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性与非再用性技能训练的设计与策略

2016-10-14 09:42杨志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技能训练

杨志超

摘 要 探索符合认知规律的训练策略与方法是提高技能学习成效和质量的关键。对职业技能进行解析,将复杂的职业技能按照再用性和非再用性分类理念分解成各种成分技能,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校企融合育人,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再生性技能训练的设计策略有问题解答、示范模仿、持续练习、反复强化等;非再生性技能训练可采取总结反思、假设推理、发现探究、案例分析、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 技能解析;再用性;非再用性;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0-0042-04

一、再用性与非再用性技能

技能是人对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是通过学习形成的、符合一定规则和操作程序的认知活动方式,技术在人的技能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创新和发展。通常人们习惯将技能划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存在由低级向高级的递进空间,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使自身技能在动作和智力两个维度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级以下的专业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学习向更高级别晋升,他们既可以选择向动作技能维度的高层次发展,侧重于对复杂动作技能的掌握以获得技师资历,也可以选择学习知识含量高的技能,向技术员晋升。由此可见,在职业技术的学习领域中,高级别的、相对复杂的技能可以被分解为若干相对低层级的成分技能。

再用性技能和非再用性技能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土温特大学麦里恩伯尔教授(Jeroen J.G.van Merrienboer)在关于复杂认知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职业领域中的复杂认知技能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再用性和非再用性的成分技能,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习者逐一掌握这些成分技能,从而获得对应职业领域中更高级别的复杂技能,这种对技能解析和分类的思想适合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个职业领域。根据这一思想,按照人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对技能应用与操作方式及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把技能划分为再用性技能和非再用性技能两大类。再用性技能可以经过学习和练习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即个体对技能的应用无需或很少需要意识参与和控制,个体对技能的掌握越熟练,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时,再用性技能如同其名称一样,可以被个体反复地以相同类似的方式进行操作,而且正确率很高,如识别、使用工具或操作设备的技能。要能成功地解决职业领域中不同情境的问题,仅仅掌握再用性技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需要主动调用思维和意识以帮助选择适合的策略以解决复杂问题。非再用性技能的习得不像再用性技能那样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并能够被学习者熟练地应用于不同的工作情境,在不同的任务中,非再用性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领域任务,主要同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关,此类技能需要学习者高度的意识控制,而且不能确保任务的成功完成。非再用性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完成既定的职业任务,还能够被用于解决更广泛的职业领域的复杂问题,具有远迁移的特征,例如规划设计的技能、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技能、自我调控的技能等。从技能层次上看,再用性技能和非再用性技能也存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递进关系,非再用性技能往往被用于完成复杂职业任务,而再用性技能则是非再用性技能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将职业技能解析为相关的成分技能和知识,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去教授这些成分技能和知识,学习者在掌握整体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成分技能和知识将会被依次呈现,每一个成分技能的练习就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这在本质上属于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

二、技能解析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持续升级的重要保障,尽管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或是社会企业培训的目标和层次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让学习者获得解决职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越强,就越能够应对好职业工作中多变的情境,从而提高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成功率。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职业技能的内涵进行解构和分析,将复杂的职业技能按照再用性和非再用性的分类理念分解成各种成分技能,再针对这些成分技能进行教学的开发设计和实际练习。这种做法对于推进以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非常可行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职业化水平

在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学科思维的影响较重,在课程开发、设计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这是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某项职业核心技能,而核心技能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整体性技能。围绕职业核心技能,将其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成分技能及相应的知识信息,这不仅简化了课程教学的问题空间和设计过程,还能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开发训练策略的依据和方法,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

(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习者了解理论知识,更需要对学习者的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训练,职业教育课程若不能把真实的职业任务融入其中,教学标准和质量将会偏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也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将一项职业核心技能准确地分解为相关的再用性和非再用性成分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项教学分析需要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作支撑,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在职业技能解析阶段,除学校教师外,行业专家、职业能手以及企业技术骨干人员需要深度参与;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阶段,需要由浅入深,针对不同的成分技能和知识选择方法、合成策略,指导学习者最终完成对职业核心技能的整体训练,需要职业专家思维与教学专家思维的有机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互补,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校企合作的实质性融合。

(三)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职业教育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原则,但如何把握“够用”的度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什么样的理论知识、何时呈现这些知识以及知识呈现的方式都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职业技能进行解析,围绕再用性和非再用性成分技能选择、组织、呈现技能练习相关的知识,容易做到重点突出、内容精确,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有利于因材施教

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知识技能的近迁移,在量上丰富和拓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不同的人完成同样的任务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再用性技能的练习和应用属于这种情况。非再用性技能强调个体在应用策略解决不同情境职业问题的过程中对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不同的学习者对非再用性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尽管教师都希望通过课程教学从整体上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但在实践中能够做到的是确保教学的最优化。职业技能训练中,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被要求去熟练掌握再用性技能,之后发展非再用性技能,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会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技能训练的效果和进度上,有利于教师实施贯彻分层培养、因材施教。

(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目标不明确就不可能描述出清晰的学习路径,没有清晰的学习路径,学习者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职业技能解析的过程是学习目标不断明晰的过程,被解析出来的再用性或非再用性成分技能具有学习目标的性质,不仅描述了学习行为的方式和学习程度,也表述了学习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结果。

