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莉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语文教育的无穷源泉。“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坚持以汉字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和性情,让他们在书写中培养毅力、锻铸意志,涵育语文素养,墨韵流芳扬国粹,生动情境育人文。
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汉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教师将重心放在阅读、分析、随文读写上。识字写字及欣赏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文化气质的体现。要转变原有的汉字教育理念,首先必须对汉字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内涵和目标。根据汉字所表现的生命力、美感、历史性、哲思性这些特质,我们应该努力超越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更加注重精神的引领,更加注重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实。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以下实施路径:
一、 翻转课堂,培养独立识写能力
高年级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能力已初步养成,如何提高课堂效能,改变以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课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状况,我们做了大胆的改革。利用假期,把一册书内的百余个生字集中自学,制定了专门的导学单。导学单分为“生字我会读”“生字我能写”“生字我学用”三个部分,学生以完成这项预习任务,代替原来的寒暑假作业。为了让更多学生能饶有兴致地完成,学校安排骨干教师拍摄了《生字我先学》微课。微课以五年级第一单元为例,将生字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字音、字形、字义进行归纳,还以“小灵通漫游字词王国”的游戏,进行了模拟检测。微课上传校园网上,接到短信的学生纷纷点击观看,效果良好。开学,用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集中巩固。每个备课组统一对自学情况进行摸底检测,表扬优秀者,并授予“早起的鸟儿”自学小标兵称号,提醒督促不足的学生抓紧补课。
实验开展以来,学生主动自学的积极性增强,识字忆写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也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践,在阅读中、生活中理解字义。在竞赛活动中,多人脱颖而出,品尝到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快乐。
教师教在学的起点上。自主备学,充分自学,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先学,就能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它将“迫使”教师身位后移,限时讲授,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作“1+x”群文阅读,实现写字、阅读、表达能力的自主生长。
课堂翻转后,绝不意味着对生字教学的不闻不问。课堂上教师“适时跟进”,加强对字义的随文感悟,创设一定的运用情境,促进学生扎实掌握。
二、 探究字理,感受汉字文化源远
许多公开课的生字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追根溯源的字理学踪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能增加学字的趣味性,有时却适得其反,复杂的字源,会让原本简单的字形反而模糊起来。高年级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汉字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例如,《秦兵马俑》一课生字“吏”教学片段:
师:“吏”字指什么?
生:官吏。
师:哪个字和它很像?
生:历史的“史”字。
师: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生:“吏”字比“史”字多一横。
师:这简单的一横,大有来头。出示“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从一”。官吏虽有千千万,可是他们只听命于一人,你觉得这一横指的是——
生:皇帝。
师:在这个字中,一横也要写得尤为端庄稳重。
师:这一横,还有一个说法——奉法为吏。意思是官吏要遵守法制,法制是说一不二的。
生:这种说法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比较一致。
汉字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可以去揭开不少历史文化的真相。语言学家申小龙先生认为:“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从字音、字形、字义方面,解读一部分文化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语文课上设立“我是汉字英雄”展示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黑板上指导同学书写,也可以把这个字的本义、引申义等,进行多方面地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字理、字源小知识,年级开展了“大美汉字”主题实践活动。“探寻字的源头”手抄报展览、“留住血脉”国学小课程、“方寸天地聚万象,金石相交乐趣多”篆刻体验、“墨韵书香,点染生活”书法作品征集,都让学生徜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
三、 明确细则,提升课程执行力
早在2013年,南通市崇川区就将写字学科素养目标,分解为十二个学期目标,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分列出“写字知识、写字技能、检测要求、教学要求”等设置细则。以六下为例。
技能目标:
① 能继续熟练地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正确、美观,速度较快。
② 会正确、美观、熟练地书写本册114个生字。
③ 以教材上的生字、习字册及规范字帖为范本,在反复临写中,体会行楷的运笔规律。
④ 在横条格中学写行楷,努力做到行笔流畅。
⑤ 能在练习中,发现行楷书写的一些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书写中去。
⑥ 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要求:
① 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保证一学期不少于18节写字课,鼓励学生课外有针对性地加强书法练习。
② 语文课留有专门的书写时间,每课不少于10分钟。
③ 以教材上的生字与习字册或规范字帖为范本,继续巩固行楷的书写方法。
