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敏
潜江市中医院内科,湖北潜江 433100
丹红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江家敏
潜江市中医院内科,湖北潜江433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会出现进行性的加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则会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相较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疼痛时间长、疼痛程度更强的特点,而且患者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相关病症,因此危害性更大[2]。本研究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丹红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2±8.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2.8±0.5)年。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9±8.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2.9±0.3)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下移83例,ST段抬高7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肠溶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盐酸贝那普利片等西药治疗,心绞痛发作者,予以硝酸甘油与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40 ml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20026866)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00 mg藻酸双酯钠(江苏亚邦强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6959)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治疗14 d后比较临床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3]制订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降低80%以上,休息时患者的心电图基本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50%~80%,休息时患者心电图显示倒置T波变浅>50%,或ST段压低上升0.05 mV;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3]。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45,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最为突出的病变在于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患者存在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从而引发冠状动脉狭窄。而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损伤,再加上狭窄或闭塞,增加了血小板的聚集,降低了抗聚集物质、内皮源性弛缓因子以及组织纤维蛋白激活物的浓度,进一步加重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增加患者的痛苦[4]。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丹红联合藻酸双酯钠的治疗方式,经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χ2=4.406,P=0.036)。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
其中丹参具有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强细胞变形能力等功能,同时还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拮抗钙离子内流;而红花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络的效用,其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二者相互协同,可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发病时间[5]。藻酸双酯钠属酸性的多糖类药物,具有极强的分散乳化性能,对红细胞与血管壁以及红细胞之间的黏附产生阻抗作用,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抗凝、抗血栓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藻酸双酯钠和肝素有着类似的生理特性,在降低血液黏度的同时,还不会产生肝素可能导致的毒副作用,因此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丹红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使患者更加获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杨帆,陈雷,张景轩.藻酸双酯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980.
[2]玄春花,崔香淑,金英姬.藻酸双酯钠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2,28(2):131-133.
[3]崔哲.藻酸双酯钠治疗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74.
[4]任玉芳,陈艳梅,陈勇.丹参多酚酸盐与丹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 X):184-185.
[5]荣丽,付忠祥.丹红、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02-303.
10.3969/j.issn.1674-4616.2016.04.008
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