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冰青
供給侧改革 短期冲击 解决措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产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是考验供给侧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尺,我国一直采取的对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在新的改革背景下,一方面从供给侧改革人手,在资本、科技、创新等角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资及分配结构等角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经济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的背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央企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央企的体制机制很陈旧,导致央企的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一个原因是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另一个原因是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绑在一起,还有就是央企实行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产能过剩,最后是由于央企内部人员的腐败。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得生产运营的成本不断攀升,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对企业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进行创新,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中国的供需体系面临着结构性的失衡,过剩的产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供给和生产方面人手,调整供给结构。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是一种大的格局,大的趋势,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的变革。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利用周期性手段去处理,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的方式。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然而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比重低。因此,应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建立,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淘汰落后产业和低能产业主通过建立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
2.区域性的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合理,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福利制度保障的改革,推进农村市民的城市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的城市化比重。另一个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在有些地方享有的政策优惠很多,有些地方严重落后,因此就需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改革,区域规划政策的改革等,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解决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人口、资源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自由的配置。
3.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对于人才、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产能产业太多,资源能源的消耗问题严重等。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的创立,优化投入要素的比重,不断推进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实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
4.排放结构的失调,在我国的排放体系中以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二氧化碳居多,这种严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使得我国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大,资源的压力很大,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自然资源产能的产权机制的改革,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的监督机制、生态治理制度等,推进用能权、涌水权、排污权等的分配制度。
5.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对投资要素的依赖过大,实际上,这三个要素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動的短期动力,不能作为长久的依赖因素,事实上改革、转型、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依赖这三个要素,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6.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少数人手中,因此,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企业造成的短期
冲击
(1)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传统的产业在供给侧改革的冲击下,应该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力度,以“薄利多销”为主要发展路径的传统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其优势,甚至有的转变为了劣势,无品牌、雷同性强、附加值低等问题使得传统产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的产业的转型发展成为了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项目,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对传统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可能会拖累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应该做好思想准备,狠得下心对传统产业进行一定的割舍,对由此可能产生的相应问题应该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做好充分的全面地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
(2)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主要针对的是创新发展,所以对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度应该加强,应该尽可能的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来推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要求各地严格按照文件内容来进行改革,时间紧迫,任务巨大,不允许有任何的有拖延和意外。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智能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比如,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模式,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很多机会,要实现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完善,对相关的政策优惠进行一定的调整。
(3)服务金融行业的转变
在我國服务金融业的发展风险很大,且发展的规模小,不足以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该推动制造业向服务金融业进行转变,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推动国际产业合作,提出制造服务业的新理念,将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崇服务制造业的新理念主要在于对微笑曲线的正确认识,加快微笑线条的两端发展,推动创新研发,以及销售的品牌营销,研发环节应该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利用国际先进的资源技术,销售也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只有多方面实验才能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将客户意见做到全面收集,还需要对内部产业进行产业的承接的梯度转移的扶持,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制造业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推进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行业如何适应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
(1)促进产业的优化重组,改善产业结构
我国企业的结构投入主要依靠资源推动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做到长久性可持续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我国各行各业都应该进行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在企业内部应该着重对技术的创新,使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减少对传统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依赖,转变企业的投资结构,提高技术、人才、科技的比重,使得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在我国各大企业中都存在过分重视产品数量的现象,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产能严重过剩,使得需求与供给出现了失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经入了一种饱和状态,难以依靠消费来拉动内需,所以,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时,企业应该不断地减少产能,提高质量,使得产品更加符合需求。可以通过产业合作,企业合并等方式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一些有联系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减少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低产品成本,进而刺激需求。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经济发展对农业工业的依赖性较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一二产业已经无法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该着重对第三产业的改革,重视服务业高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形成三种产业互相促进,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格局。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应该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供给侧改革主要在于解决供需问题,这一问题可以由市场来进行调解,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需求的多少,从而进行定量生产,按需生产,提高產品的质量。在生产要素的投入方面,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容易出现资源的不平衡,可以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一定的规划。例如,在一些重要行业,对一些基本材料的需求较大,然而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所需的全部资源,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供发展的能力与机会,促进行业的平衡。在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可以作为资源的配置的首先考虑的对象,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3)提高企业竞争力,防范经融危险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金融发展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在我国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这是由于改革力度不到位产生的,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推动创新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也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发展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可以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助力。
总结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用改革的方式推进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有效供给量,使得需求关系得到平衡,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从生产领域加强供给的质量,使得有效供给不断扩大,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供给侧改革自然会给我国企业带来相应的冲击,在适应供给侧改革方面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消除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