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胜男
[摘要]基于《农村非正规金融调查研究》的调查结果,文章从微观的个人经济成本方面再到社会网络关系方面,最后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三个层面解析农村地区农户及单个经济体借贷行为,以此来说明农户以及个体经营户在社会关系的作用下发生的借贷行为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资金配置网络,使得资金在该地区得以运用,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正规金融想要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改进的突破口。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社会关系;资金配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78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正规金融发展不充分的农村地区,一方面,各级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有充足的居民存款;另一方面,许多农户和个体经营户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结果是,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存贷比的下降,中央银行将剩余存款调向资金实力更雄厚、贷款更旺盛的发达地区,导致城市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也因此进入贫困恶性循环。而民间非正规金融盛行,实则重新配置农村资金市场,和正规金融共同发挥作用,让农村地区自有资金支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资金更好地留存在当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2 现象阐述
基于《农村非正规金融调查研究》论文调查的湖北、河南和重庆三个省数据显示,发生借贷的61户人群中通过关系借贷高达75.40%,而代表正规金融的银行借贷比例为24.60%,可见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村资金市场的配置作用很明显。根据调查结果及农户关于借贷问题阐述分析得出一些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占主体地位的原因。
3 原因阐释
3.1 成本方面
3.1.1 显性成本
从调查的对象中可知,通过社会网络借贷的显性成本在小金额借贷中通常比较小,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通过社会网络借贷中的小金额借贷时基本不收取利息,而银行贷款则是收取即期的正常的贷款利息,在这一方面相比银行贷款的显性成本较高,而且金额越大,显性成本就高得越明显,社会网络借贷更有优势。
3.1.2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主要包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违约成本、人情债。
(1)通过关系借贷能显著降低时间成本
首先在小额借贷中,从调查农户口中得知,通过社会网络借贷的通过双方协商一致,从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两天,时间效率很高。
反观正规借贷,就举一个农户向国家申请无息助学贷款的例子,首先,第一道程序需要村委会通过;第二道程序城镇村委会通过;第三道程序才是教育局。考虑到周末双休以及需要备齐各种材料,在第一次申报该贷款时一般要一周左右。一切审批通过之后资金还要过段时间才能到支付宝里提供学费,这就是典型的正规金融审批程序,相比之下通过社会网络借贷的时间成本要低很多,所以正规金融在这一方面要尽量提高效率。
(2)通过关系借贷的违约成本较低
违约成本是一种违反双方合约因此所要付出的所有成本。通过社会网络借贷,借贷双方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多为口头协议。通常没有约定最后还款期限,一般是在朋友有钱的时候或者在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才会要求偿还,对于有还款日期的即使超过最后期限也不会要求债务人弥补经济损失甚至不会影响下次借贷。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是陌生人借贷的话,一次博弈的违约就会造成博弈的终止甚至是报复,而熟人网络则更多是多次博弈,在道德约束的情况下,资金借入方会自发还款或者资金出借方会同意债务人延迟还款,没有严格的违约成本。而通过社会网络收取利息情况下的还款期限也能通过加息或者口头劝说延长期限,违约成本相对较小。
对正规借贷来讲,一旦债务人违约,则会加重违约经济惩罚并记入债务人征信系统,影响债务人下一次借贷成本,形成信用恶性循环,违约成本极高。
(3)关系借贷的人情债成本较高
向熟人借钱,一方面不收取利息,属于隐性的人情负担,可以物化为或有负债。即在将来的不确定日子里,一旦原债权人要求,这个时候作为原债务人就赋予了对方一项权利,通常在借钱的时候成本越小,意味着将来对方的权力越大,也就是人情债越重。
调查的时候,对此,有四家商店店主提到相比亲友借贷,更偏向于正规金融借贷,甚至愿意出高息给亲友也不愿意背负人情债。个体经营户社交圈子广,考虑资金借贷成本时不仅考虑当期的会计成本,也会考虑远期的不确定性成本,而普通农户借贷时则更像社会人会更多地考虑当期会计成本和亲情、友情,所以可以看出来不同的经济个体的社会网络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应的关系成本也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一笔不确定的巨额的债务。
通常熟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目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其他的社会人所依赖的关系,人情可以用来补偿金钱上的债务,但是要用以弥补人情债的形式却是不确定的,所以也带来成本的增加。
3.2 社会关系方面
3.2.1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巨大
