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吕秀芹 于贤 王子婧 任路平 陈树春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
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唐勇 吕秀芹 于贤 王子婧 任路平 陈树春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组 (预混组)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组(地特组),各30例,共干预1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 预混组与地特组的基线临床特征无差异。干预12周后,预混组2hPG较地特组下降明显(8.54±1.37 vs. 7.52±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在干预12周时,预混组2hPG和HbA1c的水平均低于地特组(P<0.05)。两组在低血糖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结论 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均可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控制餐后血糖优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
2型糖尿病;预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地特胰岛素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的全国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9.7%,在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1]。3B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仅为47.7%[2],如何选择适宜的降糖方案成为每个医生接诊时的首要问题。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即可起始应用胰岛素治疗[3]。本研究旨在比较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适宜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1.1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入选标准:(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标准;(2)病程不超过1年,均未使用过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药物;(3)糖化血红蛋白>9.0%;(4)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损害,排除1型糖尿病,且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7~69岁,空腹血糖10.86±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59±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4%±0.6%。
1.2方法
1.2.1分组及干预 60例患者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50组(预混组,30例)和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组(地特组,30例)。在预混组,患者初诊时起始应用门冬胰岛素50 注射液早、晚餐前注射,起始量为0.4U/kg·d;在地特组,患者初诊时起始应用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睡前皮下注射,起始量为0.2U/kg·d。两组患者干预12周,均坚持饮食及运动治疗,监测指尖血糖每周1~2天,7次/天(三餐前后及睡前)。于门诊每2周随访1次,根据早餐前及晚餐前的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地特组餐后血糖控制欠佳可加用阿卡波糖和/或瑞格列奈降低餐后血糖。
1.2.2观察指标 基线入组时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质指数(BMI),空腹10小时抽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cr)、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治疗过程中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治疗12周后测定FPG、2hPG、HbA1c,并比较两组血糖及HBA1c的变化。FPG、2hPG、ALT、Ccr、TC和TG均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采用强生血糖仪, 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2.3低血糖的监测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报告判定低血糖,告知患者如出现饥饿、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时需检测指尖血糖,包括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三种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基线临床特征比较
预混组和地特组基线时的年龄、BMI、FPG、2hPG、HbA1c、ALT、Ccr、TC、TG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干预12周后血糖与HbA1c比较
表1 预混组及地特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分析(± s)
表1 预混组及地特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分析(± s)
组别 n 性别(男/女) 年龄(岁) B M I(k g / m2) 谷丙转氨酶(I U / L) 肌酐(μ m o l / L)预混组 3 0 1 6 / 1 4 5 3 ± 8 2 5 . 3 7 ± 1 . 7 4 2 8 . 4 ± 1 2 . 3 7 3 . 1 ± 1 2 . 3地特组 3 0 1 5 / 1 5 5 3 ± 7 2 5 . 5 4 ± 1 . 5 9 3 0 . 4 ± 1 1 . 0 7 4 . 8 ± 1 0 . 9 P 0 . 9 2 1 0 . 7 0 0 0 . 5 1 7 0 . 5 7 4
续表1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2h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预混组2hPG较地特组下降明显(8.54±1.37 vs. 7.52±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FPG和HbA1c的变化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12周时,预混组2hPG和HbA1c的水平均低于地特组(P<0.05),FPG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干预12周后预混组与地特组FBG、2hBG、HbA1c及其变化的比较(±s)
表2 干预12周后预混组与地特组FBG、2hBG、HbA1c及其变化的比较(±s)
组别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H b A 1 c 空腹血糖变化 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 糖化血红蛋白变化(m m o l / L) (m m o l / L) (%) (m m o l / L) (m m o l / L) (%)预混组 7 . 2 1 ± 0 . 7 6 1 0 . 1 8 ± 1 . 0 1 7 . 0 9 ± 0 . 4 0 3 . 7 2 ± 0 . 8 9 8 . 5 4 ± 1 . 3 7 3 . 3 4 ± 0 . 4 7地特组 7 . 1 1 ± 0 . 6 4 1 0 . 9 4 ± 0 . 8 8 7 . 3 3 ± 0 . 4 6 3 . 6 9 ± 0 . 6 9 7 . 5 2 ± 1 . 5 8 3 . 0 5 ± 0 . 6 6 P 0 . 5 9 9 0 . 0 0 3 0 . 0 3 2 0 . 8 9 6 0 . 0 0 9 0 . 0 5 6
2.3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预混组患者症状性低血糖发生4人次(13.3%),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2人次(6.7%);地特组症状性低血糖发生3人次(10.0%),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2人次(6.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低血糖发生。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血糖达标率较低。多个研究均表明,中国人群中餐后高血糖的比例较高[4,5],在新诊断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同样以餐后高血糖为主[1]。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2hPG相比于FPG和HbA1c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更好的预测因子。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如氧化应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及内皮功能障碍等[6]。翁建平等的研究表明,对于初诊患者,早期起始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糖毒性,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7]。因此,对于初诊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迅速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成为关键。
在本研究中,对于初诊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的糖尿病患者,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两组在降低FPG和HbA1c水平方面疗效相当,而在降低2hPG方面门冬胰岛素50组则优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组。这与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的特点相关,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由50%的门冬胰岛素和50%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构成,很好地模拟了第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高妍等在441例中国T2DM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既往接受预混人胰岛素50R治疗的患者转为BIAsp50-50-30方案治疗16周后,HbA1c下降了(1.84±1.10)%,58.5%的受试者HbA1c达标,且三餐后的血糖均较前方案明显下降,尤其是午餐后血糖[8]。Cucinotta D对603例T2DM患者分别给予BIAsp30-30、BIAsp50-50-50和BIAsp70-70-70治疗,结果表明BIAsp50较BIAsp30组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和餐后血糖增量,且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9]。这与我们的研究相一致,说明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更有优势。
低血糖是影响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的问题之一。对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胰岛素使用时间或剂量不当、与就餐时间或就餐量不匹配、运动量增加及酒精摄入等都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如何避免低血糖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个研究表明,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应用胰岛素类似物可显著降低血糖的发生风险[10],这主要得益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独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机制。在本研究中同样发现,与较为安全的基础胰岛素相比,应用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没有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表明门冬胰岛素50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与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相比,均能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更有优势,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可在餐前及餐后即刻注射,方便灵活。因此,对于初诊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案之一。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Ji L, Hu D, Pan C, et al. Primacy of the 3B approach to contro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m J Med,2013,126(10):925.e11-22.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4 Jia WP, Pang C, Chen L,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n a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the Shanghai Diabetes Studies, a cross-sectional 3-year follow-up study in Shanghai urban communities. Diabetologia,2007,50(2):286-292.
5 陈名道, 潘长玉, 杨立勇,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未达标患者现状调查报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625-630.
6 Cavalot F, Pagliarino A, Valle M, et al.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in a 14-year follow-up: lessons from the San Luigi Gonzaga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2011,34(10):2237-2243.
7 Weng J, Li Y, Xu W,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beta-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 Lancet,2008,371(9626):1753-1760.
8 高妍, 郭晓蕙, 周智广,等.每日三次注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BIAsp50-50-30)与每日两次注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均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 20:686-691.
9 Cucinotta D, Smirnova O, Christiansen JS, et al. Three different premixed combinations of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Obes Metab,2009, 11(7):700-708.
10 Garber AJ, Ligthelm R, Christiansen JS, et al. Premixed insulin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analogue or human? Diabetes Obes Metab,2007,9(5):630-639.
10.3969/j.issn.1672-7851.2016.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