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来上海了,联合办公如何助力创新创业

2016-10-17 11:31采访张臻李伟
华东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办公会员上海

采访 张臻 李伟

文/图 李伟

WeWork来上海了,联合办公如何助力创新创业

采访 张臻 李伟

文/图 李伟

“Do what you love”这句一同由WeWork流行起来的更像是一条创业心经的标语,想必在全球创客们的心中是个类似于信仰般的存在。随着WeWork·上海的开启,上海未来的城市创新因子将会被怎样诱发?一起拭目以待。

成立6年,市值160亿美元,全球超过6万名会员,覆盖全球12个国家30座城市……这么多标签都集中在WeWork这个被称之为独角兽中的独角兽身上,一时风头无两。作为全球联合办公的鼻祖,其远渡重洋,在得到了境内资本“弘毅投资”和“联想控股”的联合注资后,把上海静安延平路135号作为亚太布局的第一站。未来,中国香港、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将协同上海一道开启WeWork在亚洲创新生态的布局之路。

共享经济方兴未艾

从打车平台滴滴再到旅游度假短租平台Airbnb,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集合型服务平台为普罗大众的生活所带来的便捷性与灵活性。这股热潮的兴起源自于其背后共享经济概念的盛行,人们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这股共享经济的巨大威力,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改变着消费者固有的生活方式。

与时常占据娱乐头条的滴滴、Airbnb相比,WeWork可能显得些许的“陌生”,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全球创客心目中的地位,从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前途可谓一片看好。何为WeWork?一言以蔽之,尽管旗下并无任何房地产资源,但它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来使办公场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通过对空间进行重组和裂变后以出租的形式为各类企业及创业者或团队提供各种能力所及的服务。对于WeWork和“二房东”有何区别这一问题,WeWork中国区总经理卢书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在WeWork办公是以工位来计算且一个工位从2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但这并不表示WeWork仅仅提供一个简单而又纯粹的物理空间。基于其在全球的会员数目,通过调研后发现,会员之间的有效互动率达70%以上,该互动绝不是表面上的简单问候与交谈,而是通过言语之外更深一层次的业务往来和产品购买之类的行为。“我们社区有一个企业是做网页开发的,那么网页上的图片从何而来呢?于是他就通过利用社区的资源后找到了一家专业的摄影公司为其解决了这一问题。诸如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此外,在WeWork所倡导的“随需”、“随到”、“随租”、“随用”的便捷租赁模式下,作为其会员,只要世界范围内有WeWork的地方都可以按其所需进行预约与使用,而这一切只需要通过动动手指就能解决。

不难发现,上述案例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作为联合办公空间的WeWork其自身价值主导—将共享经济发扬光大。这也符合其自我定位,即成为创新及创业者服务的平台,为客户的事业提供场地、人脉和服务。据悉,WeWork通过合作的形式引入了大量商务服务供应商,身处其中的会员可利用WeWork的平台享受诸如法务、财务等公司运营必须服务。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为他人带去方便的同时也使WeWork“野蛮生长”了起来,这一点可从其实现的创收以及融资情况中看出一二。“就共享经济而言,这个市场不仅足够的大而且还十分充裕。中国有着约5000万的共享经济使用者,中国的GDP到2020年有可能有10%是来自共享经济的贡献。”面对未来WeWork在华的业务发展时,卢书成很有信心地说道。

WeWork·上海

围绕社群打造创新生态链

WeWork坐落在德必地产的第二、三层,从卢书成的口中得知,此处面积达3000多平米、总计500多个工位的租赁情况十分喜人,目前已经全部租出。不久前,已经开放的上海迪士尼为了凸显出与这座城市的交互性,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元素”。WeWork延平路的办公空间自然也不例外,其所倡导的本土化发展战略除了雇佣当地人士作为服务人员之外,还包括了不同地域之上WeWork的风格以及主题文化的确定。自踏入落地玻璃门的那一刻起,摩登与复古的上海风情扑面而来,前台被改造成一个极具怀旧气息的接待场所,老式录音机、黑白电视机、时尚灯带所勾勒出的“NONG HAO!”二字(上海话为“你好”的意思)无不提醒着在这里工作的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再往里走,身着WeWork黑色T恤的年轻人走来走去,俨然走进了某个时尚派对。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基于当地所形成的WeWork社群自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但它们“形散而神不散”的背后是出自全球化的统一标准。据WeWork亚洲总监Ole Ruch介绍,WeWork有着既能满足会员私密性需求的独立办公空间、电话空间,也有着大面积的公共区域和可供休息的开放空间,还有其他诸多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配套服务,如安保、茶水间、WiFi、打印等均与全球其他城市的WeWork同一模式。此种“大家庭式”的工作模式对外透露着一个重要讯息—社交第一,或许这也是吸引创业者络绎不绝前来办公的原因之一。“我所理解的创业可以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沉浸于其中享受这件事所带来的快感。我们的核心是为会员打造一个具有本土化气息的社区。该社区能够帮助会员与会员之间相互协作与创新。”Ole Ruch补充道。