在生活上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与生俱来的人和物,是无法选择的自然关系、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乡土人情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一种由于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而形成的思维惯性,最后成了人人遵守的规矩。一位农户解释说,“我们都是一个村的,经常一起干活,我知道他不会赖账不还钱的,就算他不还钱,还可以去他家里要账嘛”。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因为这是规矩。
3.2.2 社会网络的局限
农业和工业、服务业不同,农业更多具有固定地点的特征,由于农业依附土地,造成人口的流动性较低,这种与土地的固定关系代代相传,不会有太大变动。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即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农民生活区域的固定和交际圈子的范围使其借款的对象多为其亲戚朋友等熟人,他们互相熟识,较为信任,所以也成为了彼此借款的主要对象,简单方便,且资金来源较为稳定。另外,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难度高、贷款利息较高,这也进一步促使农户直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金。
3.3 政策方面
3.3.1 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越来越倾向“人性化”“以人为本”发展:小额农贷、支农贷款、农业贷款等一系列扶贫富农的信贷支持,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和倾斜。然而,农村货币信贷政策在实施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
(1)央行监管不到位,效力难以约束
央行在货币信贷政策制定方面具有决定性权利,但在后期政策执行方面监管不到位,各商业银行出于营利性目的,对于央行颁布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具有随意性,加之中央银行奖惩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惠农货币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2)基层金融思想脱节,缺乏扶农主动性
许多基层正规金融机构因农村借贷风险大、收益小,加之小额农贷分散,贷款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限制因素,对农村贷款发放持消极态度,过分遵循二八定理,在思想上和政策上忽略了中小客户市场。
(3)政策金融定位偏离,信贷脱农化
农业发展银行的宗旨是为农村和农业服务,可实际上由于涉农项目基本属于微创经营,该行的货币资本在逐利性下,大多转移到了工业企业项目上,很少投放到“三农”项目上,经营方向几乎与商业银行无异,信贷渐渐脱农化。
3.3.2 执行成本较高,要求严格
(1)银行征信系统不完善,信贷员实地调查成本较高
信贷员实地调查是发放贷款前的重要步骤之一,农村许多地区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实地考察对于银行而言,成本高而收益低。通过社会网络借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陷,加速资金流动、避免信息不对称,同时较好地规避道德风险问题。
(2)银行抵押担保要求高,小额利率较高,农户难以满足条件
抵押贷款是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农民的资产通常为土地、房屋等,缺乏可抵押物,难以满足信贷要求。据调查农户反映,普通店铺贷款限额仅为3万到5万元,而超过额度的贷款手续则更严格繁琐,综合考虑后,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银行通常不会将款项贷出。
4 结 论
通过对三个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到处于我国经济边缘的农村地区借贷主体仍是非正规金融,农户们更倾向于通过亲友而非银行借款,其中通过社会关系进行的非正规金融借贷的比重高达75.40%。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成本方面讲,农户更倾向于向会计成本更低的亲戚朋友借贷;从社会关系方面讲,由于家族观念和地域限制,农户们在心理方面更偏向于通过亲友借贷;而在社交网络中,信任是重要的保障。农村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得这种小范围的信任得以维持下去并在非正规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政策方面讲,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正规借贷手续过于繁琐及高门槛打击了农户向银行借款的积极性。
这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又是社会关系层面,它既能降低会计成本,又能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作用,非正规金融对农村资金的配置作用也将长期显著存在,从积极的意义来说,非正规金融的繁荣将弥补正规金融的弊端,更有利于留存地区存款,发展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1]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12(12).
[2]卢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非正规金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1-8.
[3]费孝通.乡土本色[J].文苑,2010(2):1-8.
[4]陈心想.走出乡土——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札记之一[J].书屋,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