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篇“一新三犬”的鲜明特色新格局、大格局、大视野与大协同
据上海市科委官方消息,《规划》编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战略研究阶段(2014年5月—10月),二是规划编制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0月),三是意见征询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历时近2年,并与市委一号课题—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融合推进。其编制工作可谓特点鲜明,体现了“一新三大”的理念—新使命、大格局、大视野与大协同。
自2014年5月,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动员、集思广益,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部署的同时,将其作为上海未来“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这也是《规划》的新使命。
《规划》着眼于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着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全球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也提供着大格局的力量。
《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向前看”,即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同时,强调“向外看”,系统学习和充分借鉴美国、欧盟、韩国、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框架,形成了规划编制方案,并开展了相应的专题研究,这赋予了《规划》不羁的大视野。
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由相关委办局、区县、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部门与专家参加的50余场次讨论和座谈会,多次邀请国家层面战略专家来沪指导,先后赴北京、深圳、天津等地调研学习;规划文本形成后,又以座谈会、书面交流、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专程赴市人大、市政协汇报,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并在北京、上海召开了多场战略专家咨询会,这里面体现了大协同的效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分析认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规划》不仅在宏观层次提出了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行政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的行动方略,在中观层次强调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而且在微观层次上也更加强调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在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中的作用;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方面,重点突出建立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支持构建“价值观引领、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的新型科研院所,探索建立面向国家战略和本市重大发展需求的科研院所联盟等。
朱春奎教授认为,《规划》从强化创新治理理念、完善统筹协调和咨询机制、推进透明政府建设三方面,提出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多元共治的创新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全市各层面科技创新宏观决策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等重要改革举措,其本质和目标是要建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使命、以政民互动为前提、以平台整合为目标的政府创新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