对此,卢书成进一步解释道:“在全世界30个城市里运营着超过100间的WeWork,它们在运营、服务、管理上都采取全球统一的高标准来执行。得益于此,会员与会员之间才能达到像我之前所提到70%的互动率。他们能在WeWork所不定期举办的各色活动与研讨会中彼此‘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老朋友’。我想我们WeWork所提供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创业者通过WeWork的平台足不出户地与世界上其他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同时,我认为并不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业才能够被称之为创业,只要是能实现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任何一种形式与模式的创业我们都极力欢迎。”

正如同苹果所建立起的iOS生态链一样,得益于社群与垂直领域的细分,使苹果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资源的输出。WeWork的聪明之处在于它通过人与人、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生态链,形成服务化的产品,为企业带去更好的体验、更便捷的服务,通过“不走寻常路”来实现爆发性增长—这是它与“二房东”的本质区别。“会员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是我们的优势,假使全是同质化的会员反而使入驻WeWork的团队在上、中、下游业务中得不到很好的拓展和开发。”卢书成如是说。WeWork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资本的青睐,想必投资人看重的正是由社群文化所构筑的生态链在未来所孕育并创造出有形或无形的价值。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静安区基于其自身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创业条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寸土寸金之下自然云集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在商旅文方面的发展也引领着时代潮流。“WeWork选择将亚太首站安置在上海静安,不仅在于中国本身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于创新创业这股风潮背后来自政府层面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的大力支持。”Ole Ruch在谈及WeWork将于今年年底在静安区威海路、黄浦区云南路两个地方再设分支时此番说道。

对于WeWork入驻静安一事,静安区科委主任林晓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静安对于WeWork的入驻表示欢迎和支持,在我看来它将会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连接中国和世界创业者一同创新创业。它为‘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国外的企业走进来’建立了一个高效通道。我个人认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现正在朝着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发,那么,我们是需要像WeWork这样的一个创新平台来帮助上海共同推进这一项工作的完成。”

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步调下,静安区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制定出了“一轴三带”产业布局。在辖区范围内,以大数据引领科技信息产业的市北一带引入了诸如英特尔、浪潮等在内的一众海内外专业科技企业;以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苏州河两岸也得到了诸多业内文创企业的青睐;以联合办公为聚集的南京西路一带则是众多众创空间的天下。“辖区内不同区域在功能释放上都会略有差异,但这个布局不是我们政府有意而为之,而是由市场和产业所共同决定,暂且把它看做是市场化选择的一个结果。”林晓珏补充道,“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我们不愿意看见上海有且仅有科技类的企业聚集,而是更欢迎、更需要有着不同形式、不同背景的创业团队来为上海输入新鲜的血液,而且这也是极其符合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

基于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静安全区范围内对于促进创新创业的建设在“高标准、高水平”的方针下重点培育、扶持、吸引一批在业内有标杆地位、有引领作用的众创空间,如P2、Xnode、WeWork、中科创星、维客空间和创兆园等。从WeWork身上,我们看到了“政府服务空间,空间服务企业”的创新创业思路,也看到了政府层面多方位强化对区内众创空间运营主体的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众创空间向创新创业企业及团队提供一揽子服务,解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比如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及企业开展注册、税务、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咨询及服务等。

采访手记

对于外界所传说的WeWork已经慢慢地失去了灵魂这一说法,Ole Ruch持怀疑态度并表示:“WeWork一直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倡导保持本心、守住创业激情、时刻心存感激等。WeWork的企业价值主张在于帮助人们不是为了生存而去工作,而是帮助他回归到对于工作本身的热爱与热情上,且能够以这份工作为荣,以此来为自己的生活带去意义深远的影响。”亦如WeWork的那句口号—— do what you love,WeWork在上海的办公空间更为注重的是能够为在此工作的个人提供更多创造生活、书写生活的路径,而不是仅仅以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全球创业者络绎不绝地入驻WeWork,或许正是源自于其回归到“以人为本”后的核心所在。相信创业者在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价值实现”这一需求后,方可身体力行地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地诱发量变成质变,进而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办公会员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会员之窗
上海之巅
会员之窗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U-CUBE共享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