高端消费外流,影响了这一牵引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此,政府部门需要多举措吸引居民境外消费的回流。

第一,多途径减少境内外商品价差。有数据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这五类产品的20个品牌高端消费品,中国内地的市场价格比香港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9]对此,需要考虑从税收、税率、进口成本等方面减少境内外商品价差。例如,福建自贸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高效便捷的通关体系,鼓励企业平行进口等举措,都可大幅降低商品成本和售价。

第二,对以免税店为代表的福建省内高端零售业,实施更加开放的免税政策。例如,增加免税店的数量和享受免税待遇商品的种类,简化免税办理手续,等等。

第三,加强监管,提高产品入市的品质门槛。2015年初曾盛行的“日本马桶盖”,其中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这表明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标准、工艺并不都输于国外。但因政府监管不尽人意、违规成本低等原因,“逆向选择”现象较为严重,部分粗制滥造产品的流通最终将高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使消费者对中国内地商品质量的不信任感随之增加。为此,福建省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工作,通过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伪劣产品曝光力度和频率,并注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加强沟通,及时获取商品质量问题线索,进而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执法;此外,还要注意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适时改进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以提升商品质量水平,努力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

[1]林秀梅,王磊.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47-55.

[2]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为何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依然稳定增长[J].统计与咨询,2014(5):13-14.

[3]池碧云.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J].统计教育,2006(4):50-51.

[4]王蕾,吴双.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及就业弹性研究观点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5):4-9.

[5]福建省统计局.2015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2-26)[2016-06-01].http://www.fujian.gov.cn/zc/zwgk/tjxx/tjgb/201602/t20160226_1147374.htm.

[6]福建省统计局.2014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1-13)[2016-06-01].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601/13/t20160113_8257990.shtml.

[7]福建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5-03-01)[2015-11-01].http://www.stats-fj.gov.cn/xxgk/tjgb.

[8]林发彬.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对出口依赖程度分析——基于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5):39-43.

[9]傅勇涛,周琳,凌军辉,等.国人海外疯狂扫货,购买力外流严重[N].经济参考报,2015-11-05(A5).

[责任编辑:郭艳云]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under New Normal Economy:Based on Analysis of Results of 3rd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of Fujian Province

ZHENG Qing-xian1, LIN Fa-bin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Fujian,China;2.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Economic Research,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uzhou 350001,Fujian,China)

Referring to the data of the third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loyment in the whole province a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demand factors such as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export on employment is direct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the constrai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Fujian Province faced by practitioners are as follows: no effective promotion to employment by real estate investment expansion; low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practitioners caused by final consumption; weak human resources founda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refore, Fujian needs to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vestments,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facilitation, and to take measures to attract more returns for resident consumption abroa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2016-08-02

郑清贤(1977-),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林发彬(1977-),男,福建闽侯人,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F249.21;F127

A

1674-3199(2016)05-0095-08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投入产出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