三、技能训练的设计策略

(一)再用性技能训练的设计策略

职业教育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量的劳动者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去提升并获取新的职业技能,对于职业领域的新手或学习者来说,普遍缺乏对职业技能的基本认识,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在对职业技能进行解析之后,学习者需要从最简单的再用性成分技能开始学习,由少到多,逐渐积累与技能操作相关的基础性知识,熟练掌握程序化的操作性的技能。例如,音视频素材的采集与合成是一项整体性的职业技能,应用这项技能开发优秀的视频作品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需要知道与图像和声音采集相关的设备、术语、原理、规律、经验和技巧,对信号采集设备和后期编辑软件进行熟练、正确的操作,掌握素材采集过程中的动作要领,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进行优秀作品创作的前提。再用性成分技能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技能容易在学习和训练之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比如,对概念和定义的描述,对摄像机的操作,对辅助工具的使用或是把握“推拉摇移跟”等摄像要领。总之,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操作是可以被客观评价的,而“准确与熟练”则是对再用性成分技能学习结果的评价准则。

再用性成分技能的训练大致分为感知、练习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感知阶段,学习者通过听讲、观察、模仿在头脑中建立对事物的印象,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练习阶段,通过有意识地记忆和反复练习,不断加深对事物的具体认识,能够识别、比较不同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再用性成分技能开始进入自动化阶段,随着对知识与技能熟练度的不断加强,其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个体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操作将逐渐变为潜意识的行为活动。再用性成分技能训练的关键在于如何激活技能的近迁移,促进技能的自动化。实践证明,技能的自动化通常与练习的数量和密度有关,与学习者在技能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知识类技能的训练策略一般与记忆、理解、复述相关,而操作类技能则与模仿、重复、连续有关,需要确定练习的周期和数量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具体来说,再用性成分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知识结构的扩展与关联,常见的训练策略有问答讲解策略、记忆背诵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示范模仿策略、持续练习策略、反馈强化策略、比赛竞争策略、角色扮演策略以及客观标准化测试等。

(二)非再用性技能训练的设计策略

与再用性技能相比,非再用性技能更多侧重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这类技能的操作方式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并需要个体思维和意识的积极参与,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任务。例如,在上述音视频素材采集与合成的相关技能中,摄像画面构图和用光分析、文字脚本的构思与创作、分镜头稿本的写作、蒙太奇思维的艺术表现、音视频素材的加工与编导等都属于非再用性技能。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学习者一般从相对简单的再用性技能开始学习,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但不能孤立地认为再用性技能和非再用性技能之间是一种先后训练的关系,因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各种成分技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任务的条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学习任务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也更接近于现实,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让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的目的。

非再用性技能的远迁移特征使得学习者不仅能够应用技能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重要的是能够解决更广泛的职业领域问题。学习是一个不断对事物加深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知并非是正确而有序的,很多情况下是零散的、无序的甚至是错误的。当学习者发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错误的或是不足以支撑任务的完成,就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运用策略,在已经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原有认知结构上进行改变或调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情境。归纳和分析是促进非再用性技能形成的重要过程,有助于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使认知结构同现实经验更为协调一致。为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分析和归纳,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习者创造“思、讲、议、练”的机会,训练策略包括总结反思、假设推理、发现探究、讨论协作、案例分析、归因建模、评价、设计等。个体已经具有的知识或是掌握的信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起决定性作用,当学习者尝试将所学技能迁移到不同于原初学习的任务和情境时,信息的呈现将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为学习者提供与技能练习相关的知识、程序、思路和方案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不熟悉的职业任务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有序化。此外,设计真实的学习体验对于非再用性技能训练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在教学中要尽力创设与技能训练相关的较为真实的情境和任务,把学习者与具体环境、事件、任务联系起来。例如,采用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等形式。需要强调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教学情境的设计空间,虚拟实验、视频动画、网络游戏、主题论坛等情境模式跨越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新颖性。

四、结论

知识和技能只有被有效运用于不同的职业情境,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创造价值,这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学习迁移能力。解析职业技能,按照再用性和非再用性技能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情境任务、整合训练策略、实施技能操练,不仅精简了教学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还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尤其在技能训练方面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为我国职业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早已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深入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技能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改进、提高技能训练成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工作。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D.坦尼森、弗兰兹.肖特、诺伯特.M.西尔.教学设计的国际观 理论.研究.模型[M].任友群,裴新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10,52.

[3]肖凤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程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2-166.

Design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Duplicable and Non-duplicable Skills Training

Yang Zhichao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conforming to the cognitive laws becomes vital facto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skills lear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to categorize them into duplicable and non-duplicable ones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capabi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enterprise teaching, facilitating the enhancement of pertinence and applicability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It involves question-and-answer, demonstration-and-imitation, continuous practice, repetitive reinforcement etc. to design a duplicable skills training, while summary-and-reflection, hypothesis-and-inference, discovery-and-inquiry, instanc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re adopted in non-duplicable skill trainings.

Key words skill analysis; duplicable; non-duplicable; skills training

Author Yang Zhich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ichuan Huax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u 610107)

猜你喜欢
技能训练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Flash动画制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研究
如何提高钳工实习课的教学效果
“师徒制”式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实践与成效
大学本科日语口译教学现状和策略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技能训练的改革和探讨