④ 作业(练习、习作、试卷)中设置书写分,一学期两次,全班100%学生参与半命题写字展示(钢笔和毛笔各一次)。评选“写字进步奖”和“小小书法家”。
⑤ 班内开辟书法展览角,定期展览学生的书法作品,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⑥ 适当渗透书法文化教育,进一步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科素养目标推出近三年,写字课程的执行,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每个年级的教师都明确了自己学段的要求,课程实施计划性增强,打分也不再凭印象,学生对写字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了。尤其是区内语文调研考试中,对书写分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集中反馈,区内各学校着力抓好这一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在书写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2015年南通市小学写字(书法)现场会中,各校均展示了写字教育的阶段成果。
四、 课堂引领,促进翰墨育人
写字课程绝不能仅依赖于写字课,要重在每一节语文课,这些刚性的目标,一定要通过“柔性”的教学设计,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以《夹竹桃》一课为例。教者巧妙地用“字能达意”“字能入画”“字能传情”,将课堂串联起来,就在一次次提笔落墨之间,学生“得意又得言”。
1. 字能达意。在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感受、书写“熏”这个字。
由“熏”字演变图示,了解本意,感受课文中的引申义。学生对“字能达意”,这一象形文字特有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读悟美景,由词入画”环节,阅读教学与写字教学的水乳交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字能入画。
师:走进季先生家的小院子,不仅花香怡人,而且景美如画,(点红: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万紫千红)指名读词。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花团锦簇”等词语,让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花园,各色的花儿争奇斗艳,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季老不愧为语言大师,他看似信手拈来的几个词语,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百花争艳图,让我们拿出练习纸,把这几个词语带到句子里去,通过你认真地书写,合理的布局,为这幅百花争艳图锦上添花!
作业纸上已打印出这段语句原文,但在表现颜色的四字词语的地方留白,学生当场书写。(展示,生互评)
生:从行款上看,他的书写大小、间距布局很合理,和前后打印的字浑然一体;从每个字来看,笔锋有力。看了他的字,我们感觉很有力量。
生:这位女同学的字比较秀气,就像花儿开放了,还有点羞答答的。
师:大家的点评很有意思。我们再看有同样内容的一幅行书作品,看看这幅作品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出示用行书写的这一段文字)
师:不同的书写形式,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眼前的画面,会因为书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真的是“字能入画”。
3. 字能传情。
师:作者从夹竹桃的身上学到了韧性,并将这种韧性,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之中。相信你们读了文章后,对于夹竹桃的韧性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咱们也拿起笔,以韧性为话题,写一句能够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让字也能传情!
音乐声中,学生凝神构思,并在设计精美的书签上,工整地写下自己对“韧性”一词的理解。(交流,评点)
五、 多元实践,充盈学生人文底蕴
1. 校园书法欣赏,传扬墨韵芬芳。校园环境,作为潜在的文化载体,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绝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屏幕上。校园景观中,多处作品亦是书法欣赏的好教材。学校里,张謇先生的书法出现在校名、楼名、庭院名、《四时读书乐》雕塑等十余处。我们请学校“和墨书社”的指导老师,为五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张謇书法欣赏课。
又一批一年级学弟学妹到来之际,“争当校园书法讲解员”的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学生重温了校园里张謇先生手书的校名及教学楼楼名,对其庄重稳健的书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2. 综合实践活动,审美、养性、怡情。不仅在语文课程中,在丰富的生活中,书法教育应该同样贯穿其中。猜字谜、对对子、写春联、汉字听写大赛……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时如一盘盘大餐,有时如一杯杯香茗,让人回味。
上学期,我组织了“茶与墨的不解之缘”主题实践活动,至今,这批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活动放在学校茶社。学生从家中带来茶具,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伴着悠扬的古琴乐曲,品茗论墨。我引出了《苏东坡斗茶》的故事,在欣赏了一组苏东坡书法作品后,出示东坡语“茶可于口,墨可于心”,让同学们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接着,欣赏了怀素的《苦笋帖》。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给朋友写了张便条:苦笋及茶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大意是说:“你(上次)给的苦笋和茶叶都很好,有机会可以多来点。”全帖只有十四个字,但行云流水,神采飞扬。书法与生活原来如此亲近,写字并不枯燥。屏幕上,《陆羽品茶》这幅古画清晰生动;茶室里,同学们互相交流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的色香形味。原本在家中不爱喝茶的同学,也在咂摸着滋味。随后,班上一部分同学展示了自己带来的硬笔和软笔书法作品,同学互相评点。最后,在对苏轼《啜茶帖》的欣赏与交流中,学生恋恋不舍地喝完了杯中最后一口茶。我想,这茶香,这墨韵会久久留在学生的生命里。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语文生活中,汉字彰显出独特魅力,这魅力需要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去开掘,去生发,让汉字的光